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建禮
短視頻、短劇、網劇、游戲、虛擬現實(VR)等新影像娛樂方式對電影觀眾的爭奪和分流難以逆轉,對電影宣發模式改變巨大,對電影創作也產生影響,電影是應該堅持自身的藝術特點,還是需要為之作出改變?
短視頻短劇對觀眾和電影的影響
短視頻以其簡短、豐富、生動、多樣、快速的內容形式,極大地迎合了人們快節奏生活下碎片化時間的利用需求。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在手機上瀏覽大量短視頻內容,不知不覺地消耗了大量時間,甚至改變了很多人的娛樂休閑方式,客觀上對觀眾和電影產生了很大影響。
首先,短視頻時代,觀眾注意力越來越分散。
短視頻最大的特點是簡短,短的幾秒鐘,長的也不過幾分鐘,人們習慣觀看短視頻這種影像形態之后,注意力與以前相比越來越分散,越來越沒有耐心,心態逐漸隨之變得浮躁,越來越難以長時間集中精力去觀看一部電影。
一部電影通常需要一個半到兩個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專注觀看,看慣了短視頻和短劇的年輕觀眾,很多人可能會因為注意力難以像以前那樣長時間集中,逐漸無法堅持看完一部電影,從而減少走進影院去看電影的次數。
其次,短視頻對電影宣發方式的巨大改變。
短視頻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傳播熱點話題,其傳播速度之快是電影難以企及的。一個有趣的短視頻可能在幾小時內就能獲得數百萬的播放量和大量點贊、分享、評論,而電影的宣傳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周期和更多的資源投入。
短視頻平臺在傳播上的優勢,使其近幾年逐漸成為電影宣傳推廣的主要陣地。2023年暑期檔上映的電影《孤注一擲》最終能取得38.49億元的高票房,一個重要原因是該片借助了短視頻傳播的優勢,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開展了大量具有創意和極富話題性的短視頻傳播,使得影片贏得了極大關注。
第三、短劇的敘事套路對電影創作產生影響。
短視頻絕大多數時候只能算是一種碎片化的影像資訊,無法與電影進行類比或完全視作電影的競爭對手。這兩年隨之興起的短劇,是短視頻在進化過程中誕生的一種娛樂影像新形態,它有導演、編劇和演員,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濃縮糅雜各種熱點社會話題,通過強情節、快節奏、多反轉等極致敘事技巧在短時間內吸引觀眾。
短劇符合人們碎片化觀看需求,制作成本低,制作和播出周期短,很快就風靡起來。在短視頻尤其是短劇的影響下,一些影視公司和電影創作者在創作中過于追求快速吸引眼球的效果,忽視了電影應有的內涵和深度。
例如,為了迎合觀眾的觀看需求,在劇本創作時就挖空心思加入諸多熱點社會話題,一味追求懸念、反轉、忽略了故事邏輯是否合理,忽略了對人物的塑造,尤其忽略了劇情發展的起承轉合和必要的鋪墊,更缺乏優秀電影應有的藝術價值和思想文化內涵。
今年暑期檔熱門電影《默殺》雖然票房大獲成功,但也遭到《解放日報》等媒體署名文章批評,認為“《默殺》的商業成功是以損害電影的藝術性為代價的,電影雖然濃縮各種‘爆點’、節奏緊湊、反轉不斷,但也處處是邏輯漏洞,人物更像推動情節的‘工具人’”。
今年暑期播出的網劇《墨雨云間》雖然熱度很高,但遭到一些觀眾和影視評論者“短視頻和短劇化敘事”的詬病。
電影不再是最主要影像娛樂方式
除了短視頻和短劇之外,網劇、游戲、虛擬現實(VR)等其他新的影像形態同樣擠占了電影觀眾的大量時間。電影的互動性和娛樂性遠不如游戲,身臨其境的沉浸感難比虛擬現實,觀看方便性和價格便宜不如網劇。
即使是電影一向最自豪、最受影迷青睞的震撼視聽效果,今年風靡全球的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也勝過多數中外影片。
我認為短視頻等新的影像娛樂形態對電影觀眾的侵襲和分流,對電影宣傳和發行方式的改變是不可逆轉的。
電影再也不是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最主要的影像娛樂或藝術欣賞方式,電影院再也不是人們觀看影像娛樂或藝術作品的最主要的場所。
電影的宣傳和發行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主要依靠媒體報道、地面路演、路牌燈箱廣告等方式,而是越來越借助抖音等短視頻平臺進行宣傳。
新影像娛樂時代電影的變與不變
不過,短視頻等新影像娛樂形態對電影內容創作的影響是可以由我們電影人掌控的,需要電影人在堅守電影的審美標準和藝術規律的同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積極應對。
一方面,電影之所以為電影,有著自身的藝術審美標準和創作規律,電影人決不能在短視頻等新影像娛樂形態的沖擊下失去方寸、舍本求末。
雖然短視頻能夠給人們提供即時的娛樂消遣和資訊信息,但電影憑借其較長的敘事篇幅和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可以深入地展現復雜的故事、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題,為觀眾提供更具深度和沉浸感的體驗。
具有文學性的電影往往能夠通過精彩的對白、深刻的人物刻畫和富有內涵的情節,觸動觀眾的心靈,引發思考。優秀的電影能夠從眾多影像娛樂形式中脫穎而出,成為影像藝術的標桿。
