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文博時空/文 翟德芳/文 離開浚縣,再行 170 公里,就到了鄭州。在鄭州,我見到了十幾年沒有見面的老同學張玉石,還見到畢業后再沒有見過面的我大學實習時的帶隊老師張文軍。文軍老師在我們畢業不久后就調回河南,后來擔任河南省博物院院長,師友多年沒見,此次相見,分外高興,也分外珍惜。
在鄭州必須打卡的地方,是河南省博物院和鄭州商城遺址博物館。我仔細看了省博物院的展陳,又在玉石兄的陪同下,沿著鄭州商城的東墻,步行考察城墻遺址,之后參觀了商城遺址博物館。
河南博物院主展館的主體建筑以元代古觀星臺為原型演繹的“戴冠金字塔”的造型;鄭州商城遺址博物館用斜面、斜線元素突出建筑的磅礴大氣,土黃色的建筑色彩與周圍的黃土城垣協調融和,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鄭州訪古,當然要以鄭州商城為最重要,這里就簡單介紹一下這座早商時期的東方大城。
鄭州商城的發現和發掘
鄭州商城發現得很早。 1950 年秋,鄭州南學街小學教師韓維周在城東南二里崗一帶散步時,路過一處建筑工地,撿到幾塊繩紋陶片和磨光石器。他推測這些陶片應是商代的東西,立即向省文化部門匯報,請求深入調查。這些陶片和石器引起文物部門的注意,河南省文管會及鄭州市文教局決定以韓維周為首,進行全面調查。
1952 年秋,中央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在鄭州二里崗作了實習性的發掘。 1953 年,為了配合基本建設,在文化部文物局裴文中處長的親自領導下,河南省文管會派員開始發掘,并于同年成立文物工作組。隨后幾年,以安金槐先生為首的考古人員開始大規模調查和發掘工作。
鄭州商城的發現者韓維周先生
調查中發現了兩座古墓,在發掘古墓的時候發現夯土。考古隊員尋找夯土的邊緣,卻漫無邊際。安金槐先生覺得這可能是城墻,于是考古人員循此全方位繼續尋找,不久便鉆探出一個縱長方形、總長近 7 公里的商代城墻。之后的考古材料證實這里存在大型城垣,是一座前所未知的古城址,“鄭州商城”由此被命名。
安金槐先生
在后面的工作中, 1973 年在城墻內東北部發現商代二里崗期的夯土建筑基址, 后來又在鄭州商城遺址西墻外杜嶺一帶和東南城角外側發現青銅器窖藏坑。經過多年工作,對鄭州商城的功能分布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 2023 年在城址南部發現商代早期的水系遺存,填補了對鄭州商城空間布局認知的空白。
現今地面殘存的商城東城墻
鄭州商城規模宏大,應是都城無疑。但是哪一處都城呢? 1959 年,郭沫若先生在考察完鄭州商城考古工地后,提筆寫下“鄭州又是一殷墟,疑本仲丁之所都”的詩句,認為這里是仲丁所都的隞或囂。
安金槐先生則明確提出鄭州商城是“仲丁遷于隞”的隞都,屬商代中期。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鄒衡先生卻認為鄭州商城應是商代第一位君王湯所建的亳都。現今學界公認鄭州商都遺址是商湯滅夏之后所建的亳都,是商王朝開國第一都城,時代屬商代早期。
鄭州出土的帶“亳”字的戰國時期陶片
鄭州商城的規模和主要遺跡
鄭州商代遺址由占地約 3.25 平方千米的都城遺址(包括三重城垣遺址、宮殿區遺址)和分布在城外的手工業作坊區、居民區、墓葬區遺址組成,總占地面積約 25 平方千米。
城垣為夯土板筑,平面為長方形,北墻長約 1692 米,西墻長約 1700 米,南墻和東墻均為 1870 米,周長近 7000 米。西墻和北墻西段破壞較嚴重,殘墻大部分被埋在地面以下;東墻和南墻的大部分還保留在地面上,城墻底寬 20~30 米,頂寬 5 米多,高約 10 米。
鄭州商城遺址平面圖
鄭州商城復原效果圖
宮殿區遺址位于城內中部偏北偏東,這里有數十座夯土建筑基址。臺基多呈長方形,均用紅土和黃土夯筑而成,表面排列有整齊的柱穴,間距 2 米左右,柱穴底部大多有柱礎石。有的臺基表面有堅硬的“白灰面”或黃泥地坪。各種大中型夯土臺基的總面積近 40 萬平方米,大型基址的面積達 2000 余平方米,小型基址的面積 100 余平方米。
宮殿基址附近的出土物有青銅簪、玉簪和玉片等。已發掘的 10 號房基南北長 34 米、東西寬 10.2-10.6 米,夯土地坪上保存有七排圓形柱洞,每排 2-13 個,其下為料礓石筑成的柱礎,房基西壁還殘存部分墻基; 15 號房基東西長 65 米、南北寬 13.5 米,地坪面上有南北兩排柱礎槽,每排多達 27 個,槽中部有圓形木柱痕,槽底部有河卵石或紅色砂巖的石柱礎,柱礎槽外側還有小型擎柱,可以復原為重檐式、帶回廊的大型宮殿。
商代早期宮殿復原圖
