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開國大明,建元洪武,日月重開漢家天,將這紛紛亂世重新一統,開啟了明朝的統治。
這位洪武大帝的出身,在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之中那也是最底層的一位了,也許是曾經卑微的經歷,讓朱元璋對于官員有了一種天生的懷疑甚至仇視,哪怕大明所有的官都是為他服務的,他依舊看這些官員有著濾鏡。
元朝的官和我大明的官不都是官嗎?
是官怎么會有不貪的呢?
我小時候被你們那么欺負,難道我會忘了嗎?
帶著這種先天的心理濾鏡,這些官員們也在洪武朝迎來了他們最為“艱苦且危險”的生活,甚至哪怕是一枚小小的銅錢,咱朱皇上也要和他們錙銖必較,并且通過一個“陽謀”,朱元璋便將貨幣系統內的貪官無計可施。
以前在銅錢上貪污我不知道,但是現在我可是有辦法了哦,不要讓我知道哦,不然至少喜提“剝皮揎草大禮包”哦。
辛苦半生,咱終于造出了自己的錢
在古代一個新的朝代建立所需要更改創立的東西那絕對少不了,不是光簡單的發個通知告訴大家改朝換代了就行了的,國號、年號、歷法、建制以及各類社會名稱,甚至文字避諱都要考慮到,貨幣錢制自然更是重中之重。
朱元璋開創明朝之后,制錢也就成了他必須要考慮的一件事情。
在此之前,從漢朝開始歷朝歷代所流通的銅錢因為外形都是圓形的,所以也叫作“元寶”,加上年號就是這種銅錢的名稱了,甚至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也承襲了這個規則。
例如目前公開的唯一一枚西夏銅錢,就是叫作“貞觀元寶”,這是因為當時西夏皇帝李乾順的年號也叫貞觀,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卻沒什么關系。
到了朱元璋這里,他在位時下令所制造的銅錢就應該叫洪武元寶了,但因為他自己的名字里有一個“元”字,而他推翻的朝代也是叫元朝,更何況當時元朝還沒有被完全消滅,所以在這多重避諱考慮之下,朱元璋便規定以后錢都不準叫元寶了,那叫什么呢?
錢都是用來買東西的,是要流通的,那就叫通寶吧。
就這樣,朱皇上的錢——“洪武通寶”就有了,并且按照各部分工來說,朱元璋把鑄造錢幣的任務交給了工部,在南京工部設立了“寶源局”,統籌鑄造錢幣,各地也有“鑄幣廠分廠”,名叫“寶泉局”。
中央鑄幣廠和地方鑄幣廠都有了,模板也都下發下去了,那就拉開機器開造吧。
在第一批“洪武通寶”問世之后,看著這由自己建立的朝代第一批鑄造的錢幣,朱元璋心里那絕對是激動萬分啊,握著這滿滿一把銅錢,不知他的思緒是否會回到童年的那個乍暖還寒的初春,如果當時有這么一把銅錢的話,他的父母可能根本不會餓死,世上也不會有這么一個洪武大帝朱元璋,而是會多一個耕種農戶朱重八。
這不是簡單的一枚錢,這是他的來時路。
在洪武通寶投入民間進行流通之后,朱元璋覺得自己一定會治理出一個盛世,但到了第二年他在看到了戶部的“財報”之后,卻是眉頭一皺。
好啊,朕治下的大明可真是好啊,不過一年時間,竟然能夠憑空“創造”這么多財富,看來朕真得向列位臣工賀喜了啊。
錢里扣銅,舍不得抓的老干部
一個國家的“財報”,能夠透露出來什么信息呢,最起碼一點,那就是能知道這個國家有多少錢。
朱元璋鑄洪武通寶初期,因為銅礦稀少,所以哪怕把以前的廢錢和一些銅器拿來回爐重造,每年也不過產出銅錢十九萬貫。
也就是說哪怕明朝此時生產力直接逆天,每年產出一千萬貫的“GDP”,其貨幣價值體現也就是十九萬貫,可能會導致每枚銅錢的購買力上升,錢更值錢,但絕對不會出現錢的數量變多的情況。
但朱元璋看到的“財報”,上面表達出的大明有多少錢呢?
至少是原本計劃錢幣的兩三倍。
多出來的錢是哪來的?
