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楓子
身邊經常有父母感嘆:
為什么我們掏心掏肺對待的孩子,卻經常不待見我們呢?
想起《母愛的羈絆》一書說的:愛來自父母,令人悲哀的是傷害也來自父母。
因為親密,我們常常意識不到,自己在付出愛的同時,也在不經意間,將期望、要求,甚至是生活的各種不如意投射到子女身上。
孩子在承受這些時,往往還要被迫維持著“父母很愛我”的假象,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難以言說的負擔。
在日復一日的累積中,最終可能爆發成難以修復的親子裂痕。
因此,無論關系多親密,身為父母的我們,千萬不能伸手跟孩子要下面這三樣東西。
“我這么辛苦,還不是為了你好”
之前看過一則視頻:父親光著膀子,嘴里叼著煙,單腳踩在凳子上,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兒:
“爸爸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一天才吃一頓飯;
在工廠上班,中午為了省油錢舍不得回家,只能去倉庫小睡一會兒;
夏天干活,累到中暑都舍不得休息,就想讓你好好讀書,別走我的老路。”
被父親教育的女兒一臉愧疚,眼淚在眼眶打轉。
這種通過訴苦、抱怨甚至賣慘的方式,索取孩子的愧疚,從而獲取掌控權的教育,其實就是愧疚式教育。
它給孩子傳遞出的信息就是:“為了你,我過得不好?!边@會在孩子心底投入愧疚的石頭,成了他自我攻擊的矛頭。
讓孩子覺得他是累贅、是廢物、是包袱,沒有自己父母會活得很好。
就像《小歡喜》中的宋倩,她總是和女兒強調:
“你從小到大都是我一個人帶你,我白天要上課,晚上要備課,還要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嗎?”
為了回報媽媽的“厚愛”,英子只能放棄自我去迎合媽媽,努力成為她期待的樣子。
但到底是活得太壓抑,英子最終不堪重負,抑郁成疾,選擇輕生。
直到自殺時,英子仍在愧疚:“我知道你不容易,我配不上您給我的愛?!?/p>
“對不起,是我沒有做好你們的女兒,是我沒有變成你們心里想要的樣子……”
喜歡向孩子索取愧疚感的父母,就像一條水蛭,會一點點吸食掉孩子的內心能量,讓他一直生活在痛苦和煎熬當中。
想起尹建莉老師說的:真愛里沒有愧疚,只有輕松自在。
父母與其談犧牲,說辛苦,用情感綁架孩子的自我意志,不如笑著去面對,給孩子傳遞正能量。
就像網上一位媽媽,當女兒問她:
“媽媽,你工作那么辛苦,是因為我嗎?”
她會耐心回答:
“寶貝,這跟你沒關系。工作辛苦是因為工作是辛苦的,不論誰做都會覺得辛苦。
就像檸檬是酸的,誰咬一口都會覺得酸?!?/p>
當女兒鬧著要吃100元一斤的車厘子時,她不會張口就抱怨,這一斤的車厘子,夠我們家好幾天的生活費了。
而是給女兒買了十塊錢嘗一嘗味道,并告訴女兒:
“媽媽雖然只能給你買幾顆,嘗一嘗,但這就是媽媽現在力所能及的,你實在喜歡的話,就要加油啦,以后憑自己本事,想吃就吃?!?/strong>
有句話說得好:愛不是枷鎖,也不是犧牲,而是彼此成全。
智慧的父母,不會把愛變成負擔,索取愧疚感,而是把愛變成激勵,給予價值感。
如此,才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養育。
“你要多理解理解爸媽”
心理學中有一個“蓄杯理論”。說的是每個孩子內心都有個杯子,父母需要不斷往杯子里填“愛”與“親密”,當杯子被填滿時,孩子能量充足,生命力旺盛。
可有的家庭,卻關系錯亂,逼迫著孩子成為父母的“照顧者”,不斷向孩子索要情緒價值,不僅掏空了孩子的杯子,還耗光了孩子的成長能量。
就像書本《不被理解的少年》里的女孩語喧,她有一個情緒化且高要求的的爸爸,經常對她動輒打罵。
中考前,爸爸曾給她報了一個4萬的一對一突擊班,但語喧并沒有獲得理想的成績。
因為這事,爸爸不僅唉聲嘆氣好幾天,甚至直接把她拉黑了。
平常在家,父母還會經常當著她的面吵架,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吵得不可開交,這讓她覺得透不過氣來。
所以小小年紀的她,不得不站出來,試圖兜住大家的情緒,把這個家帶入良性循環。
為此,她不敢任性,每天拼命學習,還要耗費大量精力去察言觀色,努力平息家里的戰火。
可到底她還是個孩子,根本承接不住那些沉重的、大人自己都難以消化的負面情緒。
最終,不堪重負的語喧在沉重的壓力下抑郁成疾,高一時就休學出家成為了一名沙彌尼。
父母成為情感的索取者,孩子被迫成為“情緒容器”,這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
