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區學習中心項目”是20世紀末期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教育局組織實施的國際項目。
社區學習中心是為社區中每一個人提供學習機會的場所,其目的是:
(1)增強社區成員的能力,幫助他們自立;
(2)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質量;
(3)發展社區。
它的作用是根據社區需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滿足社區需要;開發利用社區資源;通過其他組織和機構聯系,建立合作關系;制定活動計劃和監測評估。更重要的是通過人員培訓和資源開發提升自身開展活動的能力。
社區學習中心的核心活動是學習與教育,不同社區根據自身不同的需要可以開展不同的各式各樣的學習與教育活動。
總之,社區學習中心是一種與正規學校教育不同的終身學習形式。它與當地發展緊密結合,有針對性地通過提高當地居民的能力,促進當地的發展和建設。它的學習活動與當地發展緊密相關,學習活動是與當地相關部門緊密合作的。每項學習活動都應對當地人口的能力提升和當地發展產生一定作用。
農村社區學習中心項目的理念與作法符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中國成人教育協會于2004年正式開始參與和實施該項目。事實證明,該項目在各地參與了脫貧攻堅、垃圾分類、各類生產技能培訓、殘疾人融入、外來人口融入和老年人服務等各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到2003年在全國共有12個省和直轄市的52個項目點參與到項目活動中。2004年項目點增加到75個。
根據該項目的特點和要求,主要是根據我國農村地區的具體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以下主要活動:
(1)成人基本文化教育(掃盲)
鑒于我國已宣布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從對象上說,各項目點主要針對特殊群體開展掃盲活動。諸如殘疾人、老年人、邊遠少數民族群體等。從學習形式和內容上看,在書本學習之外,還開創一些新的形式。
例如在浙江省紹興市柯橋項目點,他們開展了為盲人讀報的活動。該省的寧波慈城、湖州德清、慈溪的周巷等項目點,開展了“盲人影院”活動。我們還專門編寫了《生活中的讀寫算》、《生活中的知與能》和《生活中的數與算》的實用教材,針對農村人口現代生產生活需要,設計了場景,使學員學習后能夠掌握基本技能。這與過去單純認字的教材發生了極大變化,更加具有針對性。
(2)生產技能培訓
生產技能培訓是“農村社區學習中心能力建設”項目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每一項目點都積極開展的活動。不論是針對一般村民的持續培訓,還是針對有特殊需求的貧困人口、殘疾人、老年人、留守人員或婦女等,對于農村社區來說,生產技能培訓都是社區學習中心不可或缺的任務。
而且不同項目點已開始針對當地產業結構調整,拓寬了生產技能概念。涵蓋了傳統文化繼承、環境污染防治,等等更現代的內容。針對不同人群開展不同的生產技能培訓,是最大特點。包括農業技能特別是現代技能,企業員工培訓,現代服務業培訓,民族文化傳承,以及其他各類。
在周巷,汾湖等地的項目點,長期與企業密切合作,隨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員工職前和在職培訓,共同研究培訓內容和形式。此外也包括職業證書培訓,技能評估等。這些培訓時常采取送教上門的方式,使職工的培訓永遠不脫離現場工作。農業生產技能,長期以來形成的送教下鄉,農科教結合更是得到充分發展。
德清縣鐘管項目點,校長就是種養殖專家,項目點每年都可以申請縣里的農技項目,將學習培訓深深植根于日常生產中。在這些活動中,不斷針對不同農戶的需求,開展針對殘疾人,年長者,女性活動。等特殊人群的培訓活動。如在寧波慈城開展的竹編,極具可持續意義。
在廣西龍勝,送教到村。從教授基本文化技能開始,到民族手工業,到旅游發展技能,民族餐飲,歌舞等等,極大促進了當地發展。開封市祥符區八里灣項目點積極開展了針對貧困人口勞動技能的培訓,作為脫貧攻堅的內容之一。
(3)提升殘障人士生存技能
農村殘障人士是最困難的群體之一。由于居住分散和交通不便,農村殘障人士受教育和康復的機會較少。項目專門設計了針對殘障人士的子項目,主要目的就是努力提高他們生存技能,使他們能夠融入社會。
這里除了注重在一般活動中吸收肢體殘障人士參與外,還需要組織專門的殘障人士活動。這主要是成人基本文化教育即過去所說的掃盲。殘障學習者還可以獲得額外的一對一的輔導。
此外,他們能夠獲得就業或勞動技能培訓,如種菜、養魚、飼養動物、按摩、十字繡、機器保養和維修、竹編、使用電腦等等。有些需要單獨送教上門,使他們能夠不出家門,就能夠得到指導和學習。
