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芒來小姐
“如果你為孩子付出很多,但孩子恨你怎么辦?”
這一條靈魂發問,來自北大畢業生博主全嘻嘻的訪談視頻。
視頻中,她邀請了67歲媽媽玄沙、39歲女兒一絲,圍繞著母女倆39年來相處經歷,坦白了她們對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結果令人大感意外:一些媽媽眼中愛孩子的表現,被孩子理解為“媽媽很自私”;而孩子眼中媽媽做錯了的地方,被媽媽理解為“十分不合理”。
時至今日,這對母女沒辦法舒服地相處超過3天,她們在視頻中的坦白,呈現了幾乎所有親子關系都會發生的錯位,也給所有父母帶來3個啟示——
親子之間就像兩只刺猬
想要好好擁抱
就必須先卸下身上的刺
玄沙為了一絲,在老家買了房,房產證寫了女兒一絲的名字。她認為自己在為女兒付出,但一絲因為這事責怪媽媽,長達5年不回家。
在玄沙看來,這純粹是一絲不懂事。她掏錢,孩子白得一套房,難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嗎?沒想到一絲得知此事后哭著指責她“自私”,把需要簽字的房產證文件摔得“啪、啪”響。
然而,話筒給到一絲后,我們才了解其中內情:原來,一絲長期生活在北京,早就計劃在北京買房,因為有首套房優惠,她首付都攢得差不多了。
媽媽這一買房,占用了她的首套房名額,導致她再想買北京的房子,就要付更多的錢,而她根本沒有那么多錢;
而且一絲覺得,媽媽買房之前根本沒問過自己,嘴上說是給自己買,實際上是想用她的首套房優惠,買一套大房子自己住,畢竟最后住這套房子的人還是媽媽。
針對買房這事,媽媽有媽媽的道理,女兒有女兒的道理。她們一直互相責怪,但直到這次談話她們才知道:原來對方只是和自己想的不一樣,并不是故意傷害、為難自己。
這么多年的誤會,究其根源,在于媽媽的處理方式太強硬:買房時直接繳定金,單方面向女兒宣布決定,毫無回旋余地;發現女兒不想買房,又單方面認定女兒不懂事、白眼狼。
一絲坦言,她因為這事傷透了心,5年沒見媽媽,但內心沒有真的責怪她,只是覺得媽媽態度太強硬,讓自己很受傷,不知道以后該怎么跟她相處。
心理學中有一個“刺猬效應”:兩只都是刺的刺猬,在冬天里互相取暖。它們面對面擁抱在一起,結果被對方的刺深深地刺痛。
親子之間也像兩只刺猬:指責的話語、偏激的情緒、固執的心態……當父母把這些東西丟給孩子,哪怕是想給孩子關愛,也會讓孩子感到被刺痛。
想要好好擁抱,就必須先卸下身上的刺,用柔軟的姿態走進對方。
一位教育博主曾寫過,自己和青春期兒子如何和解的故事。
兒子上了高中后,就像變了個人一樣。
一回家就關上臥室門,什么也不和她說,一問還嫌煩,問得多了,甚至會和她爭吵起來。
為什么原本乖巧聽話的兒子變得如此疏離、易燃易爆?她想不明白,也過得特別痛苦。
她努力嘗試過,一次次地主動示好,不但沒有改善母子倆的關系,反而被兒子指責是在控制他。
后來,因為一段時間工作比較忙,博主無暇顧及兒子。
當她不再把兒子的每一個細節都放大成青春期問題,也開始體諒同理兒子辛苦的學習生活時,倆人反而相處融洽了許多。
退后一步,她換了一種心態,面對兒子的青春期變化,不再對抗糾結,反而是接納和共情。
站在兒子的角度,她理解了他上高中后突然面對的繁重的學業壓力,包容他偶爾煩躁易怒的情緒,允許他想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也發現青春期對兒子并非只有壞影響,兒子正在蛻變成更獨立、更有擔當的男子漢。
感受到媽媽的改變后,兒子也不再像刺猬一樣拒絕靠近,反而會偶爾露出自己的柔軟,和媽媽聊一聊自己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育兒博主王人平曾說:
“靠對孩子的接納、尊重和信任,贏得孩子對自己的尊敬和追隨,還是靠威權、羞辱,甚至暴力贏了孩子,讓孩子屈服和聽從?
