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蔣介石在宣布下野的前夕,召見親信,情緒激動,憤怒地說:“共產黨沒有打敗我,,打敗我的是自家的國民黨。”
然后指著陳立夫說,“就是你們這幫人。”那時候,黨權掌握在陳果夫和陳立夫兩兄弟為主的CC派,因此有“蔣家天下陳家黨”的口語流傳。蔣介石把大陸失敗的責任歸咎于CC派,極其自然。
在大陸時期,雙陳兄弟權大勢大,既掌握黨務,又控制財政大權。他們利用權位,大量培植黨羽,掌握大多數省黨部,并進一步利用黨部的勢力,包辦國大代表、立法委員和監察委員的選舉,從而成為國會內的掌門人。
陳立夫
同時,陳果夫又擔任中央財務委員會主委、中央合作金庫理事長、中央農民銀行董事長等要職,掌控財政大權。1945年5月,國民黨“六大”召開,CC派囊括將近半數的中央委員席次,功高震主,更讓蔣介石憂心的是,他想安排蔣經國接管黨務系統,CC派則堅守陣地,無意相讓。于是到臺灣以后,以下三個背景促成蔣介石下定決心剪除CC派:
1.在大陸時期處處與蔣介石作對為難的桂系人馬已煙消云散,不再有勢力。其他派系不成氣候,不足為患,要整頓黨務,沒有后顧之憂。
2.美國對CC派非常不滿。1948年冬,美國總統大選時,陳立夫“押錯寶”攜帶巨款赴美為杜威助選,結果杜魯門當選,使杜魯門對華不友善,如果除掉陳立夫,有助于改善中美關系。
杜魯門
3.陳誠與陳立夫水火不容。陳誠掌“行政院”,陳立夫控“立法院”,為保持兩院和諧,促進內部團結,蔣介石自然袒護治臺有功的陳誠,除掉大陸淪陷有過的陳立夫。
當時臺灣在朝鮮戰爭爆發后有美軍協防,局勢穩定,蔣介石因勢利導,先于1950年7月免去陳果夫“中央財政委員會”的主委職務,裁撤“中央合作金庫”,“中央農民銀行”則保留名義,只設保管處,一夕間,除掉CC派的財政勢力。
隔年8月,蔣介石資助陳立夫5萬美元,讓他以參加道德重整會議的名義,舉家移民美國,到新澤西開設養雞場,同年8月25日,陳果夫在臺北病逝。
陳立夫養雞
CC派瓦解后,老蔣進行的國民黨改造內容如下:
設立“中央改造委員會”:由蔣介石欽定陳誠、蔣經國等16名中央改造委員,進行黨的改造工作,又指定張其昀為中改會秘書長,負責籌劃改造工作。
改造國民黨為“一元領導的集權政黨”:從政黨員不論是政府官員或民意代表,完全聽命于蔣介石的領導,為貫徹這個制度,“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就變成培養國民黨高級干部的黨校。
大舉吸收新黨員:國民黨派出幾萬名黨員,分頭滲入臺灣各地的工會、農會、漁會、商會、婦女和青年等各種團體,大量吸收黨員,以農工民眾和青年知識分子作為黨的社會基礎。
整頓國民黨自營事業單位:國民黨的黨營事業很多,包括“中央日報”“中華日報”“正中書局”“中國廣播公司”“中央電影公司”等,全部納入“中央財政委員會”指揮管理,由俞鴻鈞擔任主委。整頓事項包括:將掛名不管事的董監事免職;實施會計人員互調制度;建立人事考核制度等,并將這些整頓措施推廣到所有“國營、省營、軍營”等各類官營企業實施。
蔣介石又認為“在大陸時期,國軍內部貪污腐化,真是光怪陸離,令人不能相信”。政治方面,“國民黨的失敗是實行民主憲政,結果給予共產黨分化的機會,滲透的空間”。為了徹底改進這些失敗的原因,蔣介石統治臺灣,以“實施民主憲政”為名,實際上則進行“威權統治”,也就是“極權政治”的化名。
晚年蔣介石
在臺灣進行威權統治的結果,蔣介石一人包攬黨、政、軍三方面的大權,“天下統于一尊”。獨攬黨權,造成“蔣家政治蔣家黨”;獨攬政權,造成“蔣家王朝蔣家臣”;獨攬軍權,造成“蔣家天下蔣家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