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秋,我隨中國新聞采訪團(tuán)到法、意、德等九個國家采訪游覽,讓我真正感受到“作為一個納西人而驕傲”。法、意、德等國家的許多人有一點(diǎn)自傲,那是因為他們有驕傲的資本,國家經(jīng)濟(jì)繁榮、文化悠久、山川秀麗、生態(tài)優(yōu)美、富裕文明。他們對中國知之甚少,只知道北京、上海和萬里長城。但是,許多人都知道麗江,知道麗江有一座玉龍雪山。
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在法國馬賽,這座位于地中海的美麗而古老的城市。那天中午,我們與馬賽商業(yè)廳官員座談。馬賽市有三大報業(yè):《地中海報》《盧萬斯報》《馬賽報》。《馬賽報》是馬賽市商業(yè)廳主辦的報紙。我有幸和該報的創(chuàng)始人米歇爾先生坐在一起。他已經(jīng)90歲,得知他參加過二戰(zhàn)的采訪,我對他肅然起敬。當(dāng)我真誠地把兩盒云南紅茶和一條麗江毛紡廠生產(chǎn)的純棉紅色頭巾舉過頭頂送給他時,他激動得禮貌地站起來雙手接過,也三次舉過頭表示感謝。翻譯告訴他:“張先生是中國云南麗江人,納西族。”他又一次站起來擁抱了我,并告訴我:“對中國,我除了知道北京長城外,還知道你們麗江,知道你們麗江的玉龍雪山很美!在20世紀(jì)30至50年代,有一位著名的奧地利人洛克博士,在歐洲德、意、法報紙上發(fā)表了許多介紹你們玉龍雪山、納西族、東巴文化的圖片和文章。從他的介紹中,我們歐洲許多人了解了玉龍雪山很美,納西文化很豐富,很悠久……”
01
我是從六歲時開始認(rèn)識玉龍雪山的。我的老家在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金沙江畔巨甸鎮(zhèn)古渡霧露灣村,位于玉龍雪山西北160公里之外。六歲開始,早晨隨父母上山背柴、背樹葉回家。從小學(xué)到初中,假期隨父母上山撿松茸和其他雜菌,還撿栗果、找野菜。松茸拿去賣,野果野菜補(bǔ)充到三頓飯里。50至60年代整個社會都比較貧窮,再加上兄弟姐妹六七個,童年和少年都在缺吃少穿中度過。
我們村位于橫斷山的中心,群山連綿,森林茂密,是植物和動物的樂園。童年和少年的幸福回憶,是隨父母上山撿松茸、打野菜,隨父親上山砍松明、打獵的快樂日子。六歲上學(xué)前一個月,父親帶我上山砍松明。他說上學(xué)后,晚上要做作業(yè)、看書,要提前準(zhǔn)備四五籃松明,才夠一個學(xué)期晚上照明用。那時農(nóng)村沒有電燈,也買不起煤油點(diǎn)燈。
一個晴朗的秋日,父親背上大竹籃、帶上斧子,讓我背一個小竹籮,上后山砍松明。路上,父親告訴我,上個月打獵時已經(jīng)看好一個很大的松樹樁,可以砍兩籃松明。跟著父親慢慢往山頂爬,走過兩道河溝,爬過陳家燒木炭處,我爬出一身大汗,父親也抽完兩鍋草煙。來到后山山梁頂,終于看到一棵兩三人手拉手才能圍過來的大松樹樁。父親放下竹籃,脫掉上衣,光著膀子掄起大斧砍向樹樁根,只兩下就砍下一大塊,父親拿給我看,松柴已經(jīng)干透,紅黃色的表面溢出松脂。只用一根煙的時間,父親就砍了一大堆。父親坐下休息,指著山梁頂一塊巨石說,你爬上去往東邊看看。
我滿懷好奇,爬上山頂巨石,往東北方向眺望。重巒疊嶂的山脈之外,若隱若現(xiàn)的一座白色大山映入眼簾,最高處的山峰騰躍于群山之巔,舞動在茫茫云霧之中,像一條銀色的大龍,隨時準(zhǔn)備騰空而起。我高興得手舞足蹈,大聲叫道:“看到一座白白的大山!”父親說:“那是玉龍大雪山,你母親的家鄉(xiāng)神山!”
