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李曉峰先生在2020年的一幅寫生創作。在這個千年古剎的藏書閣院墻上,生長著一棵參天綠檀。在北方嚴寒的空氣中,它褪去層層綠葉,顯露出錚錚鐵骨。每一支樹杈的最末端,如鋼針般刺入凜冽的晴空。這幅畫,令人想起今年獲諾獎的韓國女作家韓江的幾句詩:
無論何時
樹木都在我身邊
連接著我和天空
樹梢 細枝 葉子
即使在我最懦弱的時候
在我的心破敗襤褸之時
在我凝望它之時
它凝望著我……
在這幅畫的創作過程中,作者多次長久地站在這棵樹下,從那盤根錯節如鷹爪般死死扣住巖石縫隙的根部開始慢慢向上看,似乎魂魄也沿著滄桑的樹干,一直向上,向上,最后通過細小倔強的枝叉,連接到了天空……
其實在這樣的古寺里面,這樣的古樹幾百年以來,享山泉之滋潤又吸收日精月華,必已靈氣能量兼具,人只要謙卑寂靜地凝望著它,即可得其能量場之感應,體認自然神諭,領會自己心中本有之天道。
這棵檀樹根部形態極其復雜,不亞于米開朗基羅雕塑中大衛的頭發。而且由于其身處寺院眾樹圍合之中,陽光透過細密枝椏間縫隙不規則地灑在凹凸皴裂的樹根上,更增加了光影色彩表現的復雜與難度,唯有具備寂如死水的心境和虔誠信仰的精神方能駕馭。
作者談到:“在畫這棵樹根的那幾天里,我似乎神游到了佛羅倫薩城郊的那些小教堂,在密閉的小禪房里與安濟里科一起,慢慢畫他心中的耶和華……”
“這座藏書閣的石砌墻基部分,也有著古樸的時光痕跡,遙想當年僧人工匠們或就地取材,或遠道運輸,大小材質略有差異的石料被錯落有致地契合在這堵墻上,又被日曬雨淋泉潤漬刷,呈現了不同層次灰度的冷暖色相,又被稀疏的陽光再次賦予了微妙差別的明度……當你凝望自然造化之萬千物像時,不由感慨自我的卑微渺小,把這個小我獻身于表現自然的藝術,幸哉?善哉!
“那些努力伸向天空爭取陽光與空氣的細枝,那些拼命扎入石縫吸取水分與養料的虬根,那些對抗著強風與重力的滄桑的樹干,無不共同傾訴著一個強大的意念,也就是叔本華哲學的生命意志。萬事萬物,一粒種子,一只貓,一個人,來到世界上,就要完成這個生命的過程,在這個生命意志的驅使下,長大、完善、豐滿,與世界發生能量的交換,獲得自己的生存體驗,然后安靜地沉思、寂滅。每一個分子原子帶著它自己的意志,再轉入山川河流樹木走獸的永恒輪回之中……”
背景的天空呈現出一種淡淡的灰白色,給人一種寒冷、寂靜的感覺。天空與樹枝的交匯處,畫家運用了柔和的過渡,使得畫面更加和諧統一。畫面中沒有出現人物,這種無人之境的描繪,更加突出了古剎的靜謐與孤寂。
從繪畫技法上看,李曉峰運用了寫實的手法,對細節的把握十分到位。筆觸細膩而富有變化,色彩的運用也非??酥?,主要以冷色調為主,營造出一種冷峻、寧靜的氛圍。畫面的構圖嚴謹,樹木和建筑的布局合理,形成了一種穩定的視覺效果。
《古剎冬寂》不僅僅是一幅描繪冬日寺廟景象的油畫,更是對時間和自然力量的一種沉思。通過這幅畫,李曉峰成功地將觀者帶入了一個寧靜而悠遠的世界,讓人感受到古剎冬日的寂寥與滄桑、自然遒勁的生命力與忍耐。這幅作品不僅展示了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更體現了其對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與感悟。
李曉峰,(1969—)
山東省濟南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2023國際奧林匹克藝術委員會先鋒藝術家
CCTV《品牌中國》藝術顧問、客座教授
中國服貿委“國際文化交流卓越藝術使節”
作品入選:
中國國家畫院“傳薪?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中國文化出版社《近現代中國書畫名家詞典》
“融通絲路 共享未來”一帶一路十年成果展(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國際委主辦)
中日韓“B E S E T O美術節”北京特展(2024年)
日本東京都美術館“第三十六回全日中東京書畫藝術大展”(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