父母向孩子發泄完情緒后一身輕松,孩子卻只能默默咽下情緒垃圾,讓自己遍體鱗傷。
好的父母,應該做一個情緒成熟的人,自己照顧好自己內在的不舒服,照顧好自己的壞情緒,為自己的生活負全責。
莫言的母親就是如此,生活雖苦,她卻沒有在孩子面前露出半點負面情緒,反而總是一邊哼小曲一邊勞作。
對此,莫言說:
“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饑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
她一邊捶打野菜一邊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
母親的樂觀使我陡然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于未來的希望?!?/p>
正如有句話說的:
“父母親存在的最大意義,是孩子想到父母時,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覺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一個溫暖有愛、積極向上的家庭,才是父母最該給孩子的禮物。
父母穩定的情緒,積極的心態,就是照進孩子世界里的陽光。
“聽話,爸媽還能害你不成”
作家劉墉曾經是個典型的權威型父親,希望兒子劉軒事事能順自己的愿。
然而,事與愿違,劉軒越大越叛逆。
有一次,劉墉實在忍無可忍,便問道:“你為什么總是那么叛逆?”
劉軒頂嘴說:“我有自己的想法,我該找到自己在哪里。”
劉墉才認識到,自己一直忽視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自此,劉墉不再一味專制管教,而是經常傾聽劉軒的想法和訴求。
后來,談及自己教子成功的心得時,劉墉說:“孩子的話,父母要樂于聽。”
是啊,生命的充實與快樂,很大程度上,在于有選擇的自由,有做主的權利。
可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已經十幾歲了,有強烈的獨立意識,渴望自己掌權做主,父母卻還是如提線木偶師一樣,控制著孩子的生活,大到人生規劃,小到生活瑣碎。
還美名其曰:“我吃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所以你得聽我的安排。”
這些父母無視孩子的情感表達和真實看法,認為都是不成熟的想法,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
殊不知,父母專制獨行,索取孩子的“聽話”,只會逼得孩子使出渾身解數來反抗和逃離。
真正愛孩子,應該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林徽因一生熱愛建筑研究,所以特別希望兒子也能從事建筑相關的工作。
然而高考結果出來后,林徽因難以置信:一向成績拔尖的兒子梁從誡竟以2分之差,落榜清華建筑系。
因為懷疑閱卷有問題,她要求復核試卷。
結果翻到試卷結尾,兒子寫的一句話讓她震驚:“我對建筑學不感興趣,我喜歡的是歷史?!?/p>
林徽因這才明白,這2分是兒子對自己無聲地反抗。
最終,林徽因選擇尊重兒子的選擇,支持他學習歷史。
正因如此,梁從誡在歷史研究上的天賦得以發揮,最終成為知名歷史學者。
心理學專家胡慎之曾說:“最好的教育必然發生在關系中被尊重的基礎上。”
教育若缺了尊重,生活若缺了自主,注定是一場悲劇,哪怕是以愛之名。
因為每個孩子終其一生,都是為了擺脫父母的掌控,成為他自己。
想起紀伯倫的一首小詩: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由生命本身的渴望而誕生的
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而不是你的想法……
每個孩子都有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更不應該成為父母情緒的照顧者。
父母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保持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家庭的土壤肥沃了,孩子才能向陽而生,茁壯成長。
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