父母不同的信念、價值觀和教育方式,會構建不同的親子關系,養育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真正會經營親子關系的父母,一定是關系在前,輸贏在后;接納在前,對抗在后。
一味地否定孩子
從來不是鞭策,而是鞭笞
玄沙和一絲之間的錯位關系,沉疴已久。
從接下來她們的聊天就能得知。
玄沙是個很獨立的女人。
一絲讀中學時,她辭掉干了15年的教師工作,擺攤賣服裝。
生意很忙,她希望女兒下課后來幫幫自己,但一絲幾乎沒去過,這讓她對一絲感到心寒。
但一絲對這件事有另一種解讀:
每一次她去店里幫忙,媽媽都總是否定她。
去掃地,媽媽說她掃得不對;去擺衣服,媽媽說不能那樣擺;去接待客人,媽媽說她不該那樣和客人說話……
這讓一絲覺得:為什么我要去一個如此努力都得不到肯定的地方?
媽媽不斷否定的結果,就是女兒再也不愿主動參與她的任何事情。
這讓我想起人類學家費孝通的一種觀點: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己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重生一次的機會。很多人不讓孩子自由選擇,是以此來實現自己的心愿或者價值。
父母把自己的愿望強加給孩子,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災難,因為自己的愿望被父母的愿望取代、淹沒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遭受嘲諷、批評、打擊等貶低式語言暴力的孩子,抑郁概率要大很多。現在越來越多孩子患上抑郁癥、空心病,背后往往有一對喜歡否定的父母。
得不到理解的孩子,一生都在尋求被療愈,他們需要被鼓勵做自由選擇來實現自我。
公益短片《父與子的鎖》中,爸爸一看到孩子玩手機游戲,就指責他貪玩不學習,無論孩子怎么解釋都不聽。
孩子不再想跟爸爸溝通,就把自己鎖在房間。
但爸爸瀏覽了孩子的社交平臺動態才發現,孩子的學習壓力非常大,經常在社交平臺上發一些鼓勵自己扛住辛苦、堅持讀書的話。
而這些話,父母從未對他說過,他在家里得不到支持,才會用一把鎖隔開自己和父母。
爸爸意識到這點后改變了態度,發短信告訴孩子:你今天可以看完電視再寫作業。
孩子這才愿意走出房間。其實他并非有多沉迷游戲,只是因為除了打游戲,沒有其他方式可以宣泄壓力。
爸爸的消息意味著:他相信孩子清楚自己該做什么,也尊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自我調節。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有句名言:“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教會并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遇挫時他才更有耐力,成功時也會愈加喜悅。”
對孩子來說,尊重永遠好過否定。他們希望父母能在自己壓力很大的時候,允許自己用自己的方式調節,而不是單方面判定好壞,要求孩子改變做法。
就像玄沙多年如一日的否定,使得一絲長大后不愿意見她,不愿意和她待在一起,這讓玄沙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欠妥。
現在出去買早點,都會提前問一絲愛吃什么,尊重女兒的意見。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尊重孩子卻是后天煉就的才能。別讓你的教育輸在獨斷專行上,多尊重、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才能讓孩子真正感到關愛和支持。
不要把愛隱藏在單方面的期待中
忽視孩子的真實需求
玄沙和一絲這對母女很糾結,她們很愛對方,卻又感覺不到對方的愛,因此產生了很多誤會和不滿。
譬如,玄沙一直強調獨立,說如果女兒有孩子,她是不會犧牲自己帶孩子的。
但當全嘻嘻問:“只有你給一絲帶孩子,她才肯生孩子,那怎么辦呢?”
