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看見未來中國的科技節目,到底應該怎么做呢?
東方衛視《未來中國》給了參考答案。
這個節目最為出彩之處,就是它為一檔優質科技節目,提出了一個框架性思維——
框架的底邊,考慮的是科技節目的傳播性,一檔科技節目如何做足科技向善的普惠以及普通民眾的科普——這是巧思;
框架的頂層,考慮的是科技節目的價值觀,一檔沒有科技價值觀的科技節目是相當可怕的——這是終極。
巧思是為了實現終極,底部扎穩是為了構筑頂層,后者是更為本質的,也是媒體人更需關注的,因為我們并非為了做內容而做內容,而是為了價值觀做內容——這也是傳媒業的終極。
上篇:基層設計
這是《未來中國》的第三季。
一季比一季的,這個節目越做越有巧勁兒——
它把遙遠的未來感做成了近距離的親民感。把科學拉進了生活、拉進了日常、拉近了普通人。
第一個埋伏著巧思的設計,是「場景的日常化」。
它特地設計在節目開篇——
由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全球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開源公版機「青龍」作為主持人陳辰的助理,共同完成三個日常場景的交流:
先是兩「人」一起出現在一個居家場景中,青龍幫陳辰泡咖啡、做規劃、按電梯,都在日常對話中實現,而非冰冷指令;
接著兩「人」來到上海徐匯西岸散步,陳辰像朋友般地問青龍,「你能感受到美好嗎?」青龍回說,「我可以檢測光線、溫度,這是一種數據上的美好」。
最后兩「人」來到演播室,青龍陪同陳辰上班,打趣一番之后,進入正題,引出本期節目主題:具身智能。
三場「戲」下來,你會看到一個既有日常感又有未來感的生活流。
而你也會對什么是《未來中國》有了一番全新理解:
你說它是「未來」的,但是已能實現,所以它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未來」;
你說它是「已來」的,但卻超出日常,對于普通人而言這樣的生活「尚未到來」。
我們需要理解一個道理:
這個世界存在于人意識的「時空」并非均勻分布的。
因為觀念的差距、認知的局限、視野的束縛,即使在同一個當下,有的人是農業文明的人,有的人是工業文明的人,有的人是信息文明的人,有的人是AI文明的人。
未來不是真的還沒到來,未來是一個「漸變色」——
一部分人(AI文明的人)已經活到了另一部的人(非AI文明的人)的「未來」。
而《未來中國·AI季》就是要把AI文明的人的日常生活展現給非AI文明的人,通過這個節目,把更多活在過去的人,拉平到同一時空中。而這,就是節目的功德與意義。
第二個用心良苦的設計,是「具象化的應用」。
做了三季之后,這個節目越來越把中了中國科技的脈。
它抓的點位是非常準確的——
不回避地客觀而言,中國人在世界科技格局中最擅長的,就是做應用。
因此,本季主打「AI應用展示」,與全國人工智能戰略新興產業聚集區徐匯濱江模速空間合作,是與中國的特色與特長相呼應的;與此同時,在具體應用中,再去談原理、談技術、談價值觀,也是中國老百姓最能接受、最好理解的。