上學(xué)后,每晚在松明燈火下做完作業(yè),母親就給我們講玉龍雪山的故事和金沙江的傳說。母親從九歲隨外公外婆到德欽、拉薩做生意,走過茶馬古道,見多識廣。
1962年,我考上了坐落于石鼓鎮(zhèn)的麗江第四中學(xué)。學(xué)校離我們村七十多公里路,上學(xué)的路,沿著金沙江往東走兩天就到了。離玉龍雪山和母親故鄉(xiāng)麗江更近了。
初中三年,天晴的早晨,我都會跑到學(xué)校后邊的高崗上眺望玉龍雪山。一路往南的金沙江流至石鼓,突然掉頭往北奔去,我順著金沙江往北眺望,看到三十多公里外的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峽江壁立,高聳入云。四季變幻,陰晴交替,玉龍雪山變化無窮。早晚紅霞滿天,云霞托起玉龍飛天;煙雨季節(jié)山天混沌,玉龍山更加神秘莫測,神龍見首不見尾;秋天看玉龍最美,時而云帶束腰,時而云帽纏頂,時而頭頂噴云,變化萬千;冬季漫天飛雪,遍野銀色,玉龍雪山像穿銀甲銀盔、騎白馬的戰(zhàn)將傲世蒼穹。在我們少年的記憶中,玉龍雪山神秘、巍峨、偉大!
1965年秋,我考上了麗江地區(qū)中學(xué),因家中太貧窮,買不起車票,父母把我寄給到麗江的馬幫,我背著八雙草鞋跟著趕馬叔叔行走了四天,走沙石公路,特別磨鞋,每天穿爛一雙草鞋。一路上趕馬叔叔讓我講《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我請他們講玉龍雪山的故事,問他們近看玉龍雪山是怎樣的感受。他們告訴我最后一天翻過雄古坡,跨過蒙古哨看玉龍雪山倒映在拉市海的壯麗場面,那才美到無法形容。
四天路程,趕馬叔叔對我十分關(guān)心和尊重,每天吃晚飯,他們首先給我舀一碗大米飯,煮臘肉,他們只吃一片,把最大的三四片硬壓在我的碗里。睡覺,把離火最近最暖和最舒服的位置讓我睡。這是我離開父母,獨(dú)自一人第一次出遠(yuǎn)門的經(jīng)歷,一是離玉龍雪山越來越近;二是要走進(jìn)麗江的最高等學(xué)府;三是一路上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趕馬叔叔們的關(guān)心照顧,讓我既幸福又激動,讓我一生都不會忘懷,四天的經(jīng)歷讓我一生難以忘懷。
第四天,翻過蒙古哨遠(yuǎn)眺,一派天地大美盡收眼底,正北方湛藍(lán)的天空下,玉龍雪山像一條巨龍在燦爛燃燒的朝霞中騰飛,由北向南奔來,紅霞滿天,浩浩蕩蕩,雪峰紅火,分外妖嬈。
鳥瞰拉市海,令人心驚,山腳下的拉市海像一塊寶玉鑲嵌在盆地中央,天空碧藍(lán),雪山紅火,百鳥高飛,漁船飛渡,魚翔海底,水天一色。眨眼之間,旭日升高,天空更藍(lán),雪山更白,海底更綠,大氣磅礴,美麗恢弘。我們都驚呆了,山水合一,天地合一,天人合一。我對玉龍雪山的崇拜、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在心中深深扎根。
02
來到麗江城中上學(xué),我靠近了玉龍雪山,每天都可仰望她,與她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與玉龍山的相識相知,經(jīng)歷了半個多世紀(jì)。18歲之前,一直生活在玉龍雪山麓,心中的玉龍雪山是美麗、偉大、高不可攀的。18歲后離開玉龍雪山,走上工作崗位,有機(jī)會再見過西藏的珠穆朗瑪?shù)妊┥健⑿陆奶焐健⒏拭C的祁連山、東北的大興安嶺,也拜訪過西歐的阿爾卑斯山。凡是終年積雪的大山海拔居高,山勢巍峨、壯麗,各有風(fēng)采。但是,我更鐘情于玉龍雪山,一方面是我生于斯,長于斯。更重要的是玉龍雪山離人更近,更親。雄峙于麗江城北僅15公里,在麗江壩、拉市壩、金沙江畔……在玉龍雪山四周,人們開窗即見雪山,出門即面向雪山。玉龍雪山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長江南岸第一高峰,也是北半球距離赤道最近的現(xiàn)代海洋性冰川。
