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棟
“一部民國金融史,半部中國書畫史”。翻開近代諸多書畫大家的人生履歷,與舊時銀行、錢莊有著或深或淺的緣分;而近代銀行家們所留存下來的珍貴墨跡里,也同樣見證了他們深厚的文化功底。 ?翰墨見“金”神? 帶大家重新認識那些曾和金融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藝術大家,他們的金融才學、做人之道和博雅人生,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書畫家王一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加入同盟會并任上海分會財務科長,后縱橫實業、金融、藝術等多個領域,集書畫家、實業家、銀行家、慈善家、佛學家和社會活動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還先后任中國佛教會會長和全國藝術家協會理事,是研究民國時期上海乃至中國經濟、藝術、佛教、慈善等發展繞不過去的一位重要人物。
“入世”為己而追名逐利,或為國而殫精竭慮;“出世”則品性高潔,超然物外,無欲無求。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縱觀歷史,真正“出世者”寥寥無幾,因為常人很難脫離塵世。但“入世”與“出世”并非絕對割裂,兩者皆為人生所需,有人出世意在入世,亦有人以入世而圖出世。大智者正體現在其對“入世”與“出世”這一人生態度的自如把握和靈活轉換上。王一亭就是這樣,游走于“入世”和“出世”之間,先當實業家、金融家,再做藝術家、佛學家的典范。
中國保險業的拓荒者
王一亭(1867年-1938年),名震,字一亭,成年后多以字行,出生于上海周浦,祖籍浙江吳興(今湖州),40歲時曾返回吳興北郊白龍山麓居住,遂以“白龍山人”為號。
幼年喪父,家境貧寒的王一亭,在外祖母家長大。他13歲便進入上海“慎余錢莊”當學徒,后當“跑街”(類似今天銀行的客戶經理),主要是吸存、放貸及與客戶建立借貸關系等,對于錢莊十分重要。舊時錢莊有一句行話,叫“看錢莊興不興旺,就看跑街靈不靈光”。由于能力出眾,后被擢升該號經理。20歲時,他進入李平書經營的“天余號”(經營海運業務)工作,因表現出色很快升任經理。光緒三十三年 ( 1909年),日本的“日清汽船株式會社”在滬設分社,因李平書的推薦與做保,他擔任分社總代理,后來又兼任“日本大阪商船會社”上海分社總代理。此間,王一亭將豐厚的傭金收入和多年積蓄都投資到興辦民族金融企業上。當時,中國的民族保險業剛剛起步。自1905年起,王一亭先后投資入股了“五華”保險公司(即華興保險公司、華安水火保險公司、華成經保火險公司和華安人壽保險公司及華通水火保險公司),成為近代中國保險業的拓荒者。
1906年,王一亭與周廷弼、沈縵云等人集資15萬元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辦商業儲蓄銀行——信成商業儲蓄銀行,并被推舉為董事。同年,上海成立滬南商務分會,他又被推舉為總理,并在歷屆上海商務總會中擔任會董。1908年被推選為滬南商務公會首任會長;1912年當選為上海總商會協理。1913年與郭竹樵、朱子奎等人集資25萬元,改官辦中華商業儲蓄銀行(原名中華銀行,1911年11月成立于上海)為民營,并任董事。自1934年起任中華商業儲蓄銀行董事長直至去世,譜寫了一段絢爛的金融人生。
傾情翰墨的海派書畫大家
《鐘馗》《與堂富貴》
王一亭的書畫藝術,得益于多年的磨礪。他自幼酷好丹青,10歲那年,外祖母授以《孝經》,這是一種內有插圖的小冊子,他見圖而喜之,以手指比畫模仿。在慎余錢莊站柜時,又利用余暇揮毫作畫,由于天資聰穎,他無師自通,逐漸入門。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得到海派耆宿任伯年門下蒙任親炙,復又結識大師吳昌碩,相友莫逆,朝夕切磋。即使在擔任日清總代理后盡管商事繁劇,其仍堅持每天作畫,寒暑無間,畫技由是日臻化境。
王一亭的繪畫藝術,雖深受任、吳之影響,但其并未泥師不化,而是在綜合兩人所長基礎上找到了自己的藝術定位,獨出新意。就筆墨而言,他近吳而遠任,用筆酣暢淋漓,著墨蒼茫雄強,設色濃艷亮麗,既給人以一種揮運自如、放恣不羈的灑脫,又透溢著一股以書入畫、渾厚華滋的凝重,深得吳昌碩筆意;就構圖而言,則“任”“吳”兼取,往往出人意料,氣勢磅礴,且以奇崛制勝;就題材而言,又近“任”遠“吳”,諸如駱駝、飛燕、麻雀、公雞、烏雞、烏鴉、桃花、柳樹、白兔、白鵝、茶花、鸚鵡和虎、馬、鴨、鶴及木芙蓉等缶翁很少涉獵的題材,皆見于其筆下。故被滬上藝壇贊為“天驚地怪而鮮有其匹”。
