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開始的長征,是中共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
在長征路上,由于敵人的窮追猛打,以及生活條件的艱苦,紅軍戰士傷亡嚴重。
作為軍隊中為數不多,受過高等醫學教育的軍醫——李治,自然而然成為了長征路上紅軍戰士的守護神,甚至連周恩來都稱他為救命恩人。
為了表彰他在革命戰爭中為戰士們做出的貢獻,1955年李治被授予少將軍銜。
那么李治有一段怎樣的革命事跡?
為什么說他是周恩來的救命恩人呢?
請繼續往下看。
棄暗投明
1899年,李治出生于江西永新。父親是清末秀才,經營木材生意,家境比當時大多數中國老百姓都要好。
在這樣的家庭條件下,再加上李治機敏好學,他從小接受的是當地最好的教育。中學畢業后,便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南洋醫科大學。
大學畢業后,李治回到江西南昌,開辦診所,收取低廉的醫藥費,為百姓看病。
李治(右一)
然而好景不長,1929年,李治被國民黨18師6團強征入伍,成了一名上尉軍醫。
次年12月,國民黨第18師對紅軍進行圍剿,李治是隨軍軍醫。
在紅軍的英勇抗爭下,18師潰敗,師長張輝瓚被俘,李治也成為俘虜。
不久,冥頑不化的張輝瓚被執行槍決。李治在紅軍的感化下,毅然決定投奔紅軍,到紅軍第四醫院擔任軍醫。
1934年10月,李治跟隨中央紅軍,開始長征。
長征開始時,行軍隊伍龐大。但醫務人員卻極其缺乏。所以,李治帶領的醫療隊,除了治療和照顧傷員外,還有一個十分緊要的任務,那就是抓緊從戰士中挑選人才,將他們快速培養成,專業的醫護人員。
李治
長征途中,李治等軍醫,為了培養合格的醫護人員,每時每刻都在找機會教學員,掌握醫藥知識。
紅軍進入遵義后,在城內休整了十多天。李治等人就利用這難得的機會,打算培養了一批又紅又專的醫療人員。
正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經過李治等人的培養和教育,加上旅途中的實習經歷,一批醫護人員迅速成長起來,在各個部隊發揮重要的作用,挽救了許多傷員戰士的生命。
周恩來的救命恩人
1935年紅軍挺進云南的途中,周恩來突然感覺身體不適,叫來警衛員魏國祿。
魏國祿聞聲走進周恩來的房間,看到周恩來正虛弱地趴在桌子上,他關心地上前詢問:“您是不是不舒服?”
說完,魏國祿試探性地摸了摸周恩來的額頭,驚訝大喊:“首長在發燒!”
魏國祿立刻跑出房間,去請醫生。醫生一量體溫,確定周恩來確實在發燒。為他開了一些退燒藥。
到了第二天,周恩來還是高燒不退,并且陷入昏迷。
毛主席、劉伯承等首長都趕來看望,鄧穎超更是著急得不行。
可是戰地醫院的幾位醫生,對周恩來病癥做出的診斷,每個人都不一樣。
有的認為周恩來得的是重感冒,有的則認為是瘧疾。他們分別按照各自的方法,對周恩來進行了治療,但一直不見好轉,依舊是高燒不退。
周恩來的病癥持續好幾天后,中央決定將他送到干部連,點名要李治出面。
李治細心檢查過后,認為周恩來得的是阿米巴痢疾。
在場的醫生對李治的診斷持懷疑態度,認為周恩來只是肝臟有問題。
李治二話沒說,對周恩來肝部的位置實行穿刺,取得少部分病菌樣本,放到顯微鏡下一看,果然是阿米巴病菌感染。
由于當時條件惡劣,缺少麻藥和消炎藥,不能進行手術。所以只能按照膿瘍進行治療,
而治療前,需要用到冰塊進行降溫。人工制冰是不可能實現的,只能從60多里外的山上去采集。
當天早上出去采冰的戰士,直到凌晨兩三點才趕回來。因為路途遙遠,冰塊化了不少,但剩下的部分足夠用來降溫了
李治讓人將冰塊放進袋子里,放在周恩來的肝部,希望用冰塊將炎癥壓下去。
第三天下午五六點左右,周恩來逐漸清醒過來,嘴里不時地呻吟著“肚子痛”
醫護人員將他扶起來上廁所,體內排出濃稠的膿瘍。同時,他的體溫也降到35度。
第二天,李治又一次對周恩來進行診斷,確定了治療的方向。
李治給周恩來開藥,讓腸子停止蠕動三天,并交代鄧穎超,每小時測一次體溫。
服藥的第二天下午,周恩來的體溫一直保持在35度。
李治沒有告訴鄧穎超,這個溫度已接近“死人”的溫度。
后來體溫逐漸回升,狀態逐漸好轉。
又過了一天,李治又對周恩來進行了兩次檢查,發現他的肝臟大小已接近正常了。這意味著,他基本脫離了生命危險。
幾天后,周恩來徹底痊愈,并重新返回作戰前線。
在前線,周恩來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是李治救了自己,并稱李治是位醫術高超且膽大心細的軍醫。
毛主席對李治的關心
李治對醫療工作非常負責,但因為長期的勞累,以及營養的缺乏,他終于在抵達陜北后病倒了。
毛主席聽說后,立即寫信囑咐醫護人員要請最好的醫生,用最好的藥,治好李治。
李治病情好轉后,毛主席又讓人給他送來一筐寶貴的雞蛋,讓他加強營養,早日康復。
李治對毛主席的關心十分感激,決心康復后回到衛生學校,為軍隊培養更多的醫生。
后來,在李治的管理下,衛生學校陸續培養了13期學員。
在抗日戰爭中,李治與這些學員在陜北黃河邊,建立起了一條長一千多里的傷員轉運線,搶救了無數戰士的生命。
1940年1月,李治被調回陜甘寧邊區所在地。一邊為中央首長看??;一邊組織疾病預防工作,經常派醫療隊下鄉給群眾看病。
1945年,延安杜甫川一帶,出現了一種疾病,死了好多人。
中央派去調查的醫療隊員,查了好久也不知道是什么病。李治只好親自帶隊,前往病區調查病因。
李治(第一排第二個)一家
李治發現,病源是群眾們吃的一種酸菜。由于酸菜腌制不到位,里面滋生了大量病菌,人吃過后就會被感染。
病源找到后,李治立即申請采取措施,疾病終于被控制住了。
因為救下了許多群眾的命,李治受到了邊區政府的嘉獎。
解放戰爭期間,李治被彭德懷推舉為西北野戰軍衛生部部長,繼續為國家發光發熱。
1955年9月,李治被授予少將軍銜。
隨后幾十年,直到1989年李治去世,他始終堅守在醫務工作的崗位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