玉龍雪山在唐代即被稱作“神外玉龍山”而揚(yáng)名神州大地,曾被南詔王異牟尋封“北岳”。公元1253年,元始祖忽必烈率軍路過麗江,他封玉龍雪山之神“三多”為“大圣雪石北岳定國安邦景帝”。元代宣慰使李京到麗江后,驚嘆玉龍雪山并寫詩贊美:“麗江雪山天下絕,積玉堆瓊幾千疊;足盤厚地背摩天,衡華真成西岳垤。”中原以山勢雄奇著稱的華山,在玉龍雪山面前,便一不小心成了兩個小土堆了。明代納西族作家群都寫下了許多贊美、歌頌玉龍雪山的詩作。請看木公《題雪山》:“北郡無雙岳,南滇第一峰。四時光皎潔,萬古勢蘢蔥。絕頂星河移,危巔日月通。寒威千里望,玉立雪山崇。”字里行間寄寓了詩人對玉龍雪山的崇敬和熱愛。
玉龍雪山是納西人心中的神山、圣山,在玉龍雪山麓的白沙玉龍村“北岳廟”內(nèi)立有玉龍雪山保護(hù)神的化身“三多”神的塑像。一千多年來,歷代統(tǒng)治者對玉龍雪山寄托著各自的愿望;居住在玉龍雪山四周的納西族、藏族、普米族、白族、漢族等各民族離不開雪山的養(yǎng)育之恩,對雪山頂禮膜拜,視為生命,視為保護(hù)神。
一千多年來,每年的農(nóng)歷大年初一和二月初八,納西民眾都要到北岳廟崇祀三多神,延續(xù)至今。祭祀當(dāng)天北岳廟人山人海,香煙繚繞。邊遠(yuǎn)地區(qū)的納西村寨都有“三多廟”,村民長年祭拜。2018年的“三多節(jié)”祭祀活動,白沙鄉(xiāng)舉行了三四千人參加的“三多神”敬香儀式,并在白沙壁畫廣場舉行隆重的民族歌舞慶典,麗江各族兒女載歌載舞,四方游客爭相參與,上萬人的舞步震撼大地,歌聲飛向雪山,熱鬧非凡,喜氣洋洋。“三多節(jié)”的慶祝活動,不僅是納西族的節(jié)日,也是麗江的節(jié)日,同時也成了世界的節(jié)日。
2010年我退休以后,選擇了回到故鄉(xiāng)麗江,定居在玉龍雪山南麓的束河古鎮(zhèn)。過去忙于工作,維持生計。一直在外打拼40多年,對家鄉(xiāng)既熟悉又陌生,既親近又遙遠(yuǎn)。成家立業(yè)有條件探親了,每年春節(jié),帶著兒女趕三天路回到家鄉(xiāng)父母身邊,最令我難忘的是玉龍山頂上的皚皚白雪,十三座雪峰騰飛在橫斷山之巔的壯麗畫面。
回到故鄉(xiāng),住在束河,最令我幸福的是天天都可以看到玉龍雪山。我一次次走進(jìn)玉龍雪山,走進(jìn)玉龍雪山下的一處處文物古跡,認(rèn)真學(xué)習(xí),回憶思考。
03
千百年來,守望玉龍雪山,是納西族以及世居在玉龍雪山下各民族兒女的生活及人生的追求。玉龍雪山養(yǎng)育了千千萬萬的各族兒女,各族兒女千百年來守護(hù)著玉龍雪山。
玉龍雪山麓的麗江壩,拉市壩、大具壩、玉龍雪山下金沙江畔千百村寨,依山而建、沿江而建。沿江的每一個村,靠山的每一個寨,都有玉龍雪山的神話故事,都有山養(yǎng)育人、人保護(hù)山的傳說,山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歷史文化,繁榮、延續(xù)至今。
我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守望玉龍雪山的祖先。
