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陜西。
我很喜歡古村古鎮。
在我看來,古鎮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像一個時間的容器,承載著歷史、文化和故事。每一次的古鎮旅行,都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與過去的人、事、物產生連接。
今天要帶大家去游覽的這座陜鄂交界的千年古鎮,它是朝秦暮楚、南腔北調成語典故的發源地,有著全國唯一的“鴛鴦戲樓”。你去過嗎?
這里就是——漫川關。
漫川關位于商洛市山陽縣,地處陜鄂交界之地。古鎮坐落于金錢河與靳家河兩條大河的匯合之處,四周青山環抱,歷史中就以地貌廣闊、水域寬廣而聞名,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秦楚兩國交界的重要關隘,經常成為秦楚兩國爭奪的焦點,導致當地居民隨著國家的反復更迭而頻繁變化“國籍”,早上可能是秦國的領土,到了晚上可能又變成楚國的地盤了,因此產生了“朝秦暮楚”“南腔北調”等典故。
因大河交匯、水運發達,從明清時期開始,漫川關變成了疏通南北的重要水旱大碼頭。在隴海鐵路通車前,這里一直是陜鄂豫蜀物資交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明清至民國初年,時人描述漫川關“水碼頭百艇聯檣,旱碼頭千蹄接踵”,足見其繁華境況。
商業的繁榮也成就了漫川關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形態,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比如這里獨特的漫川大調地方戲,被列為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美食“漫川八大件”也頗有名氣。至于留存至今的古建筑,就更值得說道說道了。
前面提到了,漫川關自古便是南北交融之地,這里的建筑也盡顯南北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全國唯一的鴛鴦戲樓。
這座鴛鴦戲樓,始建于清光緒十二(1886) 年,是當時客商娛樂聽曲兒的場所。戲樓看起來是兩座,實際上又是連體的。兩座戲樓高度一致、面積相同,但風格卻大不相同。
北邊的戲樓飛檐斗拱、莊重大氣,被稱為“雄樓”;南邊的戲樓雕梁畫棟,結構細膩,被稱為“雌樓”。戲樓對面有兩座廟宇,北樓面對的是北方商人供奉的關老爺,南樓面對的是南方商人信仰的馬王神。
據說當年每到正月,兩座戲樓唱起“對臺戲”,這邊唱秦腔、那邊唱漢劇,還真是“一曲秦音扮演就千古興亡勝負,數聲楚調裝點出萬年悲歡離合”,真的是南腔北調啊!
鴛鴦戲樓對面是騾幫會館(其實鴛鴦戲樓本身是屬于騾幫會館的戲樓),其始建于清光緒九年(1883),由陜西、山西和河南騾幫共同出資修建,是陜西省現存規模最大、價值最高的會館,目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騾幫會館由兩部分組成,南邊是馬王廟,北邊是關帝廟,根據門口指示牌的介紹,這座廟建筑布局大致相同,都是由大殿、獻殿與廂房組成四合院,一墻之隔,留有通道。
除此之外,漫川關還保留有武昌館、黃聚興錢莊(黃家藥鋪)、北會館、蓮花第等古建筑。不過似乎現在大部分古建筑都沒有對游客開放,無法進入參觀。我用無人機飛了一下,大致看了下建筑布局。
黃聚興錢莊是唯一可以進入參觀的。錢莊建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最早由山西商人黃玉波建立。最開始這是座銀號,兌換銀票、典當貴重物品的地方,后來因黃玉波老家發生一場人命官司,黃聚興錢莊改為了藥鋪。
黃聚興錢莊的建筑外形很特別,像一個印盒,俗稱“一口印”,是漫川關古民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漫川關真的太大了,原本想用無人機拍出古鎮山水環繞的地形地貌,卻發現飛得再高也無法拍到全貌。所幸開始放棄無人機,開始漫步古鎮。
離開古建筑最集中的中心廣場,你會發現如今的漫川關是古今交融的。它保存著豐富的歷史,同時也匯聚著市井煙火。
在鎮上趕了個早集,和當地阿公阿婆們聊了聊天。游客很少,一切都很寧靜、緩慢。
最后還是說一些旅游實用信息,想來的朋友可以參考:
坐標:商洛市山陽縣漫川關古鎮
門票:免費
其他:古鎮的古建筑集中在中心廣場,除了黃聚興錢莊(黃家藥鋪)可以進入參觀,其他幾處建筑都沒有對游客開放。所以游覽時間安排2~3小時即可。建議大家將古鎮和天竺山、秦嶺原鄉小鎮串聯起來游覽(這三個景點挨得很近),體驗感更豐富。
想了解更多冷門、好玩的旅游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現世界更多美景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