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筱恬
孩子被欺負時
兩位媽媽的做法截然不同
孩子在學校被同學語言霸凌,大人會怎么辦?
面對同樣的情況,網上有兩位媽媽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應。
四川的一位媽媽,女兒告訴她自己被班上同學惡意起外號,她始終沒當回事。直到最后女兒沉迷網絡、不愿去學校了,她才發現孩子已經因此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還有一位媽媽,當得知女兒被班上的尖子生持續用語言攻擊后,二話不說直接出手,第一時間在家長群里為女兒撐腰。
第一個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沒有得到媽媽正向的反饋,最終讓事態更糟糕。而第二個孩子,卻被媽媽及時捕捉到了異常,最終擁有了最堅強的后盾。
前者有多讓人心疼和遺憾,后者就有多幸運和幸福。鮮明的對比,看得人無限感慨。
不過在這里,并不打算就校園霸凌做過多的討論,而是想說另外一個話題。
很多家長會有這樣一種感覺——我們明明和孩子朝夕相處,他們卻越長大越陌生,莫名其妙就不愿和父母交流了,莫名其妙就叛逆不服管了,莫名其妙就抑郁厭學了……
但孩子是忽然改變的嗎?其實并不是。很多時候,是大人一再忽視了那些點滴積累的變化,直到問題暴露,可為時已晚。
養育路上,我們對孩子傾注了許多愛,卻往往缺乏了最關鍵的一樣東西,那就是——學會看見孩子。
真正的“看見”
不止目光所及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生命的本質需求,是渴望被看見。”
但何為看見?
看過一個小故事。
有位母親向心理咨詢師求助,說自己的女兒好端端的,忽然就抑郁了。
為此,她特別想不通:“孩子不愁吃不愁穿,想要什么大人都給買。日子過得這么幸福,怎么還會整天尋死覓活的?”
在交流過程中,女孩向咨詢師表示,自己總感覺媽媽不在乎她。
這位母親卻極力否認:“我明明那么關心你,為什么你還是不知感恩?”
聽到這里,女孩一下子爆發了:“你關心的除了吃飯和學習,還有什么?我不開心的事情,你在意過嗎?從來沒有!”
對于女兒的埋怨,母親嗤之以鼻:“你人生現階段的最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我如果不盯著,放任你去想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才是害了你!”
女孩當場就哭了。最后,母女倆不歡而散,咨詢以失敗告終。
或許很多家長會困惑,為什么自己已經對孩子掏心掏肺了,可孩子還是覺得被忽視了呢?
這是因為,我們誤解了“看見孩子”的涵義。
事實上,真正的“看見”不僅是目光所及,去關注孩子的儀表和溫飽,關心他們的學業和健康。它還有更深層次的意思。
網上有一段話總結得很好:
「那是看見孩子的情緒,理解到他們的感受,他們才不會攻擊自己或者他人;
是看見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明白了他們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支持他們;
是看見孩子的每一點努力和進步,為他們點贊,才能讓他們對自己真正有信心;
也是看見孩子哪怕是不當的行為當中也有積極的那一點,才能解決問題不斷進步?!?/strong>
只有做到這些,孩子才能真正體驗到被愛和接納的滋味。
孩子難于管教的背后
都是因為不被看見
李玫瑾教授分享過一個案例。
山東有一個小男孩,父親在外地打工。從八九歲起,他便開始到父親所在的城市進行盜竊。
父親在上海時,他跑去上海偷;父親在南京時,他又跑去南京偷。
對此,父親非常生氣,每一次都在兒子犯事后嚴加管教,卻無濟于事。
那天,小男孩再次因為在車站偷錢被抓。當父親趕到派出所時,他竟扭頭對警察說:“警察叔叔,我在這個車站偷了3000塊錢,按照這種情況,我可以進少管所了?!?/p>
這個孩子為什么屢教不改,還主動要求被少年管教?李玫瑾教授道出了真相。
原來,男孩的父親為了掙錢長年不在家,一直缺席兒子的成長。
潛意識里,男孩特別渴望父親的陪伴。可體現到行為上,他卻用自暴自棄的表現在父親面前刷存在感。
歸根結底,這是一個從來沒有被“看見”過的孩子,在用極端的方式去爭取父母的關注。
著名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曾指出:
“父母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擊、欺凌等行為問題,但卻并未看見行為隱藏下的內心渴求、方向迷失?!?/strong>
不被看見,孩子便會暴露出一系列問題。
就像紀錄片《鏡子》里的幾個孩子。
其中有個男生叫張釗,17歲便輟學在家。
父母都以為他是因為早戀所以無心學業,但其實并不是這樣。
面對老師,張釗袒露了內心真實的想法。他是想讀書的,也想去念大學,但學校讓他感到壓抑。
然而,對于兒子承受的壓力,父母根本沒有共情。記得有一次,當張釗試圖向母親傾訴時,母親卻冷淡地回應到:“那么多人都受得了,怎么就你受不了?”
在張釗印象中,從小到大,父母“在一起除了吵架就是吵架”,父親跟他在一起“就是看電視”。他們對他內心的感受和渴望,無暇顧及也毫不在乎。
正因如此,張釗對父母徹底失望,干脆選擇了破罐子破摔。鏡頭前他說:“他們不可能改變的,我已經放棄了對爸媽改變的希望。”
有句話說:“世界上沒有壞孩子,孩子所有的負面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面動機?!?/strong>
孩子行為出格、朝大人張牙舞爪,實際上那些異常表現都是在求救,是在向大人尋求認同、理解和幫助,只不過在表達需求時被局限了。
而只有當父母真正看見了孩子,才意味著接住了孩子拋出的求救信號。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的孩子就有救了。
好的教育,從看見孩子開始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這本書里寫到:“有回應,就有了光,而看見,就是回應。孩子們的成長需要愛,需要被看見?!?/p>
換句話說,父母要想“看見孩子”,就是要做到對孩子處處有回應。
而這種回應并非流于表面的評價或應答。這也正是為什么,有時候我們明明作出了反應,孩子卻還是很受傷。比如:
當ta因為自己養的金魚死去而痛哭流涕時,我們不以為意地說:“別哭啦,一條魚而已,再給你買條一模一樣的。”
當ta回來委屈地哭訴,說班上的女生不好相處,總是明里暗里說自己壞話時,我們不假思索地安慰:“別人說什么讓她說好了,不用理會?!?/p>
當ta興致勃勃地向我們展示剛剛完成的繪畫作品,我們敷衍地夸獎:“真棒。你繼續自己玩,媽媽這會兒有點事要忙。”
這些場景之下,那個孩子其實都沒有被看見。因為回應的本質,是走進孩子內心,去讀懂他們到底要的是什么。
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跟孩子建立起緊密的聯結,成為孩子在面對困難時真正的底氣。
記得有人說:“父母存在的意義并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你的父母時,你的內心就會充滿力量,會感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因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而實現這一切的第一步,就是“看見孩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