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中國成為日軍“南進”的大后方,于1940年5月,日本陸軍省制定以全力迅速迫使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屈服的策略,在政治上加緊對中國政府的誘降,在軍事上加大對蔣介石政府的打擊。
1940年6月12日,日軍攻占宜昌后,以此為保障基地,在兩個月內對重慶等城市進行了4000架次的持續轟炸,投彈量為2500多噸,造成要進攻重慶的戰前氛圍。同時,并散布“八月進攻西安”的消息。
在加快軍事行動的同時,日本也加緊了對蔣介石政府的誘降。蔣介石軍事集團一方面制造“八路軍游而不擊”等各種謠言,挑撥國統區人民與共產黨的關系。另一方面又通過宋美齡、戴笠等與日秘密談判。正當日蔣之間的秘密談判時,汪精衛偽政府在日軍的操縱之下,在南京成立。
(圖片來源網絡)
在這種情況下,日軍旨在困死八路軍的“囚籠政策”全面展開。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設有3000余個據點、10000個以上的碉堡和5000余公里鐵路、30000公里公路,形成了覆蓋整個抗日根據地的防御網。在發動百團大戰之前,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僅剩下太行山的平順和晉西北的偏關兩個縣城。隨著根據地的不斷縮小,八路軍的補給日趨困難,大大影響了部隊的戰斗力。
為了改變當前嚴峻而復雜的局勢,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指示八路軍總部抓住有利時機,對日軍發動一次大戰,不僅非常必要,而且也是勢在必行。
當時,日本華北方面軍擁有9個師團、12個獨立混成旅團、1個騎兵集團,是中國關內戰場上最大的重兵集團。但大部分兵力都在牽制在各個防御要點上,動彈不得。因此,華北日軍可用于防御八路軍主力進攻的兵力僅有2個師團又9個獨立混成旅團。加之第9和第4獨立混成旅團抽調6個步兵大隊和1個山炮大隊參加襄宜戰役,日軍對八路軍的防線可謂漏洞百出。即使在正太鐵路這一重要交通線上,也只能將第4、第8和第9三個殘缺不全的獨立混成旅團擺成首尾不能相顧的一字長蛇陣。
(圖片來源網絡)
由于正太線處于中心位置,它連接平漢、同蒲兩鐵路,是貫通山西、河北的交通命脈。在這條全長200多公里的鐵路線上,有天險娘子關和日軍在華北的重要燃料基地陽泉、井陘煤礦。如果正太線中斷,山西境內日軍的給養補充和外運掠奪的戰略物資將發生極大困難,正太線也就成為了我必攻、敵必守的重要交通線。
經過認真研判分析后,于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簽發《戰役預備命令》,并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要求各師和軍區,要組織以不少于2 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太原);同時,對同蒲(大同-風陵渡)、平漢(北京-漢口)、津浦(天津-浦口)、北寧(北京-沈陽)、德石(德州-石家莊)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適當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各部必須在8月10日前完成偵察、器材準備、部隊調動等準備工作。8月8日,八路軍總部又下達了《戰役行動命令》,進一步明確了戰役部署及作戰地域,并規定第一階段戰役發起時間為8月20日。
(圖片來源網絡)
8月20日夜,聶榮臻的晉察冀軍區以18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又2個騎兵營、5個游擊支隊,在部分炮兵和工兵配合下,組成左、中、右3個縱隊,分別向日軍獨立混成第8旅大部和獨立混成第4旅一部展開攻擊。經過三小時激烈戰斗,右路縱隊攻入正太線重要戰略據點娘子關。23日,因石家莊方向的日軍西援,晉察冀軍區部隊遂轉移兵力,實施對鐵路、橋梁、隧道的全面破擊。
(圖片來源網絡)
負責破襲正太路西段的第129師,把主要打擊力量預伏在獅垴山一線。當第385旅突然襲擊陽泉市區,日軍第4獨立混成旅團長片山省太郎中將大為驚恐。因為第4混成用于保衛陽泉的兵力加上偽軍和非戰斗人員也只有700多人,與八路軍的進攻兵力對比較大。片山雖然作生死一搏,經四天激戰沒有成功,陽泉被攻陷。到8月25日,正太路西段除壽陽等少數據點外,均為第129師所控制。劉伯承、鄧小平利用這一機會,下令部隊抓緊破路,動員組織民眾,爭取鐵路員工,采取搬拆、爆破、火燒、水淹等方法,大力破壞鐵路、車站及其附屬設施,被日軍視為“鋼鐵封鎖線”就這樣癱瘓了。