在玉龍雪山南麓的玉湖村,有湖如玉,巍巍雪山倒映湖中,是玉龍雪山著名十二景之一。明代納西族土司木公(1494年—1553年)長期居住這里,在這里建立了避暑夏宮、玉龍書院及養(yǎng)鹿場。他天天在這里仰望雪山,并用漢文寫下《玉湖游錄》《雪山詩選》等六本詩集。
明代有杰出納西土司木增(1587年—1646年),號華岳,又號生白。他從小好學(xué),博覽群書,少年時就能吟詩作賦。他力倡學(xué)習(xí)漢文化,特建“萬卷樓”,廣集百家之書,還在白沙西邊芝山上的避暑山莊創(chuàng)設(shè)印書所,從內(nèi)地請來印刷工匠,刻印木氏歷代詩文。這是納西族文化發(fā)展史上值得一書的大事。
天啟四年(1624年),36歲的木增退隱,讓位給兒子木懿,自己在芝山上另建別墅“解脫林”,靜居著書,與本省和中原著名文人交往甚勤。請徐霞客、周丹泉、但當(dāng)?shù)认群髞睇惤驹霭菟麄優(yōu)閹煟Y(jié)為文字之交。木增的作品流傳后世的有一千多篇詩文,印刷有《山中逸趣》《云薖淡墨》等六部集子。徐霞客為木增詩集《山中逸趣》作序:“拈題命韻,高曠孤閑,煙霞之色,撲入眉宇;讀之,猶冷嚼梅花雪瓣也。”
白沙鄉(xiāng)一帶老人講,木增到中年隱居雪山,到處漫游,天長日久,他與飛禽走獸相識相知,能識眾鳥百獸之語,經(jīng)常與鳥獸為伴,交談對講,一日,他和百獸千禽在巨崖草甸歌舞嬉戲,盡興而歡,日落時,木增騎一紅虎隨百獸千禽遁入茫茫林海雪原中,從此不見蹤影……給后世留下一個永久的謎團(tuán)。
每年的3月,到麗江玉龍雪山麓玉峰寺看萬朵山茶的人絡(luò)繹不絕,無人不道看花回。三月春風(fēng)初度,玉龍雪山白雪皚皚,紅梅初綻,玉峰寺的山茶萬朵競開,一派“樹頭萬朵齊吞火,殘雪燒紅半邊天”的熱鬧紅火景象。
人人爭相贊茶花,獨(dú)我稱贊守花人。20多年前,陪同北京來的著名科學(xué)家戴汝為先生回到麗江,拜訪萬朵山茶。那一天,戴先生和守花人——納西老人納都交談了很長時間。納都老人七歲出家來到玉峰寺當(dāng)喇嘛,一直與萬朵山茶相依為伴,老人講,每三天給山茶澆一次玉龍山雪水,茶樹就長得很旺,花開得很大。老人看管萬朵山茶80多年,讓我受到感動和啟發(fā),寫下《一生為了一棵樹》的散文,《云南日報》刊登后,省內(nèi)外多家報紙和刊物轉(zhuǎn)載。麗江縣古城園林局把文章放大裝框,陳列在玉峰寺萬朵山茶旁的展廳內(nèi)。納都老人和我成了朋友,以后的十多年中,每年春節(jié)回麗江,我都要去看望老人,看望萬朵山茶。萬朵山茶400多歲,與之相伴的納都老人也活了一百多歲。
如今,玉龍雪山、納西文化在國際上有了很高的知名度。麗江人十分感謝洛克(1884年—1962年),他是美籍奧地利人,著名植物學(xué)家、探險家和民族學(xué)家。洛克在麗江27年,長期居住在玉湖村。這位大學(xué)者,一生癡迷玉龍雪山,癡迷納西文化。
洛克走遍玉龍雪山的山山水水,走過滇、川、藏許多納西村寨。并在美、德、意、法等國報刊發(fā)表和出版數(shù)十種學(xué)術(shù)論著和探險文章,其論著把玉龍雪山、納西文化推向了全世界。他收集的8000多卷納西東巴經(jīng)書分別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德國國家圖書館、大英博物館、哈佛大學(xué)等處,讓納西東巴文化在國際上聲名遐邇。洛克在生命垂危之際,躺在夏威夷病榻上多次長嘆,“生命如此短暫,我已經(jīng)無力解開更多的納西文化之謎!”彌留之際,他說:“與其死在這病床上,我是多么想安眠在玉龍雪山的白雪和鮮花叢中!”