在城內東南區域發現的溝渠均口大底小,一處在河道基礎上加工而成,另外兩處則是人工建成。已揭露的溝渠總長約 540 米,最寬處 12 米左右,最深處 4 米左右。在一處溝渠中發現了用于分流的石砌擋水設施,表明鄭州商城的水網體系存在著復雜的功能設計。發掘表明,這些水系與北部池苑相連,不僅用于滿足城市生產生活用水需求,還是城內景觀用水。
鄭州商城的排水道
手工作坊遺址位于商城遺址外圍,在城北和城南發現鑄銅作坊遺址,城北發現制骨遺址,城西發現制陶工場遺址,城東南發現釀造工場遺址。鑄銅作坊內發現生產操作的地坪,出有大量坩堝殘片、紅燒土塊、煉渣、木炭和數以千計的各種青銅器的鑄范,顯示了相當大的生產規模。
鄭州商城出土的夔龍紋銅盤
鄭州商城出土的獸面紋銅斝
鄭州商城出土的三犧銅尊
城北、城西、城東南都發現了商代早期的墓葬。內城南城墻北側發掘的墓地,殘存面積約 1 萬平方米,南北兩側發現兩條東西走向、平行延伸、間距約 130 米的壕溝,壕溝設有專門進出的通道。壕溝內的 25 座墓中有 3 座出土青銅器,其中 2 號墓出土隨葬品包括青銅禮器、兵器 20 件,玉器 11 件,金器5件,另有貝幣、綠松石管珠、鑲嵌綠松石的牌飾等,加上出土的金覆面,印證了墓主人高等級貴族的身份。墓地中的 6 座墓疑似祭祀坑,另外 16 座無葬具和隨葬器物,推測為陪葬墓。這種墓地布局方式為研究商代“兆域”的起源提供了新線索。
鄭州商城貴族墓葬出土的金覆面
鄭州商城的意義
鄭州商代遺址不僅發現有城墻、宮殿夯土基址、手工作坊、墓葬、青銅器窖藏、祭祀遺址等一大批遺跡,更出土了青銅器、陶器、原始瓷器、玉器、石器、骨器、象牙器、習刻甲骨等大量遺物,為研究商代早期的歷史與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杜嶺方鼎
鄭州商城發現的青銅器不乏精美的重器,如杜嶺方鼎和獸面紋提梁卣。前者又名乳丁紋青銅方鼎, 1974 年出土于河南鄭州商代遺址杜嶺窖藏,共兩件。大的那件通高 100 厘米,口徑橫長 62.5 厘米,縱長 61 厘米,重 86.4 千克,口部和腹部略呈長方形,口沿外折,深腹,雙耳四足,腹上部飾獸面紋,兩側及下部飾乳丁紋,底部由四個上粗下細的柱型足承托器身,形體質樸莊重,是已發現的商代前期青銅器中體積最大者。
獸面紋提梁銅卣也出土于窖藏坑,通高 50 厘米,口徑 12 厘米,圈足徑 16 厘米,重 10.4 公斤。其體態修長,做工精美,器身呈圓形,蓋隆起,頂部有菌形鈕;器身小口,鼓腹下垂,腹上部有一對半環形鈕,上連一個兩端為蛇首的提梁,提梁一側有一鏈與蓋鈕相連,圜底,圈足較高。該器蓋鈕飾渦紋,蓋面飾夔紋,器身由上至下為雷紋、夔紋、獸面紋、連珠紋等,極富特色。
獸面紋提梁卣
鄭州商城出土的原始瓷尊,是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的我國最早的青瓷器。盡管還帶有明顯的原始性,但鄭州商城原始瓷器的出土,畢竟將我國開始燒制瓷器的時間提前了 1000 多年,極大地開闊了學術研究的視野。
鄭州商城出土的原始瓷尊
鄭州商城始建于距今約 3600 年。商代早期,這里是中華民族早期文明時期的統治中心,是中國歷史最早的都城遺址之一,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中占有重要歷史地位。鄭州商城遺址的遺跡遺物基本反映出早商文明的完整形態,尤其是大量的王室青銅重器,集中展示了早商文明的發展高度,代表了中國早期文明在這一階段的最高發展水平。鄭州商代遺址三重城池和宮殿區的規制,奠定了中國城市發展的基礎,為以后的歷代都城所沿襲。
早商時期諸方國和鄭州商城的位置
鄭州商城遺址所展現的發展成就,顯示出華夏文明已經走向成熟,華夏文明的形態已經逐步清晰。中華文明在商文明時期奠定了發展基礎,商以后的各代文明中能看出對其強烈的傳承關系。
鄭州商城出土的虎噬人陶片圖案
在鄭州商城的陶器以及甲骨上發現了“甕”“臣”“鳥”等文字。研究者認為,商代前期,文字已經比較成熟,從商代前期到以甲骨文為代表的商代后期,漢字體系經歷的只是豐富和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西周、春秋戰國乃至秦漢。
鄭州商城出土的獸面紋銅鉞
最后提一句,在商代貴族墓葬出土的金覆面以及大量用金的現象也極有意味。現在人們對三星堆的金覆面等發現十分驚奇,鄭州商城的出土品遠遠早于三星堆,因此也就為中國西南地區出現的黃金面具、黃金裝飾的起源和文化風格等提供了新的參照物。
不過現階段的鄭州商城還有不少未解之謎,比如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商代早期的王陵,發現的文字材料也少;發現的幾處窖藏坑,用途和意義仍不甚清楚;這一都城為何被放棄也是不很清楚,放棄之后內城便沒有居住跡象,其原因為何也不清楚,等等,值得進一步發掘與研究。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