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時光嶼
“你們說愛我,其實都是假的!”
這是最近一次女兒和我吵架后,她對我說的話。
女兒今年上高二。小升初時,她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進重點中學;初升高時,她是全市第二,順利進入重點高中的實驗班。
從小到大,她都是我的驕傲。但自從上了高中,她的成績逐步下滑,我們之間的關系也有了變化。
幾乎每次考試出分后的夜晚,都是我們爭吵的開端,這次期中考試也不例外。
看到她的排名跌到了全校68名,創了歷史新低,我沒忍住體內的熊熊怒火,指責她在“假認真”,讓她給我一個合理解釋。
可女兒卻遲遲不說話,我更生氣了:“我知道原因是什么,是你以前好的學習習慣都沒了,現在連作業都寫不完;
是你的心里充滿了負能量,抱怨上課節奏快,吐槽班級氣氛不好,心態不正怎么能學好?”
“我白天上班,晚上回家還得看你臉色,好吃好喝伺候你,你就拿這個成績來敷衍我,你太讓我失望了!”
我發泄完了,可再看女兒,她滿臉淚水,說出了開頭的那句話。
我的心都要碎了。
曾經我們像閨蜜一樣聊天,她無條件地信任我,對我提的意見欣然接受,可是如今……
朋友建議我,可以試著修復和女兒之間的關系。
我開始變著花樣給女兒做早餐,可是她總是情緒不高,吃不下什么;
我關心她在學校的日常,可她總是簡單回答,沒有太多的表達欲望;
我知道,雖然我們恢復了日常交流,可彼此的心依然相距很遠。如何恢復和女兒之間的親密感,成了我的一個心病。
偶然一次機會,我得知一位高中老同學現在是大學的心理老師,就迫不及待地找他咨詢。
他告訴我,孩子在不同時期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那些和孩子一直關系親密的父母,始終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發力方向”。
他接著問了我3個問題,回答完我也徹底明白了,為什么我始終沒能走進孩子內心。
第一個問題:你為孩子的付出,哪方面最讓你感到自豪?
我脫口而出,當然是陪伴。
女兒每天上學、放學,周末的培優課,都是我接送;校外活動、研學旅游我也都陪在身邊。從小到大,我沒離開她超過3天。
本想著老同學會贊嘆我的付出,可他卻問我,“現在你還這樣陪,效果好嗎?”
這句話一下子把我拉回現實:頻繁吵架、溝通不暢,我們的關系很早之前就改變了。
想起前不久,女兒本打算自己去逛商場,我執意要陪著。我看她買了喜歡的動漫周邊,玩了刺激的VR游戲,過得很開心,覺得自己的陪伴就是她最好的助力。
沒想到,女兒回家后認真給我提了個請求:“媽媽,你以后不用陪我了,你也去做點喜歡的事情不是更好嗎?”
我沒好氣地說:“陪你看你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我沒嫌無聊,你倒嫌我多余了。”
我覺得丟了面子,摔門而出。
我想不明白,為什么小時候越陪越親,長大后卻越陪越讓她煩呢?
老同學沒說什么,給我分享了心理咨詢師王立寧提到過的一個故事。
因為爸爸是邊防軍人,男孩每年只能見到他兩次,一次是夏天,爸爸休假回家,一次是冬天,媽媽帶他去探親。
父子倆每年只能相處不到30天,在常人的想象中,父子關系恐怕很疏離。然而,在男孩15歲時,爸爸轉業回家,他們之間毫無隔閡。原因就在于,爸爸十幾年來堅持做了一件事:每周給家里寫信,從未間斷。
信件成了他們家日常溝通的載體,每當男孩有話要和爸爸說,媽媽會逐字寫進信里,第二周他就會收到爸爸的專屬回信。在信里,爸爸回應他的每一個需求,解答他的各種疑問,鼓勵他一點一滴地進步。
男孩感慨,雖然爸爸不在他身邊,卻沒有錯過他的任何一次成長。
聽完這個故事,我對“陪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孩子喜歡的東西,也是他們心靈的一部分,父母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真正看清孩子。
一個東西能吸引到孩子,必定有某個點觸動他們。只有父母用開放的心態看待孩子,才能和他們有更多更深層次的鏈接。
回想到過去,我對女兒一直是最原始的身體陪伴。
她愛好的東西我不想去了解,她喜歡聽的歌我認為是“靡靡之音”。那些都是女兒的心靈寄托,而我卻否定和不屑一顧,這樣又怎么能和孩子“靠近”呢?
