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一文詳解免疫藥物聯合化療治療BTC的療效及安全性結果
膽管癌(BTC)是一種起源于膽道且預后不良的高度侵襲性異質性上皮癌,根據其解剖位置,BTC分為膽囊癌、肝內膽管癌、肝門周圍膽管癌和遠端膽管癌[1]。手術切除是早期BTC的治療選擇;然而,大多數BTC患者在診斷時已經患有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疾病[2]。
對于晚期不可切除或轉移性BTC患者,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是目前的標準一線治療標準。然而,這種聯合治療方案的療效有限。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BTC具有豐富的結締組織基質,阻礙了化療藥物在腫瘤床上的傳遞,進而導致對化療耐藥[3]。因此,BTC亟需更為有效的治療方案。
J Immunother Cancer (IF=10.3)曾發表了一項題為“Efficacy and biomarker analysis of nivolumab plus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or metastatic biliary tract cancers: results from a phase II study”的臨床研究[4],旨在評估PD-1抑制劑聯合化療治療晚期BTC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醫學界”特對該研究結果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納武利尤單抗聯合吉西他濱和順鉑治療不可切除或轉移性BTC患者的療效和生物標志物分析[4]
?研究背景:
不可切除或轉移性BTC患者的預后十分差。本研究旨在確定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納武利尤單抗聯合化療治療晚期BTC的療效、安全性和預測性生物標志物。
?研究方法:
在這項開放標簽、單臂、II期試驗中,基于既往全身治療方案,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被分為隊列A(對基于吉西他濱或基于順鉑的化療耐藥)和隊列B(既往未接受過化療);并接受化療聯合免疫治療(吉西他濱1000mg/m2、順鉑75mg/m2和納武單抗3mg/kg,每3周給藥一次,最多6個周期);對聯合治療后實現疾病控制的患者給予吉西他濱聯合納武利尤單抗維持治療。
主要終點為客觀緩解率(ORR),次要終點包括安全性、疾病控制率(DCR)、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生存期(OS);探索性終點為評估預測臨床緩解和預后的生物標志物。
?研究結果:
對隊列A和隊列B的安全性數據進行匯總分析,結果顯示,全部32例患者至少經歷了一次與治療相關的不良事件(AE)。最常見的AE為惡心(29例;91%),中性粒細胞減少癥(26例;81%)、疲勞(21例;66%),血小板減少癥(20例;62%)和貧血(19例;59%)。
表1.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在中位隨訪12.8個月后(95% CI:10.8-14.8個月),隊列A和隊列B中27例可評估療效的患者接受了4個周期(IQR:3-6)納武利尤單抗+吉西他濱和順鉑聯合治療。15例(55.6%)患者獲得確認的客觀緩解,其中包括5例(18.6%)完全緩解(CR),和10例(37%)部分緩解(PR)。
25例(92.6%)患者實現疾病控制,其中10例(37%)患者的最佳緩解為疾病穩定(SD)。在隊列A中,6/7例對吉西他濱或順鉑方案耐藥的患者可評估緩解情況,其中1例患者達到CR,1例患者獲得PR;ORR和DCR分別為33.3%和83.3%。在隊列B中,13/21例(61.9%)首次化療患者實現CR或PR,95.2%患者實現疾病控制。至數據截止時,2例CR患者和1例PR患者仍保持緩解。
該研究的中位PFS為6.1個月(95% CI:3.4-8.2個月),6個月PFS率和12個月PFS率分別為51.9% (95% CI:31.9%-68.6%)和18.5%(95% CI:6.8%-34.8%)。中位OS為8.5個月(95% CI:5.0-12.5個月),12個月OS率和18個月OS率分別為33.3%(95% CI:16.8%-50.9%)和24.7%(95% CI:10.2%-42.4%)。
表2.抗腫瘤活性
圖1.患者的臨床緩解情況和生存情況
適應度可以作為預測臨床療效的生物標志物(P=0.041),治療后血清可溶性FasL、MCP-1和干擾素γ的變化與預后相關。
圖2.生物標志物與緩解和預后的相關性
?研究結論:
總而言之,該研究結果表明,納武利尤單抗聯合吉西他濱和順鉑治療晚期不可切除或轉移性BTC具有良好的抗腫瘤療效和可管理的安全性,為此類患者提供了潛在的治療選擇,為后續開展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本研究為非隨機設計,因此可能存在研究偏倚;仍需要更大規模的隨機試驗來證實本研究中關于納武利尤單抗聯合化療治療BTC的初步研究結果。
醫生站網頁版上線啦
無需下載便可瀏覽更多外科資訊
參考文獻:
[1].Bray F, et al. CA Cancer J Clin 2018;68:394-424.
[2].Razumilava N.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3;11:13-21.
[3].Valle J, et al. N Engl J Med 2010;362:1273-81.
[4].Kaichao Feng,et al.J Immunother Cancer. 2020 Jun;8(1):e000367
審批編號:CN-150644 過期日期:2025-12-19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不用于推廣目的。涉及具體藥物使用,請參考相關藥品說明書。
此文僅用于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臺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