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胡也頻和丁玲三位作家曾是極好的朋友。1925年,他們仨在北京結識。彼時,他們二十歲出頭,默默無聞,年紀相當,因為受到五四新文學思潮的感召,從家鄉來到北京作京漂。沈從文與胡也頻因文章而相識(胡也頻時任《京報·民眾文藝》編輯),彼此惺惺相惜。在胡也頻眼中,沈從文是一個文采斐然的青年人,且相貌清雋。在胡也頻的描述中,丁玲對沈從文生出了好奇心和好感。對胡也頻而言,一個是知己好友,一個是深愛的姑娘。胡也頻自然也希望兩人能相識。
沈從文
于是,胡也頻帶著丁玲去拜訪沈從文。初見之下,丁玲和沈從文都對對方頗有好感。丁玲覺得沈從文待人極為謙和,舉手投足之間有一種從容淡然的風度。面對這樣一個男子,丁玲覺得自己完全可以通過沈從文本人的文人氣質及恬淡的性情,想象他筆下的風物。而沈從文眼里的丁玲,性情爽朗,生著端莊的圓臉,修眉大眼,清澈的眼睛里閃著靈動的光,仿佛可以照亮和滌蕩一切現世的晦暗。三人在沈從文處相談甚歡,從文學詩歌到時事現狀,無所不談。
民國女子
這一年,沈從文二十三歲,丁玲二十一歲。丁玲和沈從文同為湖南老鄉,一見面便有親切感。初次見面,丁玲對沈從文印象很好。沈從文也由衷地為胡也頻找到丁玲這樣的紅顏知己而高興。對于胡也頻曾經千里迢迢一直追到丁玲老家的癡情之舉,沈從文也有所耳聞。內心深處,他盼著胡也頻能早日打動丁玲,二人早日修成正果。當日一別后,沈從文再見丁玲和胡也頻是在1925年的中秋節。此時,丁玲已和胡也頻成為夫妻。他們的新家室內陳設很簡單,房間雖小卻充滿了溫馨、幸福的味道。
丁玲
那時丁玲和胡也頻都很年輕,偶爾也會因為一些小事拌嘴。每到這時候,沈從文便會充當起和事佬的角色。丁玲性格強勢,有時會和胡也頻慪氣。胡也頻雖然對丁玲體貼入微,有時也難免犯倔。對此,沈從文都能一一化解。沈從文性情溫和,待人謙和,又比丁玲和胡也頻年長,像兄長一般維護、關心著二人。丁玲與沈從文同為湖南人,兩人常常用家鄉話交流,尤其是丁玲與胡也頻鬧矛盾的時候。胡也頻聽不懂湖南話,在丁玲和沈從文相談甚歡時,一臉著急的模樣,常惹得丁玲大笑,之前的小矛盾也就一掃而光了。
民國青年
“長安米貴,白居不易”,因為窮困潦倒,三個人合住在沙灘附近的漢園公寓。這是一間破爛的小公寓,冬日嚴寒,指頭凍到提不起筆來,他們沒有錢買煤,就只好燒一些舊書來取暖。每到月底,房租和伙食費總是讓沈從文的生活頗為窘迫。這時,胡也頻通過熟人,把沈從文的文章轉給了周作人,發表在《語絲》上。不久,沈從文的最初的兩本書分別由上海的北新書局和新月書店出版。
當1931年,胡也頻因為加入左聯,而被國民黨槍斃之后,沈從文和丁玲便漸行漸遠,甚至交惡,再也不相往來。他們之間的恩怨糾纏了一輩子,直到他們死的那一刻。丁玲死于1985年,沈從文死于1988年。丁玲逝世之前,還曾經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痛斥沈從文,甚至勸自己應該試著去原諒他。兩個歷經了政治磨難、斗爭,以及社會巨變摧折而多苦多病的老人,卻在死前一刻都還不能放下的,持續了五十年之久的恩怨,究竟會是什么呢?
