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國內很多燃油時代的精品個性化小車正在“消失”。
翻看近一年的銷量數據,平均到每月銷量,寶馬MINI不足2000臺、大眾高爾夫(參數丨圖片)不足4000臺、奧迪A3不足5000臺(其中還包括三廂版的銷量)。
當然,不那么精品、也不那么個性化的燃油小車市場也在急速萎縮。本田飛度/LIFE、大眾Polo的月銷均不足1000臺,豐田致炫/威馳更是直接退出了中國市場。
如果再往前看幾年,寶馬1系兩廂版、奔馳A級兩廂版、福克斯兩廂版、昂克賽拉兩廂版、東風標致308S等一票精品個性化小車,在國內無一例外不是以停售/停產告終。
而這其中很多車型,在海外市場卻依舊正常在售。這不禁讓人懷疑:國內真的沒有個性化小車的土壤嗎?
毫無疑問,這些燃油時代的個性化小車是被以比亞迪海豚/海鷗、五菱繽果、歐拉好貓為代表的國產純電小車打敗的。畢竟無論是價格、配置、智能化、日常行駛質感(非操控向)、還是用車成本,國產電動小車都顯得更加物美價廉。
而比亞迪海鷗超5萬臺的月銷量似乎也證明了:國內大部分買這些小車的用戶,更看重的是代步屬性,個性化只是錦上添花罷了。
不過,時尚是一個輪回。10多萬的精品個性化小車大有卷土重來之勢,只是這次它們都加入了純電陣營,畢竟加菲貓曾說過:打不過就加入。
無論是預售價14.88萬的蔚來旗下第三品牌螢火蟲,還是入門即滿配、限時價13.59萬~15.09萬的領克Z20,抑或是起步價只要9.98萬的復古純電方盒子iCAR V23,都讓我們眼前一亮,原來國內車企也能造出這么有趣的車。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很多質疑的聲音,除了個性化的造型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審美之外,價格也成為了很多人調侃的因素。“這價格都能買尺寸更大、續航更長的XXX了”之類的聲音不絕于耳。
但是我們不妨轉念想想,個性化不正是這類精品小車的核心賣點嗎?不然和那些買菜車有什么區別?可以這么說,這類精品個性化小車的受眾本身就是預算較高、不那么在意性價比的那批人。只是這個人群到底夠不夠大,還需要打一個不小的問號。
我認為,車企做個性化小車的主要原因無外乎2點:一、其它細分市場早已是一片紅海,看來看去還是精品個性化小車沒那么卷,技術上也能實現;二、這些小車可以幫品牌培養初始用戶,以及用戶習慣。
比如領克Z20的車主未來換大車會不會優先考慮領克?螢火蟲的車主習慣了換電之后,以后換車會不會離不開蔚來?
當然,這個非常考驗車企造車和服務的基本功,如果第一輛車就給年輕人留下了不好的用車感受,那等這波年輕人下一次換車時,可能就會直接對本品牌避坑了。
說回第一個原因,現在各大車企的新車產品經理是越來越難干了,絕大部分細分市場早已卷得不要不要的,再推出同質化的新車沒有意義,只能當炮灰。
再加上現在的消費者對一些新奇玩意兒已經見怪不怪了,所以新車必須足夠有個性,才能在營銷上帶來更多自然流量。哪怕有些設計可能在立項之初就預感到未來會有爭議,但是總比沒人討論要好,畢竟黑紅也是紅。
花10多萬造一輛精品個性化小車的難度,相比花150萬造一輛尊界的難度,可能只高不低。
因為這些精品個性化小車的用戶對產品相當挑剔,往往是既要、又要、還要的狀態,“短板”在他們這里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而且他們還會對產品擁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期待,不然為什么不去買個更便宜的、平平淡淡的買菜車?
以領克Z20為例,全系都是530km的純電續航,而如果是普通買菜車的話,入門版搞個400km甚至是300km的純電續航來拉低起售價只能算是常規操作,但是在領克Z20這里不行,否則大家的口水就會把它淹沒。
再來看配置,入門版就有19寸輪轂、全套L2級駕駛輔助、電動尾門、15.4英寸中控大屏、Flyme Auto智能車機、面部識別、50W手機無線快充、前排電動座椅、前排座椅加熱通風、車內氛圍燈等裝備,這些東西可都是實打實的硬成本。
更別說它還有4.5C閃充、充電功率可達300kW,以及全系標配250kW的大功率后驅電機、零百加速5.3秒,這些也都是要花錢的。
如果這么看的話,領克Z20限時13.59萬的起售價可以用良心來形容。但是能做到深入了解這一步的消費者屈指可數,大部分看熱鬧的人可能只是來一句:這么小的車要13萬多,這個價格都能買到XXX了,來顯得自己“很懂車”。
對于這類精品個性化小車,不買的理由有很多,但是買的理由通常都是簡單的2個字:喜歡。
這東西就和談戀愛一樣,看對眼了一切都好說,看不對眼就各種挑毛病,買車這件事里面本身就有感性因素的驅動,也有很多人戲稱自己買車是沖動消費。
當然,也有很多人買車是理性占主導的,這類人也不會去買精品個性化小車,對他們來說,買車就離不開銷量榜的前5名,除非第6-10名中有足夠便宜的撿漏機會。
那么現在的問題是:國內這么多汽車消費者中,感性主導的比例又有多少呢?我覺得不會太高,不然開頭說到的那些燃油時代的精品個性化小車就不至于沒人買了。
而且這里面還存在一個不同消費能力人群之間的認知差,比如對于一二線城市月薪過萬的年輕人來說,花十幾萬買個自己喜歡的大玩具很正常,也沒什么太大壓力。
但是如果是工資不高或者待業在家的小鎮青年來說,這幾萬到十幾萬的購車預算當然要花得絕對超值,那么精品個性化小車自然會成為他們口中“不值”的典型。
所以我們在網上會看到一些截然不同的觀點與言論,沒有誰對誰錯,只是立場不同。
雖然現在國內看起來好像沒有個性化小車發展壯大的土壤,但是我相信隨著購車群體的年輕化,以及大家未來收入的提高,精品個性化小車終究會迎來自己的春天。只是現在這個冬天還要持續多久,沒有人知道答案。
愿每個人在選擇自己的愛車時都是因為喜歡,而不僅僅是因為所謂的性價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