比如首個上場的應用「四足仿生機器人」,它先讓觀眾看到了這個應用的實體,緊接著周鴻祎馬上問:「穩定性怎么樣」?他上前踹了幾腳,其實就是在做關鍵指標測試,背后實則是這款機器人的穩定性算法做得很好。
所以,對于一個具身智能門外漢的普通觀眾,馬上就能get到:原來對于做「腳」的機器人,測試做得好不好的核心標準,就是「穩定性算法」。
而在一整期節目一系列展示做完后,我們看到了有人做手、有人做腳、有人做眼、有人做腦、有人做表情,它在一個個離散的應用中又形成了一個整體的產業全貌——觀眾是有完型思維的,又會通過自己的想象,自己看到一幅完整的未來中國景觀。
同時,也恰如周鴻祎說的,中國的制造業很齊全,中國的具身智能會與中國的制造業接駁,我們會形成一套完整的具身智能供應鏈、生態鏈和產業鏈,五到十年之后,中國具身智能會全球領先。
所以,看《未來中國》,看見的不只是未來你的個體生活將會如何改變,也會看到未來中國的科技趨勢、經濟發展、世界生態位,確實會有根據地相信中國、相信中國市場。
第三個趣味性的設計,「情緒化的增強」。
大概是想弱化科技節目的理性,增強科技節目的感性,這一季設計了一個「啊哈時刻」。
它的規則是,當一個AI應用展示讓第一現場或第二現場的嘉賓們內心產生「哇」的聲音,覺得這個項目有點意思、有點東西,就可以按「啊哈燈」,全場獲得「啊哈值」最高的獲得最具未來感的項目。
所以,它把常規評價科技項目的標準,變成感性沖動——
是對中國科技的驚艷、對中國科技人的驚嘆,而非數據參數、市場規模預估。
這個標準我想是更合理的,因為理性標準中可能閹割感性,但是感性標準中必然包含理性。
同時,在情緒中的人,才會更容易激發創新的想象,打開未來的暢想。
比如上海交大工研院執行院長王佳梁,在看到四足機器人后很興奮,突發奇想是否可以把人形的上半身和馬形的下半身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人馬形」的未來機器人形態?
這個想象,既是遠古的召喚,當我們想到埃及的獅身人面像,想到人馬座的的黃道星座,這個想象一直根植在人類的文化模因之中;又有未來的召喚,它確實可以竟有具身智能,把它從神話中、從深空中,召喚到未來的日常生活。
下篇:頂層設計
然而,在我看來,這個節目更寶貴的,是對科技價值觀的思考。
現在世界性的議題,就是科技倫理跟不上科技進步,而科技倫理需要一場科技倫理大探討,如果作為既有文化屬性又有傳播屬性的傳媒人不在這上面有所思考、補位和建樹,價值何在?
所以,對于傳媒人而言,我認為當下科技節目的第一要義,是科技價值觀的反思。
這檔節目,展示除了出了負責任的思辨性
一味的渲染科技發展的進步論,絕對是危險的。
所以,我想節目組應該有意為之地對四位主嘉賓的科技觀念有過摸排,兩位嘉賓(周鴻祎、呼蘭)是「碳基生物派(人類中心主義)」,另兩位嘉賓(黃鐵軍、王佳梁)是「硅基生物派(超人類主義)」,兩派人士擁抱截然不同的科技價值觀。
所以,他們才會對機器學習到底需要監督還是不監督產生激烈分歧——
超人類主義者認為,這是AI進化最有效率之路徑,它會為了自己的發展與生存產生更大的創造力,且人類即使想控制也不可能控制得住;
人類中心主義者認為,這樣的價值函數太危險了,因為產生更大創造力的同時也可能產生更大破壞力,它會為了自己的發展和生存,把人類視為阻擋它實現目標的障礙物。既然教育可以規勸兒童向善,為何AI要放任自流?
