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CUT
國工優品
第三十八期 剪紙燭臺禮盒
西南一隅,苗族女性用剪刀在紙上勾勒出生動圖騰和繁復花紋,訴說著古老的神話故事和對未來的美好祝福。而今,櫪馬知物將苗族剪紙融入現代家居,在燭光與剪影的交織中,苗族古老的信仰與故事躍然眼前,讓傳統手工藝在現代生活中綻放出新的光芒。
光影交織,燭香旖旎
以剪紙的影子為靈感,本品融合苗族黎平剪紙和德化白瓷兩項傳統工藝創作,造就了這套簡約典雅的香薰蠟杯與燭臺。
設計汲取了傳統工藝美術的精髓,選用苗族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金秋大師的剪紙作品《雙龍鹡鴿鳥神圖》作為燭臺背板紋樣。借助現代激光雕刻技術,在透亮的紅色亞克力板材上復刻紋樣,讓剪紙藝術的靈動躍然其上,與德化白瓷的溫潤如玉交相輝映。
燭光透過這層精心雕琢的藝術帷幕,投射出婆娑光影,營造出神秘又溫暖的氛圍。雙龍與鹡鴿鳥神的紋樣在光影交錯間閃爍,仿佛在耳邊低語,講述著苗族古老的信仰與故事。
選擇日常生活中可用到的蠟杯作為載體,不僅是為了視覺上的盛宴,更是為了增添一抹觸動心弦的嗅覺享受。冬夜漸暖,白瓷香薰燭杯被輕輕點燃,燭光搖曳,剪影朦朧,檀香也隨之悠然四散。
黎平剪紙 圖騰傳情
苗族剪紙是中國剪紙的一條分支,源自黔東南清水江畔及苗族村落。這一藝術形式地域特色鮮明,不同地區如黔東南的臺江、施洞、劍河革東以及黎平地坪,均展現出獨特的風格魅力。
香薰燭臺上所呈現的,正是源自黎平地坪鄉的苗族剪紙。黎平的苗族同胞自廣西融水大苗山遷徙而來,歷經十六代傳承。因其以藍色的布料為底,刺繡紋飾精美絕倫便以“藍衣大苗”自稱。
在他們的刺繡工藝中,剪紙是制作的基礎步驟,更是最重要的環節。無論是貼布繡、平針劈線繡還是其他繡法,都需先以剪紙為模板,再進行刺繡,使得剪紙藝術在這里與刺繡緊密相連。剪紙技藝的精湛與否,直接影響著刺繡作品的品質,因此,每一位優秀的“藍衣大苗”繡娘,都必然是剪紙的高手。
苗族剪紙技藝分為有稿畫剪與無稿盲剪兩種,而燭臺所使用的剪紙作品圖案,由苗族剪紙傳承人楊金秋以“盲剪”技藝完成。她的剪紙風格既大膽奔放又不失細膩,在剪刀與紙張碰撞前構思設計好每一處空與留的縫隙、體現了線條與美并存的高難度創作。
燭臺所使用剪紙圖案充分展示了黎平剪紙獨特線條美感與對稱美學。剪紙上的神鳥紋與龍紋,不僅是苗族圖騰的崇拜象征,更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龍紋寓意著力量與吉祥,象征著繁榮與強大;鳥紋則源自苗族神話中的鹡鴿鳥神,寓意著神靈的庇佑與降臨。通過剪紙這一藝術載體,繁復的紋樣交織融合,以圖騰為語言,傳遞出苗族人民對生活的美好祝愿與期盼。
跨界融合 創新設計
在探索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征途中,櫪馬知物⑧LIMACREATION主理人鄒曉被黎平剪紙的精致與獨特深深吸引。于是,他攜手中國非遺苗族剪紙傳承人楊金秋,共同設計推出了這款苗族剪紙香薰燭臺。這一創意之作賦予了傳統手工藝以新的生命活力,將手工技藝融入現代家居生活之中,使每一件作品都成為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的橋梁。
這款燭臺,不僅是現代化藝術風格與傳統工藝美術的完美融合,更是新文化特質在工藝美術日用品中的生動體現。
當代設計師與傳統匠人的合作是藝術的碰撞與融合,更是對傳統工藝傳承與創新的深刻思考。這款燭臺展示了中國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與無限可能,它將伴隨著每個使用者共同見證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生活的和諧共生,也吸引著更多人去關注、去了解、去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關于國工優品
國工優品點評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推出的公益活動。
活動旨在發現和鑒賞植根民族文化、融合當代科技、自主創新制作、符合現代審美的高品質國產消費品,助力東方文化復興和高端品牌打造。
以上是本期國工優品的全部內容,感謝閱讀、訂閱、點贊。
想看什么點評,歡迎在評論區給我們留言。
國工優品
微信號|國家工藝美術產業公共服務平臺
新浪微博|國工優品
小紅書|國工優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