在拿到了一些民間流通的銅錢之后,朱元璋瞬間知曉了其中的玄機,同時心中也頓時升起了一份殺機。
“洪武通寶”按照規定,有五種面值,分別為一錢、兩錢、三錢、五錢和一兩,并且因為此時的銅產量稀少,所以這些錢也不是完全的由銅打造,而是銅加上鉛以及一些其他金屬的“銅鉛合金”。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不管什么面值,不管哪個省鑄幣廠,一枚銅錢的銅鉛比例一定是銅的含量多于鉛的,畢竟大明鑄造的是銅錢,不是“鉛錢”。
可現在朱元璋拿在手里的銅錢,色澤發黑,質地偏軟,碰撞聲音不清脆,這分明就是鉛的含量高于銅,是在把咱老朱當傻子糊弄!
在朱元璋看來,這樣的錢流傳到了市場上,不僅會影響到民間貿易流通,更是在打他老朱的臉。
何況在鑄幣時,中央提供給各個鑄幣廠的材料肯定都是有多的。
例如規定浙江鑄幣廠要造一萬枚銅錢,那給的材料會是一萬零五百枚到一萬一千枚,畢竟鑄造過程中可能會有損耗,這一點老朱也是理解的,可能會有貪官多報損耗老朱也是能夠想到,也是能夠忍下來的。
但現在這群貪官不僅是把損耗部分給貪了,竟然還要在應該交付的錢里面吃一口,這可就觸及到了老朱的底線了。
依照朱元璋的脾氣,出現這種事情,開始負責此事的工部尚書肯定是第一個被問責的,甚至是第一個要被拿來開刀的,但現在的工部尚書,老朱還真有點下不去手。
此時工部尚書名叫單安仁,他是明朝第一個工部尚書,和朱元璋還是老鄉,當初也是造反出身,在朱元璋剛打下南京時便帶著部眾前來投靠,屬于“帶資進組”的元老,并且還十分清廉,身為正部級官員,上朝連馬車都坐不起。
這么一個老鄉、老功臣、又清廉,又沒野心威脅不到自己,這是保命“buff”疊的高高的,朱元璋也沒有過于難為他,單安仁也是懂事,聲稱自己年老體弱,請求致仕歸養。
朱元璋答應了他的請求,還賞給他三千畝良田,七十頭牛,每年都能拿原來尚書的一半工資當養老金。
既然問題不是出在中央,那就是出在地方的鑄幣廠了,那么應該怎么查呢?
朱元璋這個沒怎么讀過書的泥腿子皇帝,展現出了他獨有的智慧。
錢上有你們的名字了,要小心哦
洪武二年(1369年),一批新的鑄幣模具下發到了各個省份的鑄幣廠內,這些模具和以前的模具最大的區別,就是在每個銅錢的背面,加上了每個鑄幣廠所在省份的簡稱。
在這里我們要知道,古代的銅錢、銀子,一切可以當做硬通貨幣流通的東西,都不是像今天的紙幣一樣只起代表作用,那也絕對都是硬通貨,本身就有價值。
就像是銅錢,里面真的是有銅的,理論上來講哪怕是一枚漢代的銅錢,也是可以用來在明代換東西的。
這也就導致了一旦出現“假幣”,那么朔源問題就很難解決。
你說這枚銅錢里含銅量少,是湖北鑄幣廠生產的,那么證據呢?大家都生產的一樣銅錢,湖北鑄幣廠喊它,它答應嗎?
朱元璋則是在根源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不就是一個區分問題,那太好說了,我就把名字給你寫上面,反正我一共也就設立了背京(應天)、北平、鄂(湖北)、浙(浙江)、濟(山東)、桂(廣西)、福(福建)、豫(河南)、廣(廣東)這九個地方的鑄幣廠,多造九套新的模具不就解決了。
以后再發現了有不合格的銅錢,鉛含量比銅多的銅錢,那就直接翻背面看看這枚銅錢是哪個鑄幣廠生產的,直接去拿人問罪,朔源問題解決了,偵查效率提高了,銅錢貪污沒有了,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難過的只有一些貪官。
朱元璋高興啊,咱就是要讓貪官難過,甚至還要讓他們“沒有頭腦”去難過,再苦一苦貪官吧,美名我來擔。
至于會有人想要鋌而走險,假造模具來蒙混過關,例如山東的鑄幣廠不在銅錢背后印“濟”字,反而是印了一個“福”字,這該怎么辦呢?
朋友,知道對于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朝廷來說,私造鑄幣模板代表著什么嗎?
罪同謀反!