如此,有些殘障人士通過這種活動能夠自主就業,獲得生存下去的能力。此外還對他們開展一些勵志的講座,介紹其他殘疾人自強自立的事跡。
通過北京市西城區殘聯的幫助,我們在浙江一些項目點開展了“盲人影院”活動。對于許多盲人來說,這都是第一次。
在紹興柯橋,組織了為殘障人士讀報活動。許多社區學習中心還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如中國象棋、乒乓球和門球等。許多社區學習中心還開展了殘障人士康復活動。特殊教育、物理治療和其他形式的治療,并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
寧波慈城的社區學習中心為視障人士組織了康復講座和“定向行走訓練”。河北平山縣的社區學習中心與當地醫院合作,定期為殘障人士舉辦體檢,為他們提供免費的診斷治療。在平山和上海嘉定的社區學習中心,通過遠程學習一些殘障人士獲得了學位。平山縣的社區學習中心還與當地殘聯以及特殊教育學校成立平山日間照料中心,吸收白天無人照料的殘疾人,提供免費午餐,提供師資、原材料,組織手工制作培訓。使他們增強了自信心,也增加了收入。
社區學習中心開展殘障人士的活動,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與其他部門合作,才能取得預期的成果。如此才能獲得準確的信息,才能確保得到各界支持。
(4)提高老年人的生存技能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許多老年人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接觸社會少,在生活中遇到許多困難。我們設立這一子項目的目的就是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能力,使他們盡量來適應社會發展。
這里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教給老年人使用電腦和手機。前幾年手機和電腦課程同時設立,近年來由于技術快速發展,主要以手機課為主。慈溪的周巷社區學習中心編輯了老人學習手機電腦的教材,并且在項目點中交流。
在鹽城大豐社區學習中心,對老年人手機學習,不僅課堂教授,課后隨時提供服務,解答老年人使用中的問題,并且提供具體幫助。有組織的跨代學習是老年教育的一種新途徑。
蘇州汾湖社區學習中心與職高同在一棟教學樓里。他們時常組織職高學生服務老年人,開展跨代活動。增進了年輕人與老年人的溝通與交流。
此外,根據不同地區的需要,各地還組織了老年志愿活動,老年農技培訓,參與社區治理,老年健康講座,并組織老年人參觀現代企業。這些活動都使老年人不同程度參與到社會中,使他們獲得了積極的晚年生活體驗。
(5)其他針對性活動
例如,針對全國廣泛開展的社區垃圾分類活動,德清縣鐘管社區學習中心和紹興楊汛橋社區學習中心分別在當地開展了分層級分類的培訓活動,對各級管理人員、垃圾分類指導員以及廣大居民分別開展宣傳教育和指導,極大促進了當地垃圾分類進桶工作。海安縣高新區社區學習中心針對但皇帝情況開展了面源污染防治活動。蘇州木瀆社區學習中心建立起癌癥病人俱樂部,組織開展了治療、康復、鍛煉、心理輔導等多項活動。
這里的學習指的是廣義學習。在社區學習中心,至少是包括大量的實踐學習,做中學,親自動手。而不僅僅是書本學習,或者為學歷學習。它使成年人、老年人學會了就能用,解決他們的實際需要。提高了學習者的能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從而也促進了當地的發展。因此這種實踐學習的意義是很大的。
此外,20世紀下半期以來人類社會面臨一系列新的變化與挑戰,都對教育產生了影響,從而成為教育的源泉。這些問題租入沖突、人口、經濟、社會政治、科技例一、環境與生態等等。由于這些問題實實在在地白字阿勒個人或家庭的面前,出現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當人們不會解決這些問題時,便產生了困惑和壓力。滿足這些學習需求和期望,已經成為教育與社會方方面面利益攸關的艱巨任務。社區學習中心有針對性地開展針對性地的活動成為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城鄉社區的各種形式的終身學習活動是不可或缺的,是正規教育取代不了的。
以上是對農村社區學習中心項目20年的一個回顧,也是個人的一點收獲。
(作者藍建系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現任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終身教育學習研究中心研究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