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一切都開始打明牌了,你的生活境遇,你的身份實力,都如同頭上的發量,身上的啤酒肚一樣,讓人一覽無余,藏不了、遮不住,都能從蛛絲馬跡中見真章,見真相。一個人是不是要走下坡路、要開始廢掉,也是如此,都能透過一些跡象中看出端倪。
01
外表開始變得油膩
楊瀾說過:形象永遠走在能力前面,沒有人有義務必須透過連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
心理學上有個“首因效應”,是說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先入為主”所產生的效果。我們不用計較第一印象是否準確,但它確實會給一個人的人際交往帶來很大影響。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做過一個街頭實驗:讓同一個小女孩,分別以漂亮和邋遢的形象出現在大街上,以此觀察人們的態度變化。結果,當這個小女孩以整潔漂亮的形象站在大街上時,很多路人會主動表示愛心,上前詢問她是否需要什么幫助;而當小女孩以邋遢襤褸的形象出現時,來來往往的行人幾乎沒人會正眼看她,更不用說主動提出幫助,在她走近餐廳時,甚至還被人趕走。
不用拷問人性,這就是赤裸裸的現實。不論男女老幼,外在形象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一個人的個人品牌。一個看上去蓬頭垢面、邋里邋遢的人,他說他能做好一份需要耐心和細心才能勝任的工作,你敢信嗎?一個衣服上滿是污漬,鼻毛胡須肆意生長的人,說自己有多高級的人脈圈,分分鐘能幫你搞定某個重要項目,你不會打心里覺得好笑嗎?人到中年工作忙碌、時間緊張,都可以理解,但這樣絕不是讓完全放棄形象管理的借口。一個人外在形象,藏著太多人生的蛛絲馬跡,他受到的教育教養、他的家庭是不是和睦幸福、他在職場中受不受歡迎和重視、他現在的經濟狀態和生活狀態是不是很糟糕…大家都可以從一些細節中得出他們的判斷。
英國著名形象設計師羅伯特·龐德說過一句名言:“這是一個兩分鐘的世界,你只有一分鐘展示給人們你是誰,另一分鐘讓他們喜歡你。”你想成為成功者,首先就要表現得像一個成功者。不要去計較別人是不是有刻板偏見,這絲毫不重要,一個連自我管理形象都管理不好的人呢,你又憑什么要求別人相信你能管理好工作、帶領好團隊、經營好人生呢?
02
迷戀多巴胺的快樂
作家李尚龍說過:“在大城市里,搞廢一個人的方式特別簡單。給你一個安靜狹小的空間,給你一根網線,最好再加一個外賣電話。好了,你開始廢了。”沒錯,這些東西完全可以給一個人提供足夠多的多巴胺了。可以沒日沒夜地刷手機,可以廢寢忘食地打游戲,可以毫無顧忌地看爽文…這些東西就像一些充滿科技與狠活的外賣預制菜,它們可以充分刺激你的味蕾,讓你大呼過癮,欲罷不能。
不少中年人通常會產生一個錯覺,認為自己不是孩子,什么道理都懂,不會沉溺其中,但事實證明,在很多時候,他們確實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本來想刷2分鐘手機放松一下,放下手機才發現2個小時過去了,相信有這種經歷的人,應該不在少數。硅谷有家公司,名字就叫“多巴胺實驗室”,他們堅信“世界上肯定存在讓人上癮的代碼”,公司的官網也赤裸裸地寫著,他們將運用神經科學理論,結合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用多巴胺讓你的 App 令人上癮”。
所以,面對多巴胺,別高估自己,別低估“對手”。任何東西,只要有人需要,就會有人生產。而且,人很容易對快感脫敏的,當一個人習慣了反復被刺激和滿足的時候,就會不斷升高產生快感的閾值,進入不斷螺旋的無底洞。最有代表的案例就是那個著名的小白鼠實驗。在小白鼠腦中埋入電極,讓它通過踩踏板放電,每踩一次,電極就會刺激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興奮,結果這只小白鼠被刺激上癮,以每分鐘幾百次的速度瘋狂踩踏,直到把自己累死才停止。
該怎樣讓自己避免成為那只可憐的“小白鼠”?一句話:控制多巴胺,追逐內啡肽。雖然兩者都是人體內的快樂分子,但他們產生的機理卻很不一樣。多巴胺是一種獎勵機制,它能給你即時爽感,通常廉價易得,比如追劇、刷短視頻,都會讓大腦分泌多巴胺;但內啡肽是一種補償機制,它的獲取就沒有這么容易,往往要經歷痛苦和考驗才能得到,屬于延遲滿足的成就感。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和華大基因CEO尹燁曾就“多巴胺和內啡肽”的話題,展開過對話。在對話中,大佬們把過度的多巴胺稱為“勾魂毒藥”,而對內啡呔推崇有加,認為內啡肽獎勵的是成就,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愉悅感。真正的高手,早就遠離了多巴胺爽感;而是更享受內啡肽的自我激勵和賦能。
美國作家、教育家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寫道:“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東西,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東西。”泰戈爾也曾說過:“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煉,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中年人,是選擇被“熱愛”的東西毀掉;還是選擇歷經磨煉后,創造天堂?
