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起國黨抗日名將,傅作義肯定榜上有名。
按理說,傅作義部隊屬晉東綏遠系,是雜牌中的雜牌,不受老蔣信任,也不受閻錫山信任。
這樣的部隊,管好自己就已經謝天謝地了,很難在抗戰中打出出彩的戰局。
但就是這樣一支部隊,在1936年擊敗日軍扶持的蒙古分裂分子,推動了全國抗戰的高潮。
甚至在解放戰爭初期,以七萬部隊的數量,擊敗了晉察冀20余萬大軍。
要知道,當時指揮戰局的,可是賀龍和聶榮臻兩大開國元帥。
還有羅瑞卿大將,張宗遜、楊成武、楊得志、蘇振華、郭天民五位上將,堪稱豪華陣容。
但即使如此,依舊被傅作義的雜牌軍打敗。
這場對戰,也成為晉察冀在解放戰爭,吃得最結實的一場敗仗。
其中到底發生了什么?傅作義又是如何指揮部隊進行戰斗的呢?
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說起傅作義,他雖然是雜牌軍出身,但他的部隊,在整個國軍中是個異類。
抗戰時期,他深受八路軍的影響,但也保留了一定的軍閥習氣。
雖然是雜牌軍出身,士兵們卻養成了不怕苦、不怕累,善于夜戰、近戰的傳統。
在抗戰初期,傅作義和我軍進行了多次合作,對我軍的軍紀和作風非常欽佩。
甚至還專門派代表前往延安,邀請抗大的畢業生到部隊中充當“政委”。
八路軍中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傅作義便搞出了一個“十項注意”。
我軍搞土改,傅作義也進行內效仿,因模仿我軍,傅作義還因此得了個“七路半”的稱號。
因此,雖然是雜牌軍,但傅作義的部隊戰斗力并不差,甚至對比中央軍也不遑多讓。
更要命的是,因為長期模仿八路軍,傅作義對我軍的戰術戰法非常了解。
1946年6月,老蔣撕毀《雙十協定》,主動挑起戰爭。
在全面戰爭開始的當天,聶榮臻、肖克、劉瀾濤和羅瑞卿聯合上報軍委和主席。
提出集中晉察冀、晉綏、晉冀魯豫三大戰區,打下山西,連成一片的建議。
與此同時,賀龍向軍委提出晉北戰役計劃,受到批準。
軍委命令聶榮臻發起平漢戰役,配合賀龍。
戰役初期,賀龍橫掃閻錫山,晉綏軍連續解放山西九座城市,讓大同成為了一座孤城。
7月6號,聶榮臻提出攻打大同的建議,得到了批準。
為了保證萬無一失,此次晉察冀戰區和晉綏戰區聯合,兩大戰區兵力總數超過50萬。
為方便統一指揮,兩大戰區還設立了統一指揮部。
任命晉綏軍張宗遜為司令員,晉察野戰軍楊成武為副司令員,晉察冀羅瑞卿為政委。
之后,楊得志、蘇振華、郭天民三位上將也參與其中。
共集結30個團,總共10萬大軍攻打大同。
至此,兩大戰區,兩位元帥,六位將軍,10萬大軍的豪華陣容就此誕生。
一開始,楊成武和郭天民反對攻打大同,認為我軍缺乏攻建大型城市的經驗。
并且作為軍事重地,一旦開戰,老蔣肯定會派重兵前往支援,一旦合兵,后果不堪設想。
但此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對于此戰雖沒有十足把握,但也做好了周密的部署。
7月31號,楊成武率領13個團,對大同市周邊據點展開圍攻,很快便清掃了障礙。
此時太原到大同的鐵路線已經被切斷,閻錫山遠水解不了近渴,只能向老蔣求助。
老蔣核實后,發現附近只有傅作義的部隊,當即下令,讓傅作義緊急前往支援。
但傅作義也是雞賊,他早就對大同市垂涎三尺,此次大同危機,對他來說是最好的機會。
如果現在自己貿然出兵,即使成功替閻錫山解圍,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處。
如果解圍失敗,自己還要為此承擔責任,何必呢?