這是電影在內容創作上需要堅守不變的地方。今年金雞百花電影節“編導演論壇”上,一些電影人對短視頻、AI對電影的沖擊憂心忡忡,方勵導演等有識之士直言“電影人需要把電影拍得更好、更像電影,而不是拍得更像短視頻。AI只是一個工具,代替不了人的才華,代替不了表演和創作”。
另一方面,新的影像娛樂時代,電影的創作和發行需要做出如下幾方面改變:
第一、 更多地拍攝適合影院觀看、結伴去看的電影。
新的影像娛樂時代有太多更具娛樂性、更有爽感的影像娛樂和藝術形態。隨著大屏電視和高清投影在家庭的普及,居家觀影看劇也越來越削弱了人們走進影院觀影的需求。這些都倒逼著電影人今后要更多地拍攝那些適合在影院觀看、適合結伴觀看的電影。
適合影院觀看的電影主要指的是有著震撼視聽效果、代表著國內外最高電影工業水準、不去影院觀看無法完全體驗的頂級中外大片,比如《阿凡達》《復仇者聯盟》《侏羅紀世界》《流浪地球》《戰狼》《封神》系列等等。
適合結伴去看的電影主要指能夠引發觀眾情感共鳴、引發觀眾熱烈討論、具有廣泛話題性的電影,比如《第二十條》《孤注一擲》《你好,李煥英》《消失的她》《年會不能停!》《好東西》等。
第二、 重視電影的社交屬性,深度開發節假日和周末檔期。
近些年來,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賀歲檔等重要節假日檔期的票房越來越高,這固然有電影公司的宣傳引導,但更重要的是電影社交屬性的體現,這是電影與短視頻、短劇、網劇、游戲、虛擬現實相比的最重要優勢之一。
與朋友或家人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是很多年輕人的一種社交方式,與獨自刷短視頻、看短劇、玩游戲的娛樂場景完全不同。
我們要高度重視電影的這種社交屬性,繼續創造性地開發和深度發掘重要節假日檔期、周末檔期,特殊紀念日檔期的票房潛力,更好地營造社交觀影氛圍和合家歡觀影氛圍,從而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影院。
比如近十幾年來,我們對春節檔的深度發掘就非常成功,還創造性地開發和打造了520檔、七夕檔、光棍節檔、跨年檔、1314專場等,這些都是充分發揮電影社交屬性的成功案例。
第三、 推動科技革新,推出新形態的電影吸引觀眾。
每一次大的電影科技革新,都會提升電影作為一種影像娛樂和藝術形態的魅力,吸引很多觀眾走進影院。
?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電影。電影誕生初期是無聲的黑白電影,上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有聲電影逐漸取代無聲電影?,電影的影響日益擴大;1935年,美國拍攝了第一部彩色電影《浮華世界》,標志著彩色電影時代的開始?。上世紀中葉之后,彩色電影逐漸在全球普及,電影逐漸成為最主要的影像娛樂和藝術形態。
2010年卡梅隆的《阿凡達》開創了3D電影的新時代,吸引了億萬觀眾走進影院。但因為缺乏好作品以及戴3D眼鏡觀影的不便,近些年來,3D電影的熱潮有所消退。
希望能開發出真正的裸眼3D電影,探索將虛擬現實技術運用于電影拍攝和放映,吸引觀眾重新走進影院。華人導演中,徐克一直在做技術創新。據媒體報道,明年春節檔即將上映的《射雕英雄傳之俠之大者》全片采用了3D制作新技術,為觀眾帶來裸眼3D的震撼視覺效果。
增強電影與觀眾的互動性。2016年,瑞士、英國聯合拍攝了托比亞斯·韋伯執導的懸疑犯罪片《夜班》,這是全球首部互動電影,全片超過180個選擇,共有7個結局,豆瓣7.5分。
該片在2020年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展映,在影迷群體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僅5場排片在開票時全部售罄,還在放映后掀起了關于內容與形式的熱烈討論。
今年,該片制片方與與日本東寶攜手,再次推出院線動畫互動電影《催眠麥克風》,將于2025年2月21日院線上映,這部電影一共設置了 48 條不同的劇情路線,觀眾可以在電影院通過手機來自主選擇劇情走向,少數服從多數,每一個選擇都將引領故事走向全新的方向。同時,影片還有 7 個截然不同的結局。
這種互動電影的娛樂性顯而易見,但如何才能體現藝術性和思想性?與游戲的邊界在哪里?這些問題尚需要電影人不斷探索和解決,但運用最新科技手段嘗試開發新形態的電影,是電影重新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
(本文為2024年12月21日《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編輯部和《影視獨舌》聯合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的“很成問題的問題——2024中國影評人年末對話”上作者的發言。)
【影視風向標】由資深媒體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文藝評論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理事胡建禮主編。涵蓋微信公眾號、人民號、微博、百家號、企鵝號、新浪、網易、搜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大魚號等自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