丁玲和胡也頻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除了早逝的胡也頻之外,沈從文和丁玲對于那一段懷抱夢想的年輕歲月,皆是相當地懷念。他們不約而同地寫道,三個年輕的好友是如何在公寓中認識,各自拿出僅有的一點錢來辦刊物,挨家挨戶去免費贈送,結果沒有錢繳房租,就只好整天在北京街上瞎逛胡走,直到夜深了,房東睡著了,他們才敢偷偷地溜回家。而在他們的回憶里,年輕時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走,不停地走,從北京東城走到西城,從市中心走到郊外。有一陣子,他們厭倦北京的喧囂和高房租,干脆搬到西山,步行到城里,一趟就要好幾個小時。
北京記憶
在“五四”時代一直到“左聯”成立,胡也頻、丁玲、沈從文三人關系很密切。從北京到上海,他們三個人都住在一起,百無避忌,大被同眠。甚至被小報諷刺,也毫不理會。沈從文在《記丁玲》中寫道,他一見到丁玲就覺得很可愛,二人都是湘西人,有共同語言。那個時候,胡也頻在追丁玲,沈從文、丁玲二人一講話就忘了胡也頻,胡也頻頗為不平。
胡也頻被捕之后,為了讓丁玲母親不擔憂,沈從文以胡也頻的名義給丁玲母親寫信。沈從文多次求助過胡適、徐志摩,給南京的蔡元培、楊杏佛等文化名人寫信,希望通過他們保釋。為了友誼,沈從文特地趕到南京,找了一些國民黨要員,都被害怕惹上共產嫌疑的他們拒絕。
蔡元培
胡也頻遇難后,沈從文對丁玲母子愈發關照。兩人雖性格迴異,卻彼此信任。眼看丁玲租住的房子要到期了,丁玲無力交房租。沈從文得知后,便在淮海路萬宜坊附近的一家雜貨鋪樓上租了一個住處,自己住一間,讓丁玲帶著孩子和自己的妹妹住一間。雖簡陋了些,但設施一應俱全。于丁玲而言,能有個棲身之處,她已經十分滿意。那時,沈從文沒了工作,賦閑在家,對丁玲母子格外照顧。
自相識以來,沈從文一路見證了丁玲的情感歷程,從為人妻到為人母,也見證了丁玲從一個筆耕不輟的創作者,蛻變為才華橫溢的女作家。沈從文幾乎看過丁玲寫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部小說。在丁玲眼里,沈從文始終是一個斯文、儒雅的文人,身上有卷氣,有一種柔和的力量。正是這股力量,在胡也頻去世后,撐起了自己的生活,為自己和兒子撐起了一片天。丁玲與沈從文及其妹同住,感到踏實而穩妥,整日為孩子操勞著,只在夜深人靜之際,偶爾想到自己的前途,內心便格外復雜、糾結。
沈從文之《邊城》印象
丁玲承襲了母親的心性、氣度,也是心懷奇志的。奈何時局動蕩不安,丁玲又為兒子牽絆,縱有再多抱負,也無處施展。自兒子出生以來,丁玲連文章都很少寫了,并非心思疏懶,實在是分身乏術。沈從文和妹妹勸丁玲將孩子送回老家撫養。丁玲尚且年輕,還有前途,不應為孩子所牽絆。再則,有孫兒承歡膝下,丁玲的母親也不至于寂寞。丁玲思慮再三,雖然不舍兒子,也只能如此。后來,沈從文以“夫妻”名義陪伴丁玲回湖南,把胡也頻與丁玲的孩子交給丁玲的母親帶養。1933年,丁玲失蹤,沈從文八方打聽,還多次寫文提醒各方對此事件的關注,不久誤傳丁玲被害,悲憤之余,沈從文繼胡也頻遇害后作了四萬字的《記胡也頻》,又創作了十一萬字的《記丁玲》。
丁玲像
后來才得知丁玲是被國民黨軟禁在南京,沈從文聞信,攜著新婚妻子張兆和,帶著丁玲兒子的相片,探望丁玲。這樣深厚的友情最終反目。反目的原因,從丁玲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我被捕后,有一年沈從文又到了常德。有兩個文學青年,也是他的崇拜者去看他,并告訴他我母親在常德,問他要不要去看望。他說沒時間了,不去了。這兩個青年很氣憤,將情況如實告訴了我母親,認為他太不夠朋友了。等到后來我母親將這一情況告訴我之后,我也很生氣,這叫什么朋友?建國前夕,我回到了北京,馮雪峰同志告訴我,我被捕后,他曾找到沈從文,懇求他出面保我出獄,一切費用由黨負擔,但卻遭到了沈斷然拒絕,這說明沈怕得要命。寫什么《記丁玲》,好像友誼多么深厚,純粹是偽君子。通過這兩件事,我實在不愿再理他了。
馮雪峰
這兩件事都是丁玲聽人說的,但丁玲完全相信了。丁玲憑啥相信馮雪峰呢?因為兩人曾經相愛過,不過發乎情止乎禮罷了。因此,對于胡也頻的犧牲以及沈從文營救胡也頻不得力,丁玲是頗有怨言的。事實并非如丁玲所說。丁玲被捕后,沈從文寫下第一篇關于丁玲被捕一事的文章,6月4日,又寫出《丁玲女士失蹤》,文章先后發表在《獨立評論》與《大公報》上。同時,他與蔡元培等38位文化名人向南京政府聯名致電,要求釋放丁玲與潘漢年。從胡適的日記中,也可以看到沈從文多次求助胡適,請胡適營救丁玲。胡適日記1931年1月20日記有“沈從文來談甚久。星期六與星期兩日,上海公安局會同公共租界捕房破獲共黨住所幾處,拿了廿七人,昨日開訊,只有兩女子保釋了,余25人引渡,其中有人為文學家胡也頻。從文很著急,為他奔走設法營救,但我無法援助”。(《胡適的日記》(手稿本)第10冊,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
胡適
1949年,沈從文去看望丁玲。此時,二人已有天壤之別,一個是新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女作家,一個是被左翼作家批駁的文人。事實上,建國以后,沈從文基本上被剝奪了寫作的權利。他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與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而丁玲也在運動中遭到迫害,下放到黑龍江墾區勞動。“文革”中,更是被關進監獄,直到粉碎“四人幫”后的1984年,才徹底恢復名譽。
丁玲
1980年,丁玲發表了《也頻與革命》一文,文中聲稱自己四、五個月前終于看沈從文寫的《記胡也頻》《記丁玲》兩文到這本書,她對沈從文在五十年前創作的《記胡也頻》,作出了嚴厲的批評:“作者在書中提到胡也頻和我與革命的關系時,信筆亂編……類似的胡言亂語,連篇累牘,不僅暴露了作者對革命的無知,無情……”甚至不惜漫罵:“貪生怕死的膽小鬼,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市儈。”施蜇存肯定丁玲在南京時就見過此書,并知道早有人傳言,丁玲對此書不滿。然而,直至辭世,沈從文都沒有寫出文章為自己辯護。(彭忠富/整理;參考文獻《丁玲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