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近期宣布其LRHW高超音速導彈試射取得成功,這項進展標志著世界超級大國之間在高超音速領域的對抗日趨白熱化。
不過,就在美國揚眉吐氣之時,中國以一種出其不意的姿態,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其在高超音速技術上的非凡成就。
最近,湖南衛視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MD-19臨近空間寬域飛行器試飛返回的視頻,立即在國際上引發了熱議。
這一視頻不僅展示了MD-19飛行器的科技實力,更是暗示了中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推進高超音速技術的發展。
MD-19的首次亮相,仿佛告訴世人,中國不僅是在玩速度游戲,更是在領跑一場關于未來戰爭形態的博弈。
從技術層面來看,高超音速飛行器在臨近空間游刃有余。
什么是臨近空間?
即20公里到100公里的高度,甚至在某些定義中延伸至120公里,它象征著一個全新的戰術天空。
這一空域是傳統航空器無法長時間停留的,而人造衛星又因為位置較高,無法實現快速反應。這種獨特的戰場維度賦予了高超音速平臺無可比擬的戰略價值。
為什么高超音速飛行器如此受矚目?簡單來說,高超音速意味著速度與不可攔截性。對于軍事應用而言,這種組合幾乎是致命的。
它們能在短時間內跨越大洲,精準打擊目標而不被敵方的防御系統察覺,這為國家的戰略威懾能力增添了一個全新的層面。
然而,MD-19的亮相只是冰山一角。據悉,中國已經同時研發多個型號的臨近空間寬域飛行器,未來將有更多的原型和變種現身于國際舞臺。
比如在2022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MD-22“鳴鏑”,便展示了中國在此領域的技術積累和發展潛力。
回顧2022年的珠海航展,“鳴鏑”以其10.8米的長度和5.4米的翼展,令人印象深刻。
讓人更為震撼的是其自重僅1噸,卻擁有最大起飛重量達4噸的能力,而7馬赫的極速和8000公里的航程讓其成為一種能在臨近空間反復使用的戰略平臺。
“鳴鏑”不僅可以自主起飛,還能選擇火箭助推進行發射,如此靈活的方式使其適應多種軍事需求。
“MD”代表的是“鳴鏑”,這個名字來源于匈奴王冒頓,象征著指揮集火打擊的重要性。或許,這也是在隱喻“鳴鏑”這一高超音速平臺的潛在戰略信號意義。
現在想想MD-19已經試飛,那MD-22還還會遠嗎?
島內退將帥化民曾對MD-22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這款高超音速無人機可能成為美國的巨大麻煩。
首先,其優異的高機動性能使得它能夠完成任何復雜的飛行動作;其次,以7馬赫的速度運行,幾乎沒有現有的攔截武器能夠追擊;
再次,它具備洲際打擊能力,尤其是在采用單程自殺攻擊模式時,可以將微型核武器投射到遠達8000公里的目標。
此外,其多樣的發射方式,如通過無人機、火箭發射以及從航母上起飛,使得其應用更加靈活。
這對于中美兩國的核武器平衡產生了某種影響。目前,美國擁有約6000枚核彈頭,而中國僅有400-500枚。
然而,帥化民指出,美國的大部分核彈頭已經老舊,無法全部更新為高超音速可變軌彈頭。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中國掌握了不可攔截的亞軌道轟炸技術,便可能在戰略核威懾力方面縮小與美國的差距,這讓美國的核武優勢在某種程度上被削弱。
盡管如此,中美之間爆發核戰爭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MD-22等高超音速武器的主要價值可能更集中于常規軍事用途,尤其是在威懾和打擊美國航母戰斗群方面。MD-22相較于反艦彈道導彈,它飛行的軌道更低,使得其難以被偵測。
而且,它能夠以近乎垂直的角度從高空俯沖下來,結合重力加速度的威力,形成“從天而降”的打擊效果,給對手帶來巨大的威脅。
此外,MD-22還可以重復使用,相較于單次使用的反艦彈道導彈,大幅降低了成本。如果采用自殺攻擊模式,其可以對距離更遠的目標進行打擊,相較于東風26導彈,這種策略讓中國對美國航母的拒止范圍擴大了一倍,達到了8000公里。
因此,雖然MD系列無人機具備攜帶核彈的潛力,但這種終極武器的使用可能性很低,因為沒人愿意輕啟核戰爭大門。
相反,MD系列的真正用途在于提供一種精確打擊能力,針對的是美國航母艦隊以及第一、第二島鏈上的美軍基地。
中國推出MD-22,并非為了單純的核打擊,而是為了在現代軍事環境中,能夠更有效地震懾和打擊高價值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