我需要做的,是轉變心態:和女兒聊聊,這首歌的旋律很特別,你聽后是什么感受?那個動漫人物是誰,他的身世是怎么樣的?
通過這個簡單的動作,女兒會感受到父母對她是感興趣的,是在意她的,這樣的陪伴才是貼心的,這樣的溝通才能直抵人心。
第二個問題:你們以前鬧矛盾,你覺得是你惹她,還是她惹你?
我回答得毫不遲疑:“多數是她惹我,我好好說話,她卻不好好回話。但凡遇到不入她耳的,就立馬變成刺猬,進入攻擊模式。”
老同學告訴我,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具有攻擊性。
心理咨詢師常軍曾說過:孩子沒有所謂的叛逆期,只有人格轉折期。
孩子14歲進入到人格轉折期,這個時期他們體內充滿了荷爾蒙和腎上腺素,這兩種成分是用來攻擊和掠奪的。
常軍的女兒那段時間在門上貼了張畫,畫的是一個油罐車,下面寫著“易燃易爆,閑人免進”,直接把父母排除在門外。
他剛開始也會覺得不痛快,后來他分析自己為什么生氣:
因為孩子不再像從前那樣跟屁蟲一樣圍著你轉、對你充滿了無限的崇拜;
現在是一副“我的世界我做主”的樣子,甚至對他的稱呼也由甜甜的“爸爸”,也變成了“老常”。
他從孩子身上體會不到做父親的滿足感,所以會覺得很失望。
但他明白,不能為了自己“體驗好”,就不允許孩子“正常”表達自己。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不愿意和我們說話,不想聽我們嘮叨,不接受我們的建議,甚至在發生沖突時頂撞我們,就是不孝順、不愛父母了,其實這是他們特殊時期的表達方式。
如果父母 “接不住”孩子的變化,和孩子針鋒相對、寸土不讓,那不亞于一個成人用自己的成熟和閱歷來“欺負”孩子,把他們逼到墻角。
想想我和女兒發生的沖突,我的每句話都在往孩子的要害扎,沒有任何退讓。
其實哪個孩子不想考好,當他們看到成績時一定也很懊惱,甚至在心里責怪自己上百遍,這時如果父母再來苛責,那么他們心里的最后一道防線也被擊潰,真的就變成孤身作戰了。
樊登曾在一個講座中說,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有“退半步”的氣度。
我們不能計較于“我是對的,為什么要讓著他的錯誤?” “為什么我說得都有理,不讓我把他說服?”
因為我們是父母,是發育成熟的成年人,而孩子尚在發育,不要用我們已經懂得100件事情的人生閱歷,來要求僅明白20件事的孩子立刻認同我們的想法,并做出成果。
孩子的成長必定會經歷很多“磨難”,父母一定要做那個永遠給孩子兜底的人,真正和孩子站在一起,如此,這樣孩子才會有信心去面對困難和挑戰。
第三個問題:你覺得青春期的女兒,需要你的幫助嗎?