因此,對于老蔣的命令,傅作義裝聾作啞,權當不知道。
此時老蔣的幕僚猜出了傅作義的意圖,于是建議,將傅作義的部隊劃歸第12軍團。
如果解圍成功,大同歸傅作義自行處置。
老蔣應允,如此,傅作義才徹底將心放到肚子中,派部隊幫助大同解圍。
接到命令后,傅作義一方面派代表假裝和談,稱大同此時已經是自己地盤,希望我軍撤軍。
另一方面,他派出3萬部隊,分作三路,分別向集寧、涼城和卓資。
傅作義采取圍魏救趙戰術,看似三路佯攻,但如果解放軍不接招,佯攻便會變成正面進攻。
因為通訊手段落后,等到解放軍得知消息后,集寧已經被攻破,少量國軍已經進入城內。
得知消息后,解放軍立刻做出反應,打算用圍城打援的方式,將集寧的國軍軍隊孤立起來。
張宗遜調集大量部隊將集寧包圍,想與留在城內的解放軍來個里應外合,全殲傅作義部隊。
楊成武則繼續率領主力部隊進攻大同,只要大同被打下,傅作義的這點人根本不足為據。
但在包圍集寧時,張宗遜犯了一個錯誤。
在郭景云率領101師增援時,他停止對集寧城內的攻勢,轉過頭開始攻擊郭景云的部隊。
如此,反而解放軍處在敵人的包圍下,腹背受敵,經過一天一夜的戰斗,我軍損失巨大。
無奈,只能暫時撤出集寧,但此時城外,郭景云的部隊就守在東土坑山頂部。
對方攜帶大量重火力,對解放軍進行火力壓制。
最終冬至我軍判斷失誤,誤將前來增援的部隊當成傅作義的部隊,進行了炮擊。
戰至最后,集寧失守,我軍無奈撤出城內。
占領集寧后,傅作義一鼓作氣,派兵到大同支援,并一鼓作氣拿下承德。
承德和集寧的失守,讓林彪的部隊懸在東北,徹底失去了與關內的聯系。
更要命的是,此時我軍唯一解放的大型城市張家口,也處于敵人的左右包夾之下。
怎么做才能解張家口之圍呢?我軍做出了進一步的部署。
二戰時期,憑借蘇聯支援的炮火,解放軍成功解放張家口。
這也是我軍在抗日戰爭后,解放的唯一一座大型城市。
張家口毗鄰北京,是華北的咽喉要塞,地理位置不可謂不重,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大同和集寧失守后,張家口完全暴露在敵人的槍口下。
因此,老蔣作出部署,命令部隊,務必要將張家口拿下來。
為了保證不出岔子,老蔣還特意將陳誠調往前線坐鎮。
此時,晉察冀在張家口部隊總數超過22萬,傅作義、孫連仲、閻錫山的部隊加起來才7萬。
雖說腹背受敵,但老蔣想要攻下張家口,無異于癡人說夢。
但我軍有個不穩定因素,因為戰敗,士兵氣勢低落,指揮員也對傅作義的戰法頗為忌憚。
出于此考慮,聶榮臻提議,部隊撤離,暫時放棄張家口。
但軍委考慮再三后,還是不想放棄這塊戰略要地,決定派重兵進行防御。
9月10號,蔣介石派部隊進攻張家口,此時傅作義故技重施,依舊處于觀望狀態。
直到老蔣許諾,在戰后將張家口給他,傅作義這才同意出兵。
傅作義認為,解放軍人數眾多,強攻不切實際,想打下張家口,只能采取聲東擊西的辦法。
此次聶榮臻再次判斷失誤,他認為集寧雖是傅作義勝了,但也是慘勝,部隊一定非常疲憊。
因此,他肯定會和東部的孫連仲部隊會合,之后再乘坐火車前往張家口。
傅作義和閻錫山和老蔣之間都有隔閡,孫連仲才是老蔣的嫡系。
因此,他肯定會將核心資源交給孫連仲。
作為指揮官,傅作義自然不會讓部隊白白吃苦,坐火車來,無疑是最輕松的辦法。
聶榮臻的判斷沒錯,但也只猜對了一半,他怎么也想不到,傅作義會如此狡猾。
傅作義開始的確是這樣想的,但通過我軍電臺功率大小和密集度,他分析出了聶榮臻想法。
