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頭腦特工隊》中,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里都駐扎著5個小人,分別代表5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憤怒、恐懼和厭惡。其中,藍色小人憂憂一開始最被大家排斥,畢竟誰喜歡一天到晚唉聲嘆氣、憂心忡忡的人呢。但是,最終大家發現,正因為有了她,11歲的小女孩萊利才能夠給紛亂的生活按下“暫停鍵”,從悲傷中學會成長。這恰似抑郁癥——一種讓人談之色變,卻可能一直遭受誤解的精神疾病。
上海圣華紫竹高級中學人文社科組組長、國際課程心理學教師、上海市學校中級心理咨詢師劉燕吉帶你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抑郁癥。
什么是抑郁癥
抑郁癥的成因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22年的報告指出,根據最近一次覆蓋中國31個省區市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我國每年至少有3 000萬人患有抑郁障礙。2022年2月15日,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指出,抑郁癥已經成為一種被忽視的全球健康危機,尤其在年輕人群中發病最為頻繁。
什么是抑郁癥呢?《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對抑郁癥的診斷標準可以形象地概括為“三低”:情緒低落、思維低效和興趣低落。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反復自殺、自傷、自棄的念頭或行為,至少持續兩星期。
抑郁癥的成因
抑郁癥的成因就像一張復雜的地圖,上面標記著遺傳、神經生物學、心理和社會環境等多個因素,目前學界尚沒有定論。有些人生來就更容易患上抑郁癥,這可能與基因有關。當大腦中的某些化學物質不平衡時,也可能引發抑郁癥。此外,生活中的壓力、社交問題,甚至是我們的思維模式,都可能是抑郁癥的“導火索”。
研究發現,抑郁癥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以同卵雙胞胎為例,也就是遺傳物質幾乎相同的兄弟姊妹,如果一方被確診患有抑郁癥,另一方患抑郁癥的概率約為40%,遠高于異卵雙胞胎。神經遞質的不平衡是抑郁癥的常見病因之一,特別是5-羥色胺、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功能異常與抑郁癥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大名鼎鼎的抗抑郁藥物“百憂解”就是通過抑制血清素重吸收來提升大腦血清素水平。直到今天,同類型藥物依然是全球治療抑郁癥的“主力軍”。
從心理層面來看,消極的思維模式也是影響因素。認知行為療法之父、美國心理學家亞倫· 貝克發現,通過幫助患者識別和挑戰被歪曲的認知,如對自己、世界和未來的負面認知,可以顯著改善抑郁癥狀。貝克由此提出了認知三角模型,還開發了貝克抑郁量表(BDI),被廣泛用于測量抑郁嚴重程度。
▲ 心理學家貝克的抑郁認知三角模型
當然,壓力、個人經歷、社會支持等社會因素也不容忽視。美國心理學家馬丁· 塞利格曼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概念,這是指個體在反復遭遇無法控制的負面刺激后,逐漸形成的一種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在實驗中,塞利格曼通過反復電擊狗,使其意識到自己無論做什么都無法逃避電擊。后來,即使有機會通過輕輕一躍逃避電擊,狗也會選擇被動接受,不再嘗試逃避,并出現了抑郁的相關癥狀。
▲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發現“習得性無助”
(圖片來源:sproutsschools.com)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提出了抑郁癥成因的多種假說,如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免疫炎癥反應等。近期,研究人員還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與抑郁癥之間存在相關性。
抑郁癥的進化心理學意義
自古以來,抑郁癥長期存在于人類甚至動物界,難 道有什么我們沒有意識到的進化學意義嗎?隨著社會的發展,抑郁癥甚至呈現出社會越發達,人們越容易得病 的趨勢——在全世界,抑郁癥的發病率與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存在顯著正相關。近二三十年,進化心理學家對于人類情緒,尤其是負向情緒在人類進化中的積極價值提出了幾個有說服力的解釋。
● 拉響情緒警報
抑郁可以被看作一種情緒的警報系統。好比玩電子游戲時,一旦生命值降低,游戲會發出警報。抑郁癥可能是我們大腦的一種機制,當我們長期無法處理過于紛亂的信息,如復雜的人際關系、動蕩的陌生環境、過高的業績壓力等,看似強制“停擺”的狀態會提醒我們:“嘿,伙計,你的生活不對勁了!”這種強制“停擺”有可能過猛,但也在提示我們應當放慢腳步,重新評估我們應對生活和環境的方式。
● 尋求社會支持
抑郁帶來的情緒低落、食欲不振、失眠、自傷/自殺念頭等,無時無刻不在向周圍人散發信息:“我快撐不住了,我需要幫助。”當個人無法應對復雜情景時,這有助于呼喚更多人參與,從根本上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例如,青少年的抑郁往往反映出家庭的養育方式、學校的教育環境可能需要調整,而這些都不是青少年靠一己之力可以完善的。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如同一種社會黏合劑,鼓勵人們形成緊密的社會聯系,共同解決困難。
● 適應性調整
在現代社會,雄心勃勃、積極進取更受推崇。但是,面臨打不過又逃不走的環境呢?也許看起來像“待機”狀態的抑郁更具有適應性。畢竟,當手機電量不足時,進入省電模式是最明智的選擇。如果面對困境,依然不分青紅皂白地魯莽行事更容易帶來不可預知的傷害。
當資源稀缺時,抑郁情緒可能抑制個體的行動,減少能量消耗,這是一種適應性調整。例如,當我們面臨無法改變的悲傷事件時,抑郁可能幫助我們接受現實,調整我們的期望和目標。
由此看來,我們不應當忽視抑郁癥的預防和治療。如果本人或身邊親朋好友確診抑郁癥,也不用過度緊張。不妨接納這份人類進化的意外“禮物”吧,理解抑郁癥在進化上的積極意義,與之共存。
更多“心理探幽”關文章
▲《從心理學視角看“二次元消費”》
▲《“少點”多巴胺,“多點”內啡肽》
▲《考試焦慮也可化為“最佳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