《無量壽佛》《滿天風雪一詩人》
王一亭的歷史人物畫獨具特色,如他創作的古代名士老子、孔子、蘇武、陶潛、鐘馗、二十四孝人物畫等,尤勤于以畫禮佛。他自言,50歲后一心歸佛,持齋茹素,且每日畫一尊佛像。觀其佛畫,可謂一絕,近現代無出其右者。如今,在江浙滬的較大寺廟中幾乎都藏有他所繪佛像。這些佛像有如來、觀音、達摩、羅漢等,姿態各異,乍看粗簡,實乃內涵曠達,神情生動,惟妙惟肖,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只見一根根急速而下的線條,密而不亂,疏而不弱,不僅金石氣隱約可感,而且可使觀者深刻體悟到作者當時創作的心態和激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無量壽佛和觀音大士。如1927年所作《無量壽佛》,虬髯亂發,眼神炯炯,衣紋線條渾圓有力,干濕用筆相互摻和,似書實畫,質感強烈,更彰顯佛之精神。因此,佛畫藝術成為王一亭區別于其他同時代畫家的典型特征。
《行書冊頁》
常言道:“畫得好不好看畫面,學問好不好看題款。”眾所周知,吳昌碩作為海派巨擘,功夫最深的是書法,影響最深遠的是畫,印章是其藝術的衍生和發展,而詩和畫跋則更能體現其藝術思想與精神境界。正是詩書畫印“四絕”,彰顯了吳氏藝術之獨特魅力。縱觀王一亭各個時期繪畫作品亦是如此。其早期繪畫作品多為“窮款”或短跋,而中、晚期尤其是晚期,其題跋大多是長款甚至長跋,占據了畫面中極大的位置,有的畫只寥寥數筆,而落款卻洋洋灑灑數十字甚至上百字。這種詩文題跋進一步增強了其繪畫的文學性與大眾性,使他的作品文化含量和人文精神更為拓展,這正是海派書畫的時代特征。如他畫的《接福圖》,圖中人物僅占畫面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的畫面是巨跋。詩、書、畫、印并茂的藝術形式,顯示了其對文化境界的強烈追求。難怪,吳昌碩贊曰:“王君之畫因綿邈高渾,直逼元宋;而其詩又溫婉排奡。悉稱其畫所謂體差裒等。詩與畫互為裒益者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一亭不僅取得了杰出的藝術成就,還深深地影響了一大批書畫家,門下弟子眾多。因此,若云吳昌碩是海派藝術的軸線,那么王一亭則為海派藝術逐漸聚攏的坐標。
風骨卓然的愛國慈善家
1906年夏,王一亭、沈縵云、李平書等在南京創辦上海孤兒院。1909年遷龍華鎮新址,耗資345000元,收養孤兒百余人,1937年達700余人。
心正則筆正。王一亭的卓然風骨,傳為佳話。張大千曾高度評價王一亭的藝品及人品:“先生民胞物與,復耽禪悅,胸襟闊達而志節高邁,落筆放達不羈,始能縱送由心,全其氣勢也。”抗戰期間,日本人指定由王來做上海維持會會長,但他斷然拒絕,且不顧年邁體弱,毅然攜家眷避地香港。日寇在氣急敗壞之下,炮轟了他在上海的洋樓。蘇局仙先生曾作一聯:“拼一死不辱斯文;留片紙還看真性”,以緬懷王一亭先生。聯語簡明扼要,寫出了公允的評論,盛贊其藝術成就,欽佩其“卒不污節”之難能可貴。王一亭病逝后,遠在重慶的蔣介石亦提送挽聯“當飄搖風雨之中,彌征勁節;待整頓乾坤而后,重吊斯人”,足見其貢獻之大,影響之巨。
王一亭一生虔信佛教,堅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佛家思想,這使之成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慈善家。在商界獲得成功后,他積極投身于海內外的慈善事業,并取得了驚人成績,成為上海慈善事業的領袖人物。尤其是他經營的上海慈善聯合會,發起組織的為民請命呼吁和平、救濟婦孺、臨時救濟難民等善舉,對穩定當時社會秩序和活躍民間慈善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突破傳統慈善只救人身而不救靈魂的模式,大力資助慈善教育,把傳統的善舉提升到新境界,不僅救人之身體更救人的靈魂,具有近代慈善“教”“養”并重的鮮明特征,所以備受后人推崇。吳昌碩曾這樣形容王一亭:“以慈善事業引為己任,繪圖乞賑,夙夜彷徨,不辭勞苦,于是四方之災黎得以存活者無算。”
在王一亭這位海派大家身上,人們可以充分感受到朱光潛所說的“以入世態度做事,以出世態度做人”的那種精神境界與行為準則。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