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進口酒類市場的主力軍——白蘭地與葡萄酒,持續呈現疲軟態勢。數據顯示,進口白蘭地的量額雙雙跌破20%的“警戒線”,而進口葡萄酒盡管因澳大利亞葡萄酒的回歸略有增長,但其他主要來源地的葡萄酒進口量仍在下跌。同時,1-10月的進口烈酒總量和總額也分別同比下降了14.48%和25.44%。這一連串的數據表明,進口酒市場正醞釀著新的變局。
進口白蘭地與葡萄酒“跌跌不休”
今年10月,商務部對原產于歐盟的進口白蘭地實施了臨時反傾銷措施,各品牌因此承受了更大的壓力。受此影響,法國白蘭地的進口額占比高達98.66%,帶動整個白蘭地品類進口量大幅下滑。數據顯示,10月白蘭地進口量降至336.8萬升,同比減少12.8%;進口額更是同比驟降40.2%。
進口葡萄酒的形勢同樣不容樂觀。自2017年以來,進口葡萄酒的量和額已連續多年下滑,跌幅驚人。2023年,中國葡萄酒進口量約為2.43億升,進口額約為77.86億元人民幣,同比分別下滑25.67%和19.41%。
核心原因:本土化進程受阻
進口白蘭地和葡萄酒的下滑,既有各自的問題,也有共同的挑戰。白蘭地在產品多樣性上相對單一,主要以葡萄白蘭地為主,其他水果白蘭地的市場影響力較小。同時,中國白蘭地中高端市場長期被國外知名品牌占據,國內本土企業市場份額較低。
葡萄酒則面臨市場需求萎縮和消費場景局限的雙重壓力。葡萄酒在中國消費者心中一直伴隨著高端、洋氣的品牌形象,這限制了其在更廣泛消費群體中的普及。此外,葡萄酒行業內部缺乏統一的標準,消費者很難通過價格判斷品質,導致信任度降低。
更為核心的是,進口白蘭地與葡萄酒的本土化進程緩慢。只有適合國人消費習慣、口感的酒類才能真正贏得市場。然而,從葡萄酒與白蘭地在中國的發展來看,盡管進入市場較早,但本土化至今尚未有明顯起色,成為這兩大品類在中國發展遭遇瓶頸的根源。
國產威士忌勢不可擋
在進口酒市場疲軟的同時,國產威士忌卻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據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報告,2023年我國威士忌酒市場規模達到55億元,同比增長10%。從2013年到2023年,市場規模增長了3.3倍。同時,中國威士忌總產量達到5萬千升,同比增長127%,首次超過進口量。
吉斯波爾是國產威士忌中的佼佼者。早在2012年,吉斯波爾就開始布局威士忌產業,并于2013年開始批量蒸餾。其威士忌產能在2023年達到2500噸,2024年更是增至近3000噸,排進全國威士忌生產企業前十。
吉斯波爾的成功在于其精準的本土化定位。他們植根于山東半島核心產區,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釀造出適合中國人口感的威士忌。在釀造過程中,吉斯波爾創新性地提出了“55432”企業標準,即5種香型、5種桶型、4年最低陳釀、3重蒸餾及雙酵母發酵。同時,他們自主研發出圓臺型橡木桶,打破了國外對橡木桶的技術壁壘,實現了100%自給自足。
隨著以吉斯波爾為代表的國產威士忌的快速本土化與崛起,進口酒種在中國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本土化思路。國產威士忌的產能釋放將為其帶來更廣闊的前景,同時也為整個酒類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