為配合正太鐵路和同蒲鐵路北段的破擊戰,第129師和晉察冀軍區還令所屬部隊出動50多個團的兵力,在游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對平漢、平綏(今北京-包頭)、北寧、同蒲(南段)、白晉(白圭-晉城)、津浦、德石等鐵路線和一些主要公路,以及日軍占領的許多據點,進行了廣泛的破擊和襲擊,擴展到除山東以外的整個華北地區和主要交通線。
(圖片來源網絡)
截止至9月10日,八路軍在5000里敵后抗日戰場上,先后投入了105個團,20余萬人一起奮戰,使日軍重要補給線正太路全部陷入癱瘓,陷入一片慌亂之中。
為進一步擴大戰果,9月16日,八路軍總部發出第二階段作戰命令,要求各部隊繼續破壞日軍交通線,摧毀深入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軍據點。由第120師主力徹底破壞同蒲路北段寧武至軒崗段;晉察冀軍區主力破擊淶(源)靈(丘)公路,并奪取淶源、靈丘兩縣城;第129師重點破擊榆(社)遼(縣)公路,收復榆社、遼縣(今左權)兩縣城。
(圖片來源網絡)
日軍控制的淶源、靈丘地區深入晉察冀根據地西北部,是日軍打入根據地的一個釘子。1940年9月中旬,由于日軍主力西移綏西,駐扎該地區的日軍僅為第2獨立混成旅團和第26師團各一部,約1500余人,另有偽軍1000余人。晉察冀軍區主力奉總部命令,以8個團、3個游擊支隊、2個獨立營組成左、右翼隊和預備隊,趁日軍主力西調尚未完全返防之機于22日22時發動了淶靈戰役。
淶靈戰役持續20天,雙方傷亡均重。晉察冀軍區認為不宜再戰,決定結束淶靈戰役,部隊撤回根據地準備反掃蕩。此次戰役共斃傷日偽軍1000余人,俘日軍49人,偽軍237人,八路軍傷亡1419人。
(圖片來源網絡)
榆社是日軍自正太路經平遼公路、遼榆大道向白晉路到各據點輸送補給的主要樞紐之一,是重點守護的戰略要地。日軍以榆社以東門外榆社中學為核心據點構筑堡壘群,并將周圍修成10至30多米的陡壁,火力配置十分嚴密。在屢攻不克的情況下,陳賡采取挖坑道到敵人核心陣地下,實施坑道爆炸后,突擊部隊便沖入了敵人陣地,第386旅終于攻占榆社縣城,殲日軍400余人。
(圖片來源網絡)
同時,根據劉伯承的安排,第385旅先掃清了榆遼公路上的兩個據點--管頭和石匣。至9月30日,主力轉而攻擊遼縣。由于和順、武鄉日軍分別向遼縣增援,八路軍總部命令停止進攻遼縣,以一部牽制和順南下之敵,主力轉移至紅崖頭、關帝垴地區,準備殲滅武鄉東援之敵。
第385旅在向伏擊地域開進途中,在榆樹節遭遇日軍600多援兵。第386旅趁機從側后展開攻擊,對日軍形成了四面包圍之勢。但日軍在8架飛機的掩護下,占領高地負隅頑抗。激烈的戰斗持續了兩天一夜,雙方傷亡慘重。此時由于和順出援的日軍突破狼牙山阻擊部隊陣地。在這種情況下,第129師遂撤出戰斗,榆社復為日軍占領。至此,歷時9天的榆遼戰役結束,我軍共殲日軍近1000人。
(圖片來源網絡)
為配合淶靈、榆遼地區的作戰,第120師對同蒲路北段進行了新的破擊,再度切斷了該線交通。于10月6日,參加出擊的八路軍各主力部隊均撤回各根據地,以準備反掃蕩作戰。
日軍為了報復八路軍對運輸線的破壞行動。10月6日起,日軍以近萬人的兵力,對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等領導機關所在的太行抗日根據地榆社、遼縣、武鄉、黎城間地區進行連續“掃蕩”;10月13日起,日偽軍以萬余人“掃蕩”平西(今北京以西)抗日根據地;從11月1日起,日軍約7000人“掃蕩”太岳區;11月9日,日軍又以萬余人“掃蕩”北岳抗日根據地;12月中旬,日軍以2萬人的兵力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
(圖片來源網絡)
面對日軍的“掃蕩”計劃,10月19日,八路軍總部下達反“掃蕩”作戰命令,百團大戰進入艱難的反“掃蕩”作戰階段。
經過八路軍與地方武裝和老百姓的密切配合,于11月13日,日軍先后退回各據點,太行區歷時40天的反掃蕩結束。在這3個半月中,共作戰1824次,斃傷日軍2萬余人、偽軍5000余人,俘日軍280余人、偽軍1.8萬余人,拔除據點2900多個,破壞鐵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繳獲各種炮50余門、各種槍5800余支(挺);八路軍也付出了傷亡1.7萬余人的代價。
(圖片來源網絡)
百團大戰是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抗日進攻戰役。此役被日本軍華北司令部稱為“挖心戰”,并把8月20日作為日軍遭受“挖心戰”的紀念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