因此,他快速做出反應,派出一個團的部隊,佯裝從東線乘坐火車前往張家口。
實際上在火車到站之后,士兵并沒下車,而是跟著火車原路返回,如此來回折騰了半個月。
如此做法,成功迷惑了聶榮臻,他將主力部隊派往東線,果然遭遇了孫連仲的部隊。
此時傅作義正悄悄讓部隊在集寧集合,部隊突襲百里,穿越烏蘭察大草原,出現在了張北。
聶榮臻怎么也沒想到,傅作義會天降奇兵。
此時張北只有一個警衛團的兵力,根本守不住傅作義的部隊。
無奈,部隊只能向張家口北的狼窩溝撤退,和前來增援的部隊會合。
在進攻狼窩溝的時候,傅作義精銳盡出,空中十幾架戰機,配合幾十輛坦克掩護部隊前進。
最終,狼窩溝失守,至此,張家口北徹底無險可守,部隊只能含恨撤離。
狼窩溝之戰是張家口戰役的轉折點,之后,傅作義派出偵察機,洞察我軍撤退路線,最終追到了桑干河。
此時我軍所有將領心中都憋著一口氣,這個仇,未來一定要報!
戰后,面對低迷的士氣,聶榮臻不斷給士兵們打氣。
“張家口受不住沒關系,,它是個大包袱,放下它回到山區根據地,就可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運動中殲滅更多敵人。”
“畢竟,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是毛澤東軍事思想活的靈魂。”
就在聶榮臻給大家做思想工作時,晉察冀部隊來了位重量級的客人,解放軍總司令朱德。
再來晉察冀之前,毛主席就對朱德千叮嚀萬囑咐。
“一定要將部隊重新建設好,傅作義是塊狠骨頭,以后好好會會他!”
來到晉察冀后,朱德立刻展開工作,分析兩次戰役中,我軍失敗的原因。
朱德認為,之所以會失敗,問題就出在“機動和靈活”上。
在抗戰時期,機動靈活、集中優勢兵力,是我軍擅長的。
但在此次戰役中,傅作義反而比我軍靈活。
因此,此次朱德來晉察冀,主要就是讓我軍能快速機動起來,為此,朱德做了不少工作。
他在晉察冀成立野戰軍,并將全部炮火集中起來,組成專門的火炮部隊。
之后,又成立相配套的后勤部隊和設施,短短三個月的時間,晉察冀部隊便煥然一新。
晉察冀部隊重整完畢后,軍隊戰力有了質的飛躍。
后來在和我軍交火時,傅作義驚恐發現,我軍再次成為“其疾如風、不動如山”的超強部隊。
我軍機動性提升之后,被動挨打的,反而成了傅作義的部隊。
1947年6月12日,青滄戰役爆發,僅用三天時間,我軍便攻克青縣、滄縣、永清三座縣城。
12月底,又攻克徐水、固城,吃掉十六軍、九十四軍各一個團。
至此,晉察冀部隊,成功打了個翻身仗,朱老總甚至激動到當場賦詩一首。
“國賊難逃千載罵,義師能奮萬人心。滄州戰罷歸來晚,閑眺滹沱聽暮砧。”
正如毛主席所說:“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集中兵力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當年的大同戰役和張家口戰役,可以說是對這句話的最好寫照。
只要我們人還在,軍魂就在。
只要軍魂還在,無論是去多少座城池,我們永遠都是打不垮,擊不碎的人民部隊。
借用小馬哥的一句話:“失去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全部拿回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