我搖搖頭,因為女兒曾多次明確表示,自己需要更多的空間、時間、自由,對于我的關心和幫忙,她都不太在意。
老同學給我講了《解碼青春期》的作者喬希·西普的故事。
喬希小時候在孤兒院經常被人欺負,導致他對外界極度不信任,對自己也毫無信心。
后來被送到寄養家庭去生活,可他愛惹禍又很叛逆,沒有一個寄養家庭愿意長期收留他。直到他來到了羅德尼的家,一住就是三年。
喬希在那里也做了很多過分的事,最嚴重的一次,是喝醉了酒開車,因為沒有執照而被警察拘留。他害怕極了,打電話給羅德尼求助。
第二天早上,羅德尼把他帶回家,并和他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談話:“孩子,你視自己為一個麻煩,但我一直相信你是會變成好的。”
這句話使喬希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他真切地確定自己是被愛著的,開始反思自己,并逐漸走上“正路”,最終成為一位暢銷書作家。
喬希在書中說:如果父母把孩子看成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將永遠看不到孩子行為背后真正的心理原因。
青春期的孩子也像喬希一樣,迷茫又困惑,他們可能不知道怎么去對抗自己的欲望,不知道怎么克制自己打游戲的沖動,不知道怎么去面對中考、高考的巨大壓力……
這個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靠近、關注和幫助。
我開始反思自己:
當女兒抱怨老師的進度快,如果我能放下對孩子的指責和成見,和她一起研究學習對策,那么她會感到父母的真心;
當女兒吐槽每天放學太晚,如果我能真誠地建議她先休息放松,那么她會感受到父母對她的心疼;
當女兒生病請假在家,對飯菜挑三揀四,如果我能用暖心的話幫她排解情緒,那么她就會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
青春期的孩子確實很“可怕”,看上去喜怒無常又多愁善感,狂妄自大又難以接近。但這往往是因為,他們正在承受著學業上過重的壓力,遭遇生活中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
作為父母,我們不妨放下自己的高姿態,耐心地傾聽他們的想法,走進他們的內心;
用包容和引導,讓孩子感到,父母是愛他這個人,而不是那個完美的小孩;
時不時提醒自己,這個已經和我們一般高,看起來已經長大,其實還是個孩子,在很多方面依舊需要父母的關愛和幫助。
當我們不斷調整思維和心態,運用恰當的方式愛孩子,親子關系一定會更上一個臺階。
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多,決定從自身著手做一些改變,來彌補和女兒之間的裂痕。
首先,“打破”舊的聊天模式。
以前我和女兒的談話內容很單一,基本上是三句話不離學習和考試。現在我會主動打破這個怪圈,問問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什么趣事,分享一些自己的體會,甚至聊聊熱搜上的社會新聞,給孩子減壓放松。
女兒對我的變化感到很吃驚,她慢慢也接受了我的善意,和我侃侃而談,我知道女兒的心門已經“開了一道縫”。
其次,意見不同時的“傾聽”。
一天放學回家,女兒拿出一張文理分科的申請單,要我簽字。我拿過來一看,她已經在理科的選項中打了勾。這事要是放到從前,我肯定不容分說,責罵她擅作主張。
這次我笑著問她:“看來你已經有了自己的決定,能和媽媽說說你的想法嗎?”
女兒思路清晰、目標明確地說明緣由,越說越自信,我又重新看到了女兒眼里的光和她向我傾訴的欲望。
第三,關鍵時刻的“我在”。
女兒說學校最近有體育測試,我特意囑咐她要注意安全。可沒想到我剛到公司,就接到她的電話,說是在學校下樓著急,崴腳了。
這次我沒有指責她“這么大人了,也不小心點”,而是耐心詢問她疼到什么程度,能不能動,安慰她不要著急,我馬上去接她……
一切都安頓好后,女兒問我:“媽媽,你為什么不怪我?”我看著她認真地說:“我的女兒才是最重要的。”
那一刻,我們都滿眼含淚,我知道,如今我們的關系更勝從前。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主導權永遠都在父母。而我們,都在做這份答卷。
點個“在看”,愿我們都能笑對挑戰,贏得孩子的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