這個辯論才是「真辯論」。我們可能見過太多「假爭吵」,為了流量、為了噱頭,刻意為之、刻意設計。但是,這是人類千年之遇之大辯題,是當今世界最頂級的大腦和最前沿的科學家都在真辯論的人類議題,它是不該回避的、應該爭辯的真問題。生逢這個時代的人,若是沒有這個問題的獨立判斷,顯然沒有真正活在當下。
同時,它又有批判性
為什么首期節目選做「具身智能」,我想也是有一定用意的。
因為今年就是一個「具身智能」這個詞匯進入「通貨膨脹、語言污染」的時代。很多媒體人聽到這樣一個新鮮詞匯如獲至寶,于是開始大肆炒作,殊不知這早有百年歷程、五十年理論基礎,而不是一個橫空出世的「新概念」。本期節目就從對「具身智能」的發展沿襲做了一個脈絡,其實就是隱含了批判性。
而周鴻祎也犀利地指出,現在中國科技圈的一個亂象就是黑話橫行、概念橫飛,說的越是讓人云里霧里就好像高深莫測。最簡單的一個對比就是,美國科技媒體發布的十大科技趨勢,都是普通人看得懂的,但是中國科技媒體發布的十大科技趨勢,都是普通人看不懂的。硬生生地把「科學」變成「玄學」。而如果科技人與科技媒體無法打破這個語言的迷障、概念的迷戀,難免在迷惑他人之時也迷失自己。
同時,這個節目所擁抱的「主義」,不僅只有「科技主義」——
還有女性主義
每個時代,都會發生隨著時代生產力工具變化,所帶來的社會權力結構的更迭。
AI時代亦是如此——
如果女性不參與到AI的創造與生產中,性別平權問題會更嚴重。因為AI文明時代是一個更注重意識、觀念的時代,滲透在AI的語言里、AI的行為里,甚至AI的可能得意識里。因此,如果植入到AI系統中的只有男性思維和男性視角,世界將會是不完整的。
因此,反而在首期節目中,對我本人觸動最大的是女性AI創業者梁小丹副教授帶來的「長程決策具身大模型」。
她讓我看到了,原來女性AI創業者,在場景的思考上,是跟男性不同的。當男性創造AI應用代入的場景,是更英雄主義的火災救援、極地越野,女性創造AI應用代入的場景,確實更溫情主義的家庭日常、幸福生活,或者就是幫家庭主婦鋪一張桌布或者購買一袋榴蓮。
她也讓我看到,原來女性AI創業者,在機器人的設計上,不是「直男思維」的只干正事兒,它會跟路上遇到的小朋友玩耍、跟老奶奶問好,它是一個融入社區生活的「生命體」,而非只有任務的「機器人」,有柔軟的表達,有人際的互動。
她還讓我看到,原來什么樣的人就會設計出什么樣的機器人。因為梁老師是一個有點俏皮,有點愛撒嬌,同時又熱愛生活的人,所以,她也把她的性格注入到機器人的性格之中。她的出鏡,打破了固有的認知、刻板的印象:原來AI不只是鋼鐵直男可以開發,可愛女人也可以做。
因此,讓女性AI創業者展示風采,是東方衛視和節目組一種價值觀的選擇和倡導——
激發更多女性投入AI浪潮之中。
話語權是要靠自己爭取的。
但話語權不在無意義的辯論中,不如躬身下局,在系統中植入話語。
以及人文主義
這個節目除了讓你看到對AI的憧憬,更返諸己身地看到對人的關照。
在人們研究AI、研究具身智能的道路上,細密地鉆研人的手、人的足、人的眼、人的表情,才會發現,原來我們稀松平常相處的肉身,竟然有那么多神奇的技能點。
比如,當你聽到靈巧手的開發者任杰驥的開發歷程時,才會意識到,原來人的手之所以可以靈巧操作,是靠包括關節、側擺在內的20多個自由度才能實現的,當你知道類人手的開發難度之時,忽然對自己的手,也有了幾分感恩和尊敬,它會讓你敬天愛人。
所以,《未來中國》呈現的未來感,不是純粹的「科技感」,而是讓科技關照人的「人文科技感」。
1號結語
這樣一檔節目,顯然是極有意義的。
傳媒的力量和優勢,就是在于匯集。
它能讓代表中國各個賽道最好的項目,高質量地聚集。否則,如今處于資訊爆炸時代的我們,良莠不齊、標準失標,很難穿透迷霧、看到未來中國。
當然,這樣一個「資源整合型的節目」,不僅是「觀眾友好」的,也是「集團友好」的。
在上海打造國際性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以及SMG in AI的集團戰略之下,在東方衛視在氣象煥新中,《未來中國·AI季》是一檔既有首發性、原創性、前瞻性又有戰略縱深的節目。
這樣的理念與踐行,會讓SMG在時代更迭中,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