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開國中將,必為建設新中國,立下過汗馬功勞。但能在遭受質疑時,得到毛主席“此人水平不亞于我”的稱贊,絕對不簡單。
此人便是一代儒將郭化若,憑借杰出的軍事理論和實踐經驗,擔任毛主席身邊的高級參謀,不禁讓人好奇他的一生該有多么傳奇?
與黃埔結緣
1904年,郭化若出生于福州城中,本是名門望族,無奈家道中落。拼命取得優異成績,只為免除學費。小小年紀,街頭賣字,補貼家用。
1920年,郭化若因為買不起新校服,無緣讀書。1922年,因阻止父親賣女兒無果,而離家出走。1923年,到廣州打拼,賺錢養活自己。
1924年,在得知要創辦黃埔軍校的時候,郭化若看到了機會。第二年,以第一的成績考入黃埔軍校,人生的轉機由此開始。
1925年7月1日,郭化若參與第二次東征,結識不少我黨同志,他們奮戰在第一線,深耕馬列主義,郭化若深受感召,同年加入我黨。
嶄露頭角
1929年,郭化若來到井岡山,朱德與陳毅任命他為,紅四軍第二縱隊參謀。在8月30日,紅軍攻打漳平縣時,帶領第四支隊承擔攻城的重任。
面對組織的信任和考察,郭化若信心滿滿。偵察兵報告敵人只有一個連,但是開火后,發現敵人有一個團和一個營的兵力,再加一個迫擊炮連。
如此兩難境地,他當機立斷下令,一邊猛攻城,制造混亂,一邊炮轟敵人指揮部。敵軍最高指揮被炸死后,立馬下令全軍總攻,打得敵人落花流水。
這一仗,第四支隊所繳物資頗豐,郭化若因此被提拔為,第二縱隊參謀長。由于此戰的勝利,嚇得永福和龍巖的敵軍聞風而逃。
一代儒將
1935年,郭化若擔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訓練處處長,各方取長補短,成功編寫新教材。采用邊訓練邊講解的訓練方法,培養大批優秀干部。
1937年3月,郭化若擔任抗日步兵學校教育長,創新設置游擊戰戰術課程。親自編寫講義,包含214個步兵戰術問題解答,嚴抓軍紀作風。
最終由于積勞成疾,郭化若無奈進入延安黨校學習。他將多年的軍事教育實踐經驗,詳細寫成一封長信,交給毛主席。
毛主席很重視,稱之為“意見書”,并請他做軍事教育“顧問”。1937年底,郭化若結束黨校學習,重新回到毛主席身邊工作。
1938年,成功編輯《抗日游擊戰爭的一般問題》、《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術問題》與《論抗日游擊戰爭》。
1939年2月,在《八路軍軍政雜志》上,發表《赤壁之戰及其對民族抗戰的啟示》。同年4月,發表《齊燕即墨之戰的初步研究》。
第二年4月,又發表《孔明兵法之一斑》,這三篇文章,在全國均有很大反響,不管是我軍還是敵軍,都為之折服。
1939年1月至1940年2月,組織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開辦參謀訓練。本打算讓毛主席教授“戰略學”,但毛主席確實分身乏術,遂推薦郭化若任教。
在學校工作人員質疑郭化若的學問時,毛主席堅定說道:“古有孫子,今有郭子,你們放心吧,郭化若同志的水平不亞于我。”
重回前線
1946年5月,正在延安住院的郭化若,接到命令立刻趕赴華東前線。嚴抓民兵訓練,講授作戰方法與經驗。
積極開展民兵立功運動,隨后推廣到山東解放區,華中野戰軍部隊。后來先后指揮了魯南戰役、豫東戰役,解放開封,參與淮海戰役。
1949年2月,渡江戰役中,郭化若領導偵察工作,貢獻不可磨滅。全國解放后,仍堅持一邊處理工作,一邊研究《孫子兵法》。
這樣一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一位杰出的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晚年依舊謙遜,說自己沒打過什么仗,絲毫不提自己的卓著功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