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彌小木
閱讀這件事,有時只需一個理由。
比如《祛魅》這本書,第一眼感興趣的是書名。第二眼,是書的包裝,簡約而不失深邃,與書名相得益彰。這樣的包裝,之前只在童書中留意過,寫給成年人的書籍中,這種美感不常有。
《祛魅》是法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納伯格通過直擊真相的角度,帶領閱讀者從七個維度思考人的真相。
羅伯特·納伯格對于這七個維度的解讀,其中的兩個角度讓人印象深刻。
不一樣的疾病解讀
在《祛魅》中,羅伯特·納伯格對疾病的解讀,給人帶來新的視角:
許多被認為是疾病的行為其實只是對某個異常環境或某件造成嚴重傷害的事件的正常反應,只不過這些原因沒有被看到,但是原因的隱蔽卻絲毫沒有減輕痛苦。它觸及忍受煎熬的人們的尊嚴,進而造成傷害。
很多時候人們求醫問藥,只是把自己完全地交給只有一面之緣的醫生,卻從未想過造成疾病背后的深層原因。
尤其是抑郁癥的診斷,羅伯特·納伯格在書中分享了人們常會犯的三種錯誤。隨著得抑郁癥的人越來越多,羅伯特·納伯格分享的內容,值得關注。比如處于“抑郁”的人,需要的不是幽默感,而是要發泄出怒火。人們不該把“抑郁”這張標簽,輕易貼在一個人的身上。
很多場景下,看似“抑郁”的原因,還可能是羞恥心作祟,這種情況尤其可能發生在突然被離職的人員身上。
除了抑郁癥的解讀,書中分析的其他幾個維度,最終都離不開“存在感”。
“存在感”的不同理解
關于“存在感”的解讀,羅伯特·納伯格在《祛魅》中,有這樣一段表述:
事實上,一個人只有跟其他人建立關聯,生活才會產生真正的意義,不至于時而陷入空虛和迷茫,即喪失存在感。我們的一切行為和部分目標也是一樣,只存在一種意義,就是對其他人和社會的意義。很多人都走錯了路,一心想把自己變成重要的人,卻不知道一定要為其他人的生活做貢獻,才能實現該目標。
對于這段話,個人有一點點不同的理解。
如果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存在感”上,而且“存在感”的獲得,只能通過“對其他人和社會的意義”。這樣的歸類,似乎有些絕對。
為其他人的生活做貢獻,用一個詞來定義,就是“有用”了吧?
人一定要對他人“有用”,才有存在的意義嗎?對于這個問題,電視劇《我的阿勒泰》里母女的一段對話,算是很好的回答:“啥叫有用?生你下來是為了讓你服務別人的?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生命的價值并不完全在于為他人和社會做貢獻,也包括我們是否能以一種自在、自由的方式存在。就像草原上的樹和草,即使沒有人去使用它們,它們依然在自己的世界里生長、繁衍,享受著生命的樂趣和自由。
寫在結尾的話
《祛魅》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為我們揭示了現代社會中人類內心深處的迷茫與掙扎。對身處不同困境的人來說,讀一讀《祛魅》,也許能透過現象找到解決自身困境的辦法。
對任何事祛魅,你就自由。
Hi~我是彌小木
過好當下最要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