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的成立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在第1期考生中,以后成為著名將領的胡宗南是哭進黃埔軍校的。胡宗南出生于浙東寧波鎮海陳華埔朱家塘村一戶小藥店主之家,聰慧好學,讀小學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畢業,讀中學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中學畢業后,因家庭經濟窘迫,他失去了繼續深造的機會,被迫回到孝豐縣立高等小學堂擔任國文、歷史、地理教員。除教書外,他把大多數時間用來閱讀古代史學名著,了解天下大事。
黃埔軍校
1921年暑假,胡宗南游歷了北京、天津、山海關等地,隨后他便斷言10年后,中日必然發生戰爭,恰好1931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憑他對事物敏銳的洞察力,他在黃埔軍校讀書時被公認為“預言家”。廣東黃埔軍校在上海秘密招生時,胡宗南決心報名投考。黃埔軍校在華南國民黨控制地區是公開招生的,但是在北洋政府控制的地區只能由國民黨和共產黨在地下秘密主持進行。先是在上海初試,合格者再去廣東復試。上海初試的主考官是毛澤東。胡宗南十分容易地通過了初試,然后發給路費。學生們分期分批被秘密送往廣東。
胡宗南
廣東的復試特別嚴格,首先是資格審查,按照黃埔軍校《招生簡章》第4條第1項規定,投考者“年齡18歲以上,25歲以內”,而胡宗南當時已經是29歲,根本就不符合條件,但可以在報名冊上做一下手腳。現代意義上的身份證制度,始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當年,寧夏省政府制定了“居民證制度”。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國民政府于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修改《戶籍法》。明確提出已辦戶籍登記之地方得制發國民身份證。同年6月,行政院頒布了《戶籍法實施細則》,對國民身份證的有關事項作出了具體規定。凡年滿18歲以上的中國公民,不分男女,都應頒發“中華民國國民身份證”。未滿18歲,主動請求者也可以準予發給,現役軍人不填發。
民國學生
黃埔軍校是1924年6月16日成立的,也即是說,那時候根本沒有實行身份證制度。因此,具體年齡有多大,就看自己如何填報了。這對于胡宗南來說沒有什么難度,他可以在報名時將年齡寫小點。接下來便是按照黃埔軍校《招生簡章》第5條的規定,進行身高、肺活量、視力、聽力、體重等項的檢查,軍校考試委員會把身高放在了體檢的第一位。考官先讓考生排成一隊,這一下胡宗南的身高弱勢十分明顯地暴露了出來,在長長的隊伍里,他這個不足1.60米的個子差不多比別人矮了一頭還多,身體又較弱。考官當即把他從隊伍里拉了出來,并且毫不客氣地說:“你根本不是當兵的材料。”
民國青年
這也就是說,胡宗南被取消了考試資格。這一結果對胡宗南簡直是致命的打擊。他看著教官那張嚴肅的臉,沒有一點通融的余地,再想到自己有家不可回,上海的生意又欠債累累,就放聲大哭起來。舉目無親,找不出一個朋友或熟悉的人來幫忙,他真的是已步入人生的絕境了。哭了一會兒后,胡宗南猛然間站了起來,他真是火冒三丈,慷慨陳詞,責問把他拎出來的考官:“憑什么不讓我參加國民革命?革命是每個年輕人的義務!個子矮怎么了?拿破侖的個子也不高,同樣馳騁疆場!校總理孫中山先生的個子也只有1.68米,校黨代表廖仲愷先生更矮嘛!國民革命怎能以相貌取人呢?”
孫中山
那個考官見狀驚得目瞪口呆,可胡宗南的嗓門越來越大,他大喊了起來:“孫中山先生的主張為什么得不到實現,就是因為你們這些人讓許多熱血青年報國無門!”考場上這么大的動靜,驚動了正在另外一個房間里的廖仲愷。廖仲愷出門一看,就樂了,他對著胡宗南也大聲喊道:“這位同學,我批準你參加考試。”接著轉身回到房間內,寫了一張字條交給胡宗南。字條上書:“國民革命,需要大批人才。只要成績好,身體健康,個子矮一點也是應該錄取的。”憑著廖仲愷的字條,胡宗南被特許參加了接下來的文化考試。
也有傳言說,時任黃埔軍校總黨代表、大名鼎鼎的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偶然路過軍校門口發現這個徘徊已久不肯離去的落選生,此時的胡宗南已經瀕臨絕望,但是他壯志未酬心有不甘,咬破手指在地上寫下“不革命,毋寧死”六個滾燙的血字。
廖仲愷
總黨代表被這個外省青年投身革命的信念所打動,他當即在一張煙盒紙的背面寫了一張字條給考官。總黨代表指示說,身高和年齡都不應是招生的不可變動的標準,只要思想進步,成績優秀,身體健康即可破格錄取。命運之神終于對胡宗南露出笑臉,總黨代表成為他人生中的第一個“伯樂”,他的字條幫助一個原本被淘汰出局的外省青年順利考入黃埔軍校一期。