03
停止學習新知識
著名編劇、作家石康說過:“一個人的死亡時間,是從停止學習開始的。”在知識更新、技術迭代快到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今天,這句話更具現實意義。
心理學上有個“花盆效應”,是說一個人如果在舒適的“花盆”中待久了,就容易不思進取、安于現狀,從而讓自己變得很脆弱,稍微換個環境就可能凋零敗落。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圈,有熟悉的人,有自己做著順手的事,似乎外面的風吹雨打都和自己無關,只要把自己的每一天“復制粘貼”就可以優哉游哉、安度余生了。但事實很可能并非如此。
最近聽一位朋友說起他愛人下崗的事。朋友老婆原來在一個國有單位的檔案室工作,每天的工作都很輕松,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聊天網購,自己也沒覺得什么不妥,總以為是國企鐵飯碗,怎么著都能混到退休。沒想到這兩年不景氣,她所在的單位也在改革求生,其中一項就是把集團下屬分公司的檔案集中管理,并優化相關崗位人員。朋友的老婆就這樣失去了她的“鐵飯碗”。更讓朋友發愁的是,老婆在原來的崗位上摸了十來年魚,不但沒學到任何技能,而且跟外部職場嚴重脫節,離開原來的平臺,就如同“廢人”一樣,想再就業都不知道該找什么樣的工作。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每個人都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時代同頻,不斷獲取新知,進行自我迭代,而不是把自己禁錮在舒適圈,放棄學習,停止成長。畢竟,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而且你還可能退無可退。
04
困在信息繭房里
K哥看過這樣一段話:抖音上你不需要告訴我你想要什么,你也不需要去搜索,只要你點贊評論超過20個,我比你的同事更了解你;點贊評論超過50個,我比你的同學朋友親戚了解你;點贊評論超過100個,我比你媽還了解你;點贊評論超過200個,我比你老婆還了解你;點贊評論超過300個,我比你自己還了解你…這個說法也許有些夸張,但卻反映了一個細思極恐的真相,我們正在被算法裹挾,一步步陷入自己和代碼共同編織的信息繭房里而不自知。
所謂信息繭房,是哈佛大學教授凱斯·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一書中提出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在信息傳播中,一個人只會關注自己想要的或能使自己愉悅的信息,久而久之接觸的信息就越來越局限,越來越窄,如同蠶吐出來的絲一樣,把自己包裹起來,最終像蠶一樣被封閉在“信息繭房”內,失去對其他不同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觸機會。
我們在互聯網世界,“才夾一筷子,被推一桌子”,其本質就是自己被鎖定在由算法精準推送的某類固定信息中,久而久之,會造成認知單一、思維固化甚至還會模糊、淡化對現實社會的真實感知,從而間接剝奪了我們對其他信息的“知情權”。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時候“作繭自縛”還不自知,不但感覺不到自己的局限和狹隘,甚至還會用這些被算法推來的、跟自己觀點“不謀而合”的信息,作為自證的素材,為自己完成一個并不靠譜也不真實的“邏輯閉環”,讓自己永遠認識不到自身的問題,更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完善和成長。
某種意義來說,信息繭房就是成年人另一種形式的“奶頭樂”大放送,通過強大的算力和大數據分析,投喂給有相關偏好的受眾。一個人一旦被這些淺表化、庸俗化、碎片化的東西包圍,并沉溺不可自拔的時候,那么他離廢掉也就不遠了。
05
沉迷無效社交
卡耐基說過一句話:“專業知識在一個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15%,而其余的85%則取決于人際關系。”鋼鐵大王的這句名言,成了無數人推崇社交和人際關系的最佳背書。社交確實重要,是一個增長見聞,結交朋友,破圈提升的重要手段。但有個前提,要看你的社交是真正有意義的社交,還是浪費時間的無效社交
什么是無效社交,簡單來說,就是無法給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帶來任何愉悅感和提升的社交活動。社交的本質是交換,包括精神層面和利益層面的交換,通過這些交換讓雙方獲得心理、物質和其他層面的收獲。如果這些都得不到,你通過“社交”要來的名片、電話和微信,都變得毫無意義。
在《請停止無效社交》一書中有這么一段話:“你忙于交際,疲于應付,雞同鴨講的尷尬無處不在。你為了別人的歡笑而奔波,又為了別人的肯定而犧牲自我,你的人生仿佛都不是你的。其實,你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無謂地蹉跎光陰。”社交場如同牌局,每個人上桌前都必須備好籌碼,有什么樣的實力入什么樣的牌局,自己一定要掂量清楚。除非你覺得自己運氣極好,否則就不要總被雞湯忽悠,老想著窮小子鏈接頂級大佬,靠三寸不爛之舌就能空手套白狼,那是爽文,不是現實。
作家劉同曾說過:“以前覺得取悅了別人才能成功,現在發現只有做一個更真實更投入的自己才是有可能成功的前提。”歸根結底,還是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內省和自我成長上,而不是讓自己成為貌似熱鬧的社交局中的透明人和路人甲。
巴西著名作家保羅·戈埃羅在他的寓言小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有這樣一段話:“好像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別人該怎樣生活,但卻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的生活該怎樣,就像釋夢的老婦人,不知道如何把夢變為現實”。希望我們每一位都能掌握自己人生的遙控器,積極燦爛,不荒蕪不頹廢。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