與玉龍雪山有緣的又一傳奇人物是李霖燦先生,原臺灣故宮博物院院長。20世紀(jì)40年代,李霖燦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藝術(shù)系上學(xué),在西南聯(lián)大教授沈從文先生的鼓勵下,協(xié)同畫友李晨嵐來到麗江寫生采風(fēng)。
二李來到麗江,不久就被玉龍雪山的大美、納西人民的好客、納西東巴文化的獨(dú)特深深吸引,就扎根在麗江四年。他們不僅畫雪山、寫雪山,還研究東巴文化,在雪山下流連忘返,寫出輝煌著作,傳遍世界,在麗江留下了“二李到,雪山笑”的美談。
幾十年后,李霖燦先生魂牽夢繞想回麗江,種種原因未能如愿。1991年初,他將自己的一縷白發(fā)寄給在德國游學(xué)的納西學(xué)者楊福泉博士,囑托帶回麗江埋于玉龍雪山。當(dāng)年4月12日,楊博士回到麗江,邀請納西同仁楊世光、李靜生、張信一起上玉龍雪山,將李霖燦先生的一縷白發(fā)埋葬在云杉坪的一塊巨石下。這位玉龍雪山的知音,納西人民的朋友的靈魂,永遠(yuǎn)融入玉龍雪山的懷抱之中。
千萬年來玉龍雪山屹立在天地之間,從納西人的祖先跋山涉水來到這片土地,定居在雪山腳下那一刻起,玉龍雪山就成為了在這片土地生活繁衍的人們的心之向往。不同時代的人們,守望著玉龍雪山,守望著心中的凈地。雪山凈化著人們的心靈,激蕩著人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承載著人們的情感……守望玉龍雪山,是一代代人的傳承,是一代代人的歷程,是一頁頁燦爛的文化!
04
多年后回到故鄉(xiāng),定居在束河,自家小院周圍種上了桂花、石榴、梨、木瓜、石楠、玉蘭,春天花開,夏天綠葉,秋天果香,冬天紅葉;半天讀書,半天修剪綠植,生活安靜而充實(shí)。
在我家小院的東和南圍墻下我種滿了薔薇,七八年過去長成壯觀的薔薇花墻,初春,薔薇盛開,紅花在綠葉間星星點(diǎn)點(diǎn),與不到十公里外的玉龍雪山相映成趣,每天望過薔薇花墻仰望雪山,讓人神清氣爽,心靜如水。家人和朋友都問我,怎么會想起種薔薇呢?好看!其實(shí)少年讀書時,多次到玉峰寺、福國寺、玉柱擎天春游踏青,一路上納西族村莊的田地四周種滿了薔薇,盛開的薔薇花墻望不到邊,一眼望去,花墻頂上就是巍巍的玉龍雪山,美,真美,大美!如今,盡微薄之力將記憶中的美重現(xiàn),傳承和弘揚(yáng)!
來源:“玉龍雪山景區(qū)”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