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末的三大戰役,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國民政府搖搖欲墜,蔣介石不得不謀求退路。
他安排史地學者出身的張其昀組成小組,進行研究分析后,決定退守臺灣。主要看中臺灣海峽這一天險,隔開臺灣與中國大陸。
那時候,中共全靠陸軍席卷中國大陸,尚無強大的海、空軍,無法渡海攻臺。當年鄭成功打下臺灣,趕走荷蘭人的時候,清朝也沒有強大的海軍,無法渡海攻臺;等到23年后,康熙帝訓練完水師,趁著鄭氏政權內亂不穩的良機,才一舉渡海攻下臺灣。
此時的臺灣社會相對穩定,經濟也較為繁榮,如果能在臺灣秣馬厲兵,汲取教訓,發展實力,就可作為將來“反攻大陸、恢復民國”的基地。
遷臺方案確定之后,蔣介石立即展開了幾項遷臺的準備工作:
首先是人事布局。
1948年底,老蔣分別任命親信陳誠和兒子蔣經國出任“臺灣省主席”及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委,以確保臺灣這個最后基地的安全。然后又任命精忠將領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以固守上海這個財庫寶地。
其次就是搶運國寶。
由杭立武負責將故宮博物院的國寶趕快運到到臺灣。
蔣介石很重視國寶特殊的意義,通過搬運國寶來表示“傳承中國正統”,這意義遠勝于國寶本身之價值。
其實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為躲避日軍的轟炸破壞,蔣介石便開始有計劃地搶運故宮博物院的國寶,裝成1萬3千多箱由北京運出后,迂回經過中國西南地區,送至重慶避難,抗戰勝利后,再運回南京。最后,大陸快要淪陷之前,又將國寶改運到臺灣。
搶運國寶
最后是搶運黃金。
蔣介石派遣三大要員分工將上海中國銀行所存巨額黃金、銀圓、美元等,搶運到臺灣。
由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負責公文處理,蔣經國協調軍方實施上海戒嚴,宋子文協調海關總署派艦運送。
1948年12月1日深夜,上海外灘全面戒嚴,雇用挑夫,如螞蟻雄兵般將一擔擔黃金從中國銀行大樓搬出,送上黃浦江岸的海關緝私船“海星號”,此為第一批,全數運到臺灣。
緊接著又有第二批和第三批黃金,通過海運、空運運出。后來又有兩批黃金運回臺灣,共約450萬兩,黃金的動支使用,全由國防部財務署長吳嵩慶一人直接聽命于蔣介石,不經由行政院財政部,吳嵩慶形同蔣介石的賬房先生。
這一大批黃金運到臺灣有好幾項用途:
一、以80萬兩黃金作為發行新臺幣的準備金,穩定當時面臨經濟恐慌的臺灣經濟。
二、維持撤退到臺灣的80萬國軍之軍需,以及為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渡海攻臺做好應戰準備。
三、應付從大陸撤退來臺的100萬公職和教育人員、其他難民的生活所需。
據估算,這批黃金用于上述三大用途,也只能支撐兩年時間,不過“天無絕人之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為了保衛西太平洋防線,不但派遣第七艦隊保衛臺灣,而且從1951年起,經濟援助臺灣,及時化解了財政拮據和經濟困境。
美援這一場及時雨一下就是15
國民黨軍敗退臺灣狼狽不堪
年,總金額達15億美元,化解了臺灣的重重危機,穩定經濟民生,也鞏固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的統治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