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評價他,是人間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記憶力最強,理解力也最強,是最能做學問的學人;
他外號“傅大炮”,不買蔣介石的面子,罷孔祥熙的官,趕宋子文下臺,一生參政不從政,拒不做官;
他的內心蘊藏強烈的愛國意識,給兒子取名傅仁軌,因為唐朝第一個對日本打殲滅戰的大將叫劉仁軌,以此表達他抗戰到底的決心和意志!
他就是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學術領導人——傅斯年。曾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代理校長,臺灣大學校長,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出生于山東聊城一個舉人之家。先祖傅以漸,是清代開國第一科狀元。
五四運動學生總指揮
五四運動,拉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開創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19年5月4日,一個注定被永遠載入史冊的日子。
因為創辦《新潮》雜志,思想先進,加上在同學中的極高威信,傳斯年被推薦為五四學生運動的總指揮。5月3日夜,傅斯年忙著書寫標語,制作旗幟,那一夜,北大校園燈火通明。
5月4日當天,五四運動的學生總指揮傅斯年,扛著大旗,走在學生隊伍的最前列。他個子較高,身材極胖,白白凈凈,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極引人注目。在他們帶領下,13所學校3000多名大學生,高喊著“外抗強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等口號,從集合地天安門開始,浩浩蕩蕩,一路走向東交民巷大使館,學生們的聲音響徹北平上空,震撼著有愛國意識的人的心,更喚起了無數國人的愛國激情。
傅斯年,這個當年只有23歲的北大學生,作為這場運動的學生領袖,逐漸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參政而不從政,拒絕做官
傅斯年在擔任國民參政員時,完全不顧及老蔣的面子,兩次上書彈劾蔣的連襟、當時任行政院院長的孔祥熙。蔣介石為保護孔祥熙,親自宴請傅斯年,欲為孔祥熙說情。
蔣問傅斯年:“你信任我嗎?”傳答:“絕對信任。” “既然你信任我,那么就應該信任我用的人?!备祷卮穑骸拔瘑T長我是信任的,至于說因為信任你也就該信任你所任用的人,那么,砍掉我的腦袋我也不能這樣說”。傅斯年抓住了孔祥熙貪污的劣跡,最終蔣被迫讓孔祥熙下臺。
1945年6月,宋子文繼任行政院院長。1947年2月,傅斯年在《世紀評論》上發表《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又對蔣的大舅哥宋子文的胡作非為進行猛烈抨擊。宋子文在一片反對聲中辭職。
蔣介石對傅斯年這個桀驁不馴之士贊賞有加,想拉他入政府做官,結果說破了大天,傅也不肯。后蔣介石又想拉胡適進入政府,并讓傅斯年做胡適的工作,結果傅做了反面說客,力勸胡適保持名節,并把做官比作“大糞堆上插一朵花”,打消胡適做官的念頭。
獻身教育,貢獻考古
五四運動之后,傅斯年留學歐洲七年,于1926年學成回國,在中山大學任教授、文學院長,兼任中國文學和史學兩系主任。在中山大學創立語言歷史研究所,任所長。
傳斯年在歷史學研究方面,主張“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重視考古材料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擺脫故紙堆的束縛,同時注意將語言學等其他學科的觀點、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在現代歷史學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從回國到1950年去世的二十多年間,他獻身教育,組織出版學術著作70多種,培養了大批歷史、語言、考古、人類學等專門人才,其中不少人成為大家,如:陳槃、石璋如、丁聲樹、鄧廣銘等等。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從1928年的11月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的10年間,在傳斯年的領導下,歷史語言研究所對安陽殷墟先后進行大大小小15次發掘,共發掘遺址11處,獲得大量龜甲、獸骨和銅器,共計有器物169萬件,帶文字的甲骨2.5萬片。他們的發掘雖因抗日戰爭的爆發而終止,但這十余年的發掘所得,已震驚海內外,成為20世紀世界田野考古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1950年12月20日下午,臺北南海路54號省議會大廳,參加完會議的傅斯年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于當晚去世,享年54歲。
臺灣大學為紀念傅斯年校長,在校內實驗植物園建造了一座羅馬式紀念亭,亭中砌長方形墓一座,墓前立有無字碑,修有噴水池。園中有一座被稱為“傅鐘”的紀念鐘,鐘上鑄有傅斯年提出的“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八字校訓。此后,每節上下課,“傳鐘”都會響21聲,因為傅斯年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深沉悠揚的鐘聲響起,勾起人們對一位偉大故育家、歷史學家的無限緬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