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的129師因為由劉伯承和鄧小平領導,又常常被稱為劉鄧大軍。
而實際上,這支隊伍的第一任政治委員卻并非鄧小平。
有人說倘若那個人沒有因傷病被調走,“劉鄧”組合將不存在,他或許還會成為元帥。
那么,這個人是誰呢?倘若他活到建國后,能成為元帥嗎?
臨終不忘革命,毛主席親自抬棺
1942年3月9日,一場隆重的葬禮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行,禮堂的兩側擺滿了花圈和挽聯,前來參加儀式的足足有一萬余人。
在舉行完悼念儀式后,漆黑的棺槨被放上木架,早已等待在旁邊的抬棺人們走上前去,將架子上的木杠架到了自己的肩膀上。
而在這些面容肅穆的抬棺人中,有一位的身影卻讓現場的人們非常驚訝,因為那竟是毛主席。
眾所周知,毛主席一向看淡生死,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而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為人抬棺。
而這位讓毛主席都為之破例的人,不僅是因為他和毛主席的關系深厚,也是因為他為黨中央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這個人便是林育英。
作為我黨最早的一批黨員,林育英為黨和革命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臨終前還對革命念念不忘。
在彌留之際,他對病床旁淚流滿面的妻子說的最后一句話是:
“一定把我的遺體安葬在桃花嶺。”
悲痛萬分的妻子雖然不明白丈夫遺言的含義,但依舊照做了。
而此時站在桃花嶺的毛主席卻明白林育英的心意。
他站在林育英的墓碑旁,靜靜地向河流對岸眺望,那時黨中央的駐地楊家嶺,樹木掩映中的磚瓦房是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們的辦公地。
毛主席知道,林育英這是舍不得自己,舍不得黨中央,更舍不得革命啊。
看著林育英嶄新的墳塋,毛主席也不禁回憶起了當年和林育英在戰火中的革命歲月。
將監獄變為革命戰場
早在1921年,林育英便因黃岡的革命會議和毛主席相識了,兩人一見如故,當即便結交為了革命摯友。
一年后,林育英便正式入黨,成為我黨最早的一批黨員,長期在敵后組織工人進行革命活動。
不過因為占領區的工作性質特殊,林育英時常受到敵人的審查,甚至有時還會被逮捕。
1930年11月,林育英前往東北撫順,準備帶領工人進行革命游行。
但沒想到,林育英的行動被叛徒出賣,剛一到達目的地便被特務發現,遭到了逮捕。
在監獄中,敵人用灌辣椒水,吊大拇指,甚至讓他穿著單衣站在東北零下二三十度的寒風中。
面對敵人的種種酷刑,林育英雖然身體有時堅持不住,但他的精神卻從未有一刻屈服。
對于敵人的審問,他巧妙地進行周旋,對黨組織的相關情報,一概表示不清楚,在監獄里,林育英還給一同被捕的戰友們做思想工作。
林育英告訴大家,敵人根本沒有拿出實際證據,這樣是不可能給大家定罪的,只要大家對證詞統一口徑,堅決不說出他們想要的情報,這些特務也拿大家沒辦法。
如果有人被敵人的花言巧語動搖,林育英還會親自去給他們做思想工作,鼓勵他們翻供。
為了鼓舞大家的士氣,林育英還咬破手指,寫下“堅持到底”的條幅掛在墻上。
在林育英的努力下,一同被逮捕的34人,有29人直接被無罪釋放。
惱羞成怒的特務們拿林育英沒有辦法,最終對林育英等五人進行判刑處理。
進入監獄后,因酷刑身體飽受摧殘的林育英,并沒有就此放棄革命。
他相信,雖然身體被禁錮,但思想永遠是自由的,監獄和街道不過是不同的革命戰場罷了。
于是,林育英決定要在這里繼續和反動派作斗爭,他通過關系要來了一本馬列著作,在艱苦的牢獄中反復翻閱,以此繼續進行革命思想的學習。
不僅自己閱讀,林育英還會為監獄中的獄友們念書,并鼓勵同志們一起交流。
在林育英的帶領下,大家的革命熱情高漲,遇到問題時甚至還會傳起紙條相互解答。
當獄警們對林育英的行為產生不滿,想要進行阻止時,林育英便暗中搜集他們受賄的證據,寫成文件提交上去。
獄警們在傳遞這份公文時,竟在其中發現了檢舉他們的內容,只好與林育英談判,滿足了他的要求。
就這樣,原本冰冷的監獄,竟然被林育英變成了革命思想學習地,等到后來出獄時,那本馬列著作由于使用過于頻繁,甚至被徹底翻爛了。
1932年,在黨組織的全力營救下,林育英順利逃離監獄,但長期的牢獄生活還是給林育英的身體留下了不可逆轉的傷害。
劉鄧大軍的前身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為聯合全國軍隊一致抗日,各部紅軍接受改組整編。
第四方面軍的第4、第31軍等多路部隊被混編為129師,林育英任政委,劉伯承任師長。
和其他部隊不同,129師雖然戰力很強,但卻有著頗為復雜的歷史,其中相當一部分戰士曾隸屬于當年的第四方面軍。
在1935年長征結束時,第四方面軍的領導人曾妄圖自立門戶,得知此事的林育英,當即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成功阻止了這行為。
于是,為了防止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林育英決定為129師的戰士們安排思想教育,讓大家知道,這是一支堅決服從黨中央領導的隊伍。
