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這是我們大家
都熟悉的一句成語。
你知道嗎,池魚
被指出并非池中的魚,
而是指一個人的名字。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這一句完整出現,
一般認為是在
南北朝學者杜弼的
《檄梁文》一篇中:
“楚國亡猿,禍延林木,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通常認為,
是說宋國一城門失火,
人們取池中之水滅火,
導致池水枯竭,
魚兒遭殃而死。
后來這句就用來
比喻無端遭受牽連。
實際上,
還有另一種說法。
北宋學者陳彭年等
編撰的語言學著作《廣韻》中,
對“池”字的釋義里,曾提及:
“風俗通又有池仲魚
城門失火仲魚燒死
故諺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在北宋學者李昉等人的編撰的
《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六中,
同樣有這樣一段記載:
“《風俗通》曰:
‘城門失火,禍及池魚。’
舊說:‘池仲魚人姓字也,
居宋城門,城門失火,
延及其家,仲魚燒死’”
《太平廣記》和《廣韻》中
提到的《風俗通》,
是東漢學者應劭的著作。
按照這一種說法,
“池魚”應叫“池仲魚”,
住在宋國城門附近,
因城門失火,禍及他家,
結果他最后被燒死了。
但李昉的另一著作
《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五中,
還提到過這樣一段:
“《百家書》:
‘宋城門失火,
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
池水空竭,魚悉露死’”
這和目前廣為人知的
成語釋義版本最為接近。
《太平御覽》中
提到的《百家書》,
被認為是
西漢學者劉向的著作。
更早于《風俗通》。
因此,即便很多研究者
堅定地認為池魚指人,
恐怕還是免不了爭議。
《呂氏春秋》卷十四中,
也有一些很有趣的記載:
“宋桓司馬有寶珠,
抵罪出亡。
王使人問珠之所在,
曰:投之池中。
于是竭池而求之,
無得,魚死焉”
《呂氏春秋》中的這一段,
大意是這樣的:
宋國司馬(桓魋tuí)有寶珠,
他因犯罪流亡在外。
國君派人問他寶珠在哪,
他說投到池子里了,
于是池水被清空,
結果寶珠沒找到,但魚死了。
同是宋國,
同樣池水清空,魚兒死亡。
但《呂氏春秋》
出自秦相呂不韋,
更早于兩漢時期。
故而一些研究者認為,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是從《呂氏春秋》中衍生的。
若真如此,那池魚就是魚。
友友們,池魚是魚還是人,
您更傾向于哪一種說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