漢代“七國之亂”中央朝廷最大的失誤就是鑄幣權下放,讓漢朝處于了“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的境地,最先挑頭的吳王劉濞,他就是靠著私自開采銅礦鑄錢有了對抗中央的資本,五星經濟學家桑弘羊更是評價說道,你都讓人家自己造錢了,那你還怎么限制人家呢?人家都能自己造錢了,那么“不反本何為”。
如果朱元璋真的發現了哪個鑄幣廠膽敢私造模板來鑄錢,那么老朱的眼睛肯定會瞬間明亮了起來。
好好好,這么玩兒是吧。
本來可能死你一個人就能解決的問題,你非要“九族消消樂”。
本來可能只是御史臺彈劾、刑部官差拿人的工作,你非要兵部、京軍四十八衛出動。
本來可能還會有人給人說說“罪不至死”的求情,你非要弄的自己滿朝文武避之不及,求你別來沾邊。
沒有哪個貪官膽敢這么做的,畢竟貪官也只是求財,而不是求死。
所以說朱元璋在銅錢加字的決策,讓想要貪墨鑄錢材料的貪官們投鼠忌器,但朱皇上在禁絕貪官方面,卻遠遠不止這些,勢必要將一切火苗掐滅在搖籃中。
空賬本上蓋印章,反了你們!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在審查戶部收繳的各地稅費賬冊時,發現竟然有幾頁空白的,但這幾頁的邊緣依舊有著印章的痕跡。
空白賬冊為什么會有印章?
朱元璋下令徹查此事,結果卻查出了一個震驚全國的大案。
在當時雖然有錢,但民間收繳賦稅大多也是通過糧食、布匹等實物來實現,近一些的浙江、江蘇等地還好說,云南、四川、陜西等地上繳給中央一次賦稅卻是一路辛苦,一次走上個大半年都是常有的事。
這一路上也需要人吃馬嚼,糧食等實物出現損耗和賬本對不上也是常有的事,到時候也不能說讓人再回去補充吧,于是在送糧隊伍出發前,當地主官便會給隊伍一個蓋好印章的賬本,到了南京依照此時的糧食數量寫上就行。
這種做法在元朝時期就已經是不成文的潛規則了,一直以來都沒人深究此事。
朱元璋得知前因后果之后卻是大怒,這不是擺明了助長貪污之風嗎,萬一送糧隊伍損耗了一百斤卻寫五百斤,那又有誰能夠證明此事,更何況今天你們敢在空白賬本上蓋章,明天你們敢在什么上面蓋章我想都不敢想啊。
氣頭上的老朱當即下令,所有涉及此事的各省掌印主官全部處死,掌印副官杖責一百,全部充軍,明知此事卻隱瞞不報的戶部、御史臺等官員全部清查,輕則罰俸、重則下獄。
一個名叫鄭士利的名士因為他哥哥湖廣按察使僉事鄭士元被此事牽連罷官, 而上書朱元璋痛陳利弊,對此事提出了自己的四大看法,包括了賬本上的是“騎縫章”,單純的一兩頁根本沒用;每年賦稅的數量戶部心里也有數,不會出現差的離譜還不管不問的情況;國家應該依法治國,法律對空印這種行為根本沒規定,不能皇帝說怎么罰就怎么罰;現在被處罰的官員都是千辛萬苦走出來的,不能因為這種事情就直接殺了。
鄭士利的這篇上書絕對是條理清晰,有理有據,但不好意思,咱朱皇上選擇性不識字,寫的什么看不懂,反而是就愛拷打你這種文化人。
于是朱元璋下令抓了鄭士利,嚴刑拷打看看他有沒有幕后主使,鄭士利卻非常有風骨:你就說我說的對不對吧,我是不是真的為國家考慮吧,其實我也早就想到我會死了,哪里還用得著別人為我主謀。
顧吾書足用否耳。吾業為國家言事,自分必死,誰為我謀?——《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傳第二十七
看到這的確就是一個書呆子楞頭往前沖,而不是什么有預謀的政治事件,朱元璋也懶得跟他較勁了,下令鄭士利流放海南。
他不是為他哥哥鳴不平嗎?看來他哥哥是不滿意自己只被罷官了啊,那鄭士元流放廣西,讓他哥倆當好這對難兄難弟吧。
由此可見,朱元璋對待貪腐的態度,絕對是寧枉勿縱,矯枉必須過正,哪怕讓官員生活痛苦,也不能讓百姓碰到貪官。
這也就導致了整個洪武朝的官員幾乎是全歷史待遇最低、風險最高,很多官員早上上朝都要和家人一一告別,晚上回家要熱烈慶祝又活了一天。
這樣的高壓反腐,自然是讓一眾貪官們戰戰兢兢,也體現出了朱元璋治貪的一種剛柔并濟的政治智慧。
參考文獻:
大明王朝的貨幣春秋——汪海嵐、周天《美成在久》 .2018 (06)
明洪武朝財政制度的形成及影響——楊涵.云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明代貨幣法制研究——賀文潔
洪武通寶——頭條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