不管故事情節是怎樣的,反正在廖仲愷的關照下,胡宗南時來運轉了。整一個月后,黃埔一期學生入學考試發榜,胡宗南被列在備取生一欄中。當時正式取錄學生350名,備取120名。那時的廖仲愷當然不會想到,這個姓胡的小個子后來成了肩扛3顆金星的上將。
黃埔軍校開學典禮,孫中山致辭
在黃埔軍校頭幾期,校長談話是一種例行公事,蔣介石定期找學生輪流談話,幾乎所有黃埔學生都有機會與校長面談。那一天被校長同時叫去談話的學生共有三人,胡宗南最后一個走進校長辦公室,但是只有這個浙江籍學生及時把握住了機會,他的社會學知識和浙江口音給校長留下深刻印象。檔案顯示,當時他們的談話內容是學生匯報如何做革命青年,胡宗南將自己的座右銘歸納為八個字。“克己、勤勉、強韌、奮斗”,并匯報自己的人生條律是“不吸煙、不喝酒、不喝茶,不貪財,不賭不嫖,清廉正氣,為天下大眾謀幸福也”,當場受到校長表揚。
此時的蔣介石正在黃埔軍校培植勢力,網羅親信和骨干,多年后蔣介石對兒子蔣緯國提到這件事時說,他所以一眼看中胡宗南并決定培養這個貌不出眾的浙江小同,理由是他身上具有一種挺拔向上的精神氣質,那就是“思想機敏,強烈上進,勇敢無畏,以及效忠黨國的信念”。
蔣介石與孫中山
胡宗南沒有辜負校長栽培,這個一度被淘汰的落選生很快就從人才濟濟藏龍臥虎的黃埔一期同學中脫穎而出,一躍成為校長蔣介石最器重的得意門生。胡宗南曾是陳賡的同班同學。本來兩人私交不錯,都是黃埔軍校的高才生。只是后來胡宗南一心一意地投靠蔣介石,思想日趨反動,才使二人關系逐漸疏遠,并最終分道揚鑣。黃埔軍校給國共兩黨都培養了不少軍事人才,譬如屬于中共陣營的就有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林彪和陳賡等。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各自歸屬于不同的陣營。因此,解放戰爭時期,黃埔同學之間交手的例子不勝枚舉。
1946年6月,抗戰勝利后不久,胡宗南就在西北向我軍發難。他進攻的首選目標就是陳賡部活動的晉南解放區。7月初,胡宗南仗著裝備精良,人多勢眾,無所顧忌地向晉南進犯。他的167旅、31旅為搶頭功,竟孤軍深入。陳賡見機會難得,便決定改變策略,調回北進部隊揮師南下,選擇最突出的31旅下手,發起“聞(喜)夏(縣)戰役”。
陳賡
經過周密部署,13日至14日夜,一舉將31旅全部報銷,給了胡宗南一個不大不小的教訓。但“聞夏戰役”并沒有使胡宗南頭腦清醒,他反以為這是輕敵所致,讓陳賡撿了個便宜。于是9月中旬,再次向晉南增派15個旅兵力,并把他多年培植的精銳——“天下第1旅”拿了出來,去尋找陳賡部決戰,想一舉掃平晉南。陳賡聽說“天下第1旅”竟然“光臨”前線,不禁一陣暗喜。他清楚地知道,打蛇要打七寸,將胡宗南的第1旅吃掉,才能讓老同學真正接受教訓。
9月下旬,陳賡經過嚴密偵察,決定集中優勢兵力,發動“臨(汾)浮(山)戰役”,殲滅第1旅。22日午夜,陳賡派出一個旅向進駐到浮山的敵第1旅第2團發起攻擊。經過一晝夜激戰,全殲該團,少將團長在突圍中被擊斃。與此同時,敵旅長黃正誠正為救援第2團忙不迭地率領第1團向浮山開進,這恰好中了陳賡圍點打援、一石二鳥之計。23日黃昏,第1團被圍趕進陳堰村,成了甕中之鱉。但困獸猶斗,戰斗相當激烈。敵第1團團長就像一個輸光了的賭棍,瞪著眼睛嚎叫:“就憑八路軍那幾條爛桿子槍,想消滅‘天下第1旅’,那是妄想!”
蔣介石
可事實勝于雄辯,戰斗到24日拂曉,“天下第1旅”旅部及其第1團全部被殲,黃正誠及兩個少將副旅長被生擒,第1團團長被擊斃。值得一提的是,陳部在消滅第1旅的同時,順手牽羊,又消滅了敵167旅、27旅各一部,臨浮戰役戰果頗豐,共斃俘敵5000余人。“天下第1旅”被殲的消息傳到胡宗南那里,心疼得“西北王”捶胸頓足,一連幾天寢食難安,還狠狠地挨了蔣介石一頓臭罵。胡宗南這個西北王之所以失敗,也跟中共的情報工作得力有關。2014年7月13日逝世的陳忠經被譽為我黨情報戰線“后三杰”之一,曾長期潛伏在胡宗南身邊,使胡宗南屢戰屢敗。周恩來曾經表示:“我黨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情報人員工作卓越,李克農、錢壯飛和胡底屬于前三杰;解放戰爭期間,又有三位突出的情報人員(熊向暉、陳忠經和申健),同樣一人能敵萬千軍,創造了情報工作的奇跡。他們就是后三杰。”
臺灣高山族
1950年兵敗后,胡宗南去臺灣。1962年2月14日因心臟病病逝。有人評價說,胡宗南可稱得“天子門生”第一人,受到蔣介石的器重,乃至躊躇滿志,野心勃勃,狂妄自大,抗戰時避居西北擁兵稱王,內戰時則成了急先鋒,但他志大才疏,不懂戰略,對蔣介石盲目服從、不辨善惡,軍事上遠不是彭德懷的對手,部隊被逐個殲滅,逃到臺灣又被彈劾,狼狽不堪。(彭忠富/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