之前還長篇大論強調邊界感的玄沙,立馬啞火了,干巴巴地轉變語氣:“那就帶唄。”
然后是滿屏的笑聲,一絲也是笑不可遏。
在這里,一絲感受到了玄沙那別扭的愛。
可是在以前的日子里,缺乏溝通的她們,從來沒有看到過愛的表達。
玄沙離婚后帶著孩子凈身出戶,她覺得虧欠一絲。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她賣服裝、開店、炒股,忙得焦頭爛額。
但在一絲的童年記憶里,媽媽總是忙得見不到人。
每天早上送自己去學校,算是難得的母女相處時間,但媽媽總是嫌她笨、催她快,要她別耽誤自己上班、進貨。
這讓一絲覺得:媽媽自私透頂,總是想著自己,完全沒有考慮過她的感受。
但玄沙一度不能理解:自己累死累活掙錢都是為了一絲,為什么到頭來孩子還怨自己?
直到現在,她才逐漸明白:她給的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玄沙期待女兒能長成和自己一樣、獨立自強的人,但一絲卻渴望的是母親溫暖的擁抱。
《親密關系》一書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曾說:期望會把接受和讓人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對1863名家長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8.8%的受訪家長表示對孩子有很好的期待,57.7%的受訪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孩子優秀。
很多父母都跟玄沙一樣,把期待單方面扣到孩子身上,對孩子說話總是“恨鐵不成鋼”。
比如:“怎么吃那么少?多吃點,吃飽了才有力氣讀書;”
“老師跟你說的話,你都記住了嗎?記到心里才能考出好成績。”
“怎么這么晚回來,跟誰玩去了?多跟你們班考得好的同學一起玩呀。”
父母單方面的期待,如果沒有基于孩子本身的意愿、性情和想法,就會變成或大或小的壓力,導致孩子產生較大的負面情緒反應。
北師大教育學院副教授錢志亮講過一件事:
一個女孩的父親是大學數學教授,他覺得,女兒學數學應該很容易。
但父親的高期待,給了女孩莫大的壓力,她害怕失敗會讓父母失望,久而久之,她對數學產生了焦慮與恐懼。
這種焦慮與恐懼使她注意力不易集中,影響了學習的速度,跟不上教學進度,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加上父母經常責罵她、給她施壓,讓她不堪重負,最終逃學避之,成為數學上的學業不良兒童。
很多孩子跟故事中的女孩一樣,由于父母總是單方面灌輸期待,感受不到父母愛著自己,只覺得父母的話讓自己壓力很大,每一次溝通都很心累。
過高的期待,往往蒙蔽父母愛孩子的初心,讓愛變成“傷害”。
我們與其對孩子提要求,不如自己做好“期待管理”。與其讓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不如多思考,如何讓孩子成為自己,父母也如是。
玄沙和一絲的這次深度臥談,是一次破冰之旅,她們都“看見”愛,“看見”對方。
善良的女兒一絲最先覺醒,不再批判母親愛的方式,而是理解母親、接納母親。
而母親玄沙也意識到自己的強勢對女兒的傷害,期待重新開始一段關系。
視頻最后的字幕,也寫出了母女倆在現實中持續的改變。
曾經的矛盾焦點——房子,她們不再避而不談,而是開始積極溝通后續的處理。
有人說:家從來不是論對錯的地方。
父母如果總是“自以為是”愛孩子,帶著批判和審視的目光去雕塑孩子,結果往往南轅北轍。
真正的愛,是包容,是“愛其如是”。
孩子的人生有無數種可能性,承認孩子和自己不同,接受TA本來的樣子,才不會給孩子的成長之路設限。
好的教育,永遠始于肯定,發于溫柔,成于接納,終于懂得。
點個“在看”,學會用合適的方式表達愛,與孩子并肩而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