不過,令林育英沒想到的是,還沒有來得及與戰士們進行深入交流,在一開始的誓師大會上便出現了麻煩。
原本,誓師大會的安排已經通告全軍,戰士們也都準備好前往廣場,可就在這時,天空中竟突然下起了大雨。
林育英的身體因為當年在獄中的折磨,受了很大損傷,如果這樣在大雨中長時間的講話,身體很可能會吃不消。
身邊的同志紛紛勸林育英將大會延期,等到天晴了再重新組織大家也不遲。
可林育英卻斷然拒絕,這是129師建成后的第一次集會,要是朝令夕改,以后還怎么讓戰士們服從命令呢。
于是,林育英就這樣冒著大雨登上了演講臺。
雖然天氣惡劣,但林育英卻語調激昂,神情振奮,整個講話的氣氛非常熱烈,戰士們在他的感染下,也都非常激動,革命熱情高漲。
大會結束后,戰士們也明白了林育英想要傳達的精神:129師是一支令行禁止的隊伍,只要是發布的命令,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完成。
林育英不僅給戰士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教育課,也為后來129師面對逆境仍能堅持取得勝利,成為一支英雄的部隊打下基礎。
在正式投入工作后,林育英一直非常認真刻苦,雖然以前一直在國民黨統治區組織工人運動,缺乏帶兵經驗,難免有些人會因此不服氣。
但他最終還是成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工作態度,打動了129師的戰士們,贏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不過由于長期勞累過度,林育英早年在監獄中留下的病根再度復發,甚至時常暈倒在工作崗位上。
劉伯承在看到后非常擔心,只好向黨中央報告了林育英的身體情況。
毛主席在接到電報后立刻做出決定,要林育英以身體為重,離開前線回到延安接受治療,他的職務也由鄧小平接任。
后來,129師因在抗日戰場和解放戰爭中屢建奇功,被戰士們廣為傳頌,而根據地的百姓們為了方便稱呼,便叫其“劉鄧大軍”。
因此才會有人數,倘若林育英沒有因傷病被調走,“鄧劉”組合可能會不存在。
病重不忘革命
而在1938年抵達延安后,毛主席和黨中央都多次勸說林育英專心休養身體,甚至安排了專機準備送他去蘇聯療養。
但林育英卻不愿就此放下革命事業,而是要求繼續為黨服務,于是,中央領導們只好允許林育英繼續工作。
1939年,林育英進入延安工人學校,擔任第一任校長,他下定決心,一定要為黨中央培養出優秀的工人干部。
在工作中,林育英從不擺領導架子,耐心指導每一位學生,因此,工人學校的學員們都非常愿意找他談心。
有一次,一位剛進學校不久的優秀學員竟突然要退學,這位學員和誰都不愿意交流,卻唯獨專程來找林育英訴說心事。
原來,這位同學曾經是個空軍機械師,因為技術過硬,思想覺悟又高,因此被推薦來讀書深造。
可沒想到進了學校后,指導員卻對他要求非常嚴格,讓這位學員感到有些不適應。
聽了學員的話后,林育英先是耐心安慰,隨后又真誠地同他談心。
學員在聽到林育英的話后,不僅下定決心努力學習提升自己,還在后來成為了模范工人。
類似的事情在林育英身上屢見不鮮,很多學員在經過林育英的教育后,都會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學習態度立馬發生轉變。
林育英身邊的同志們甚至會因此戲稱說:
林育英的精神就像媽媽一樣溫暖,拯救了因舊社會的壓迫而麻木的工人們。
在沒有教學任務的閑暇時,林育英還會帶著學員們開墾荒地,創辦工廠,在他的帶領下,延安工校不僅為黨中央培養出了大量人才,還將一萬多畝荒地墾植成了肥沃的農田。
在林育英的帶領下,延安工校在當年的生產勞動競賽中,被評為中央直屬的七個先進單位之一。
1940年5月1日, 為慶祝國際勞動節,黨中央在青年文化溝廣場舉行集會活動,林育英也受邀上臺講話。
沒想到,在演講過程中,林育英因舊病復發被緊急送往醫院,雖然經過搶救后并無性命之憂,但林育英卻一時間難以重返學校。
不過,即使病情尚未痊愈,林育英依舊不愿休息,而是堅持繼續在病房里處理工作。
在得知皖南事變的消息后,林育英拖著病體給毛主席寫信,勸告毛主席對國民黨暫時忍讓。
他知道,許多人因為蔣介石的背信棄義非常憤怒,但現在還不是時候,日寇還沒有被趕出中國,抗日民族同一陣線仍需要繼續維持。
在收到林育英的來信后,毛主席立刻便肯定了他的觀點,同時為林育英對黨和國家的熱情所感動,他不僅立刻寫下回信,還叮囑林育英注意身體。
在不久之后,毛主席還親自到林育英的病房探望,看到林育英憔悴的身體,毛主席非常心痛,他親切的握住了林育英的手,表達自己誠摯的關心。
林育英只是笑著搖了搖頭,勸毛主席不要總是來探病,切莫因此耽誤了革命事業。
在1941年林育英病情加重后,毛主席親自向醫院下達指示,要求一定全力搶救。
但1942年林育英還是因病在延安離世。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革命勝利結束。
1955年,授勛儀式在北京舉行,毛主席為朱德、彭德懷等人親自頒發命令狀,授予其元帥軍銜。
林育英的堂弟林彪也受封元帥,倘若林育英還在世,很有可能也會成為元帥。
不過,即使英年早逝,林育英也依然是我黨優秀的工人黨員和革命戰士,他所做出的貢獻,必將永遠被黨和人民永遠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