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短短3個月時間內,A股機器人指數一度大漲近80%,成為資本市場明星。其中,埃夫特大漲超350%,拓斯達、三豐智能大漲超210%,柯力傳感大漲180%,北特科技、斯菱股份均大漲超120%。
如此大規模的爆發行情,主要驅動因素是什么?未來是否還存在更大市場機會呢?
01
夢想即將照入現實
機器人賽道爆發,跟A股大市大幅上漲、市場風格偏游資小票等均有直接關聯。但這些公司看似都在炒概念講故事的背后,其實隱藏著一條暗線產業邏輯——人行機器人從概念孵化期切入量產期,有些類似2020年爆發的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
據毛博論投資,將一個產業生命周期按照滲透率與滲透率加速度分為五個階段:
一,從0%到5%的導入期,滲透率低于5%,提升緩慢,企業基本無法實現盈利。
二,從5%到25%的加速成長期,龍頭企業盈利增速往往至100%以上,ROE可達25%-35%,動態PE升至60-120X。
三,從10%到50%的減速成長期,競爭加劇,投資風險加大,龍頭企業盈利增速中樞降至50%,PE回到15-45X中樞。
四,從50%到80%的成熟期,滲透率緩慢提升,競爭格局趨于穩定,產品發展成熟,盈利增速降至20-30%中樞,PE回到15-25X中樞。
五,從80%到100%的衰退期,盈利增速降至10%中樞,PE回到10-20X中樞。
可見,不同產業階段給予企業的估值與市場驅動力是不一樣的。
人行機器人賽道有望在2025年進入第二階段。今年下半年開始密集出現的機器人產業新聞可以佐證判斷。
10月10日,特斯拉舉辦“WE,ROBOT”發布會,展示Optimus靈巧手新方案以及在人機交互方面有較大進步。11月28日,特斯拉發布發布新動態:第二代Optimus機械手進步具有里程碑意義,自由度比上一代增加了一倍。
在國內,人行機器人的產業動態不間斷。
10月14日-18日,開普勒發布通用人形機器人先行者K2。當月24日,眾擎機器人發布首款全尺寸大人形機器人SE01。11月16日,小鵬汽車發布AI人形機器人Iron。
在應用層面,優必選Walker S1已經在比亞迪工廠落地應用,系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與無人物流車協同作業的工業場景。
當然,最為勁爆的還是華為方面的消息。根據媒體報道,11月15日,華為與樂聚機器人、兆威機電、深圳市大族機器人、墨影科技、拓斯達、自變量機器人等16家企業參與了簽約,將在應用場景進行相關合作。
11月19日,據21財經網報道,華為已在東莞設立子公司,投資72億元建設產業園區,計劃2025年發布并實現一定規模試產。
這一消息直接引爆了市場關于華為機器人的預期。當日,其相關產業鏈上的拓斯達20%漲停,埃夫特大漲17%,柯力傳感大漲10%。
總之,一些列產業新聞表明人行機器人將在2025年實施試產,會邁入加速成長期。那么,只要與機器人業務相關的公司先拔一輪估值有其必然性。
02
產業鏈價值不一樣
人形機器人滲透場景從TO B到TO C,覆蓋工廠應用、老年陪伴、家庭管家等。另據GGII預測,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到21.58億元,到2030年達到近380億元,2024-2030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61%,中國人形機器人銷量將從0.4萬臺左右增長至27.12萬臺。
人行機器人產業鏈一般分為運動模塊、控制模塊、感知模塊、靈巧手、電池等。按照特斯拉Optimus成本進行拆分,結構件占比17%、力矩傳感器、滾柱/滾珠絲杠均占比14%、諧波減速器占比13%、空心杯電機占比9%、無框力矩電機8%、控制器6%,其他占比19%。
當前,滾柱/滾珠絲杠、力矩傳感器為首的零部件市場成熟度低、壁壘高、國產化率低,價值量更大,孕育機會更多。
