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永遠比我們想象中要殘酷百倍,頭一天晚上還在與成百上千的兄弟們窩在一個戰壕里睡覺,第二天可能就只剩下自己望著犧牲的戰友們發呆了。我們的軍隊剛剛萌芽的時候,就因為勢單力薄,常常要面對犧牲與苦痛。曾山同志就是經歷過生死大難的人。
當年紅軍主力向西南轉移,一部分軍隊就被敵方勢力打散了,曾山領導的游擊隊在物資極度匱乏的狀況下,不僅要應對生存危機,更要提防敵人的突襲轟炸,這支部隊戰斗到最后僅剩下了曾山一個人。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在曾山輾轉回到部隊后,組織便將他送往蘇聯留學,他也獲得了提高自身軍事道德素質的好機會。
曾山出生在舊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清末的秀才,因此曾山也潛移默化地積累了一定的文化基礎,本來如果按照這樣的人生道路走下去,他或許能和父親一樣成為私塾教師,但1915年一次學徒經歷激發了他心中的反抗欲望,當時他在一個小手工作坊里打零工,受盡了老板的壓榨,一想到當時的中國還有那么多人和自己一樣吃不飽穿不暖,在欺凌與壓迫中生活,曾山的心中就又窩火又憤怒。
終于,在他26歲的時候馬列主義進入了他的生活中,他開始信仰馬列主義,很快就成為了組織的一員,1927年底他跟隨葉挺將軍南下起義,起義失敗他們也沒有放棄,而是輾轉開始在偏遠地區與敵人打游擊。
曾山接組織安排,回到家鄉秘密進行紅色思想宣傳工作。1930年,他見到了毛主席并且成為了主席的堅定擁護者,之后無論是肅反活動還是批判干部,曾山始終維護著主席與正確的革命路線,阻止錯誤批判,抵制錯誤路線。1934年,紅軍主力向西轉移時,曾山繼續帶領部隊在原地打游擊。
曾山和其他將士們隱匿在深山老林中,懷揣著社會主義信仰與惡劣的生存環境作斗爭,與殘忍的敵人作斗爭,就這樣不知道過了多久,直到1935年敵軍才開始放緩攻擊對游擊部隊的攻擊,本來以為這是紅軍脫身的好機會,曾山還在江西召開過一次工作會議,將目前的所有紅軍整合成3個團,游離于贛閩邊界線建立新蘇區,掙脫封鎖線。
可誰知這次會議召開后沒多久,他率部向福建轉移時便遭遇了敵人的嚴防猛攻,打到最后只剩下了他一個人僥幸脫險,當時的他失去了與組織全部的聯系,幾經輾轉才終于走到了上海,重新回歸了黨組織。組織對其頑強戰斗的精神予以充分的肯定,考慮到國內革命局勢嚴峻,不久后便將他送到了蘇聯留學。
再次踏上祖國的土地就是1937年了,曾山回國后便跟著陳老總去了華南整編新四軍,在這片新的戰場上,他一邊對敵斗爭,一邊建設群眾基礎與部隊后勤,立下許多功勞。新中國成立后,他便進駐上海,成為了上海的副市長。1972年,曾山同志不幸去世,終年73歲。當時在外考察的周總理聽聞噩耗連忙趕回,追悼會上葉帥作為黨中央的代表為他致悼詞,對曾山同志對革命建設作出的貢獻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表彰。
生命不息,薪火相傳。曾山同志去世后,他的七個子女也都接過了父親手中的火種,為國家的建設與發展添磚加瓦,其長子官至正國級,還有三個子女投身軍營,報效祖國。
曾山同志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在那么艱苦的游擊戰爭中堅守到了最后一刻,在國家百廢待興時積極投身經濟建設與發展,在動蕩漩渦中依舊堅守自我,拒絕曲意逢迎,是一位可歌可敬的優秀同志,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尊敬與贊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