圖:特斯拉人行機器人各類核心零部件對比,來源:國金證券
在絲杠方面,特斯拉機器人使用的是行星滾柱絲杠(主流還包括滾珠絲杠、滑動絲杠),主要用于肘部、髖部、大腿、小腿,為機器人運動控制之魂。因精度、可靠性、剛度等方面要求高,技術壁壘深厚。
目前,全球滾柱絲杠主要有舍弗勒、斯凱孚、Exlar等龍頭,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國產本土品牌占比低,主要玩家為漢江機床、南京工藝、凱特精機等,還有更多新企業介入研發,比如貝斯特、恒立液壓、北特科技。
力矩傳感器是一種能感知力、力矩并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的傳感器。從測量維度看,可分為一維、多維(三維、六維)力傳感器,維度越高,難度越大,檔次越高。
目前,全球一級供應商中,主要有國產的宇立儀器、海外的ATI,均具備六維力矩傳感器技術。二級供應商中,主要包括瑞爾特、坤維科技、柯力傳感。柯力傳感主要做一維傳感器,正大力推進六維傳感器。目前,已完成產品開發,且給多家國內協作機器人、人形機器人客戶送樣。
減速器用于旋轉關節、靈巧手關節,是機器人重要核心零部件。不過,該產品技術路線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特斯拉機器人采用的是諧波減速器,而國產機器人大多采用行星減速器,諧波減速器為輔。
2021年,全球減速器主要玩家包括日本的哈默納科,市場份額占比高達82%,國產的綠的諧波排名第二,占比7%,其余廠商占比11%。在國內市場方面,2022年哈默納科市場份額為38%,綠的諧波為26%,來福諧波、同川科技、大族傳動等國產企業實現突破,分別拿下8%、6%、4%市場份額。
總之,在人行機器人大規模量產之前,多個細分賽道市場格局、技術路線等均存在很大變數,那么也意味著投資機會。
03
華為VS特拉斯
在國內,華為早在7年前便圍繞AI+機器人技術進行研發,并獲得了關于機器人手臂、安全防護方法、人機對話、模型更新、避障系統等方面專利。當然,華為最拿手的還是操作系統、人工智能、芯片方面的核心技術積累。
今年11月,華為與16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合作簽約,覆蓋伙伴包括整機、空心杯電機、諧波減速器、傳感器、PEEK材料等。從這一合作布局看,華為更有可能通過自身技術賦能合作伙伴造好機器人。
這類似華為在新能源汽車賦能賽力斯、北汽、奇瑞以及江淮汽車一樣,使其成為新能源汽車中高端領域的中堅力量。
因此,華為入局人形機器人,很有希望成為整個產業鏈的火車頭。而海外主要玩家中,特斯拉則有很強虹吸效應,其相關合作伙伴同樣會有成長紅利。
華為機器人VS特斯拉機器人,相關國內產業鏈受益程度孰強孰弱?在我看來,華為產業鏈潛力更足,其產品技術迭代、落地執行力更高效。
其實,在智能駕駛領域,華為與特斯拉有過交手,但目前華為智駕能力已經超過特斯拉的FSD。余承東在今年6月就曾表示,華為智駕即使是不帶激光雷達的版本也比FSD更好,帶激光雷達的性能更佳。
在新能源車領域,特斯拉曾經是全球絕對的霸主,但產品迭代能力、落地執行能力不算好,現在銷售主力仍然依靠Model 3和Model Y(8年前的主力產品,新品一拖再拖),全球市場份額大幅下滑。這其實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當然,在人行機器人即將進入加速成長期過程中,不管是華為,還是特斯拉相關產業鏈均會受益,但從回報潛力來看,應更加重視華為產業鏈。
9月底以來,人行機器人賽道持續爆發,相關沾邊企業普遍實現翻倍,存在一些估值泡沫,接下來將面臨股價動蕩之風險。不過,2025年機器人小規模試產后,真正優秀的機器人整機、供應商企業將再度迎來市場紅利,機會不會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