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近日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是著名作家墨白近年來行走文學作品的一次合集:《洛克的目光》記述的是從云南赴青藏高原的旅程;《天果洛、地果洛》寫的是自青海入青藏高原;《音樂喚醒的旅程》是從四川前往青藏高原的路程的記錄;《三江源的野生動物》是一部紀錄片腳本,用鏡頭語言塑造了一位熱愛攝影,熱愛、珍惜高原的“安多藏區的康巴漢子”。本書出版后引起社會關注,河南兩所高校,隨后分別舉行了墨白新作研討會,與會者一致認為本書的寫作看似散漫,卻精心結構,是文學創作形式上的一次文本的破冰創造。
河南大學“墨白《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新書分享會”會場
11月23日,由河南大學文學院舉行的“墨白《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新書分享會”在古城開封舉行,來自鄭州、開封兩地的作家、評論家同河南大學文學院的教授與研究生20余人參加了分享與研討,會議由文學院副教授、散文批評家劉軍主持。
河大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進才指出,墨白的這本新書是一本奇書。首先奇在墨白運用游記散文的筆法討論小說創作;其次奇在墨白觀看青藏高原的目光,所及之處盡是溫情;更奇在墨白在這本書中尋找到了與歷史對話、與未來對話的一種獨特方式。他指出這本新書所寫的,不僅是一條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也是一條召喚世?通往生命本體的德性之路。
開封市小說研究會會長、作家孔羽
開封市小說研究會會長、作家孔羽說,這本新書是一種跨文體的文本。就散文文體而言,這本新書中體現出了寫散文的基本要素;作為小說文體而言,該書是墨白作為先鋒小說家,對小說文體的先鋒探索;此外這本書還可以作為創意寫作的教科書來閱讀。《大觀》雜志社社長、小說家張曉林指出,墨白在這本新書中為讀者繪制了一幅精神和文體的地圖。他認為,這是一種文體的創新,為當代文壇提供一種新文體的參照。鄭州大學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長李勇軍認為,墨白的新書打通了小說和散文兩個文體。《開封日報》記者田宏杰認為,墨白是中原文學的引領者和探索者,同時又是一個文化的追隨者。他指出墨白對開封和青藏高原的關注,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好感,而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追隨。
河南大學青年學者楊希帥
青年學者楊希帥指出,墨白用行走世界作為中介,用講故事的敘述性筆法為讀者呈現了一種深刻的小說理論。墨白在這本新書讓我們重新思考心靈和世界的關系,啟示我們要主動向世界敞開,使外部世界成為自我心靈的組成部分。青年學者李保森認為墨白的新書是人性、自然和社會的三位一體,又是歷史與現實的互相激蕩。他表示,墨白的新書是一種跨文體的寫作實踐,擴大了我們對散文文體的認識范圍。青年學者吳亞丹認為,墨白對青藏高原的行走,構成一種作家與世界的互動關系,在旅行的過程中,作家對自我認知也進行了重新建構。
河南大學師資博士后鄭慧文
師資博士后鄭慧文認為,這本新書是墨白自身經驗的累加,是文學真實與社會真實兩個層面的立體化呈現,在對他人故事的講述中包含有自述體的成分。墨白的這種旅行性書寫,不僅是帶領讀者尋找青藏高原,還是對生命、對自我、對精神的一種找尋。現當代文學專業創意寫作方向研究生周文蔚認為,墨白的這本新書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旅行,還是心理反思和文化探索意義上的旅行,延續了其小說創作對底層人民苦難生活的描寫,她強調這本書作為創意寫作教程的特殊寫法,對自己深有啟發。文藝學專業研究生崔家駒認為,墨白的新書具有極大的豐富性和層次性。這種豐富性首先體現在文字文本層面,其次體現在文字文本和圖像文本的結合層面,并認為這種結合探索了新的文本形態,也為文學贏得了尊嚴。現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劉一帆、宋璐瑤,戲劇與影視文學專業研究生楊昊宇等也都分別談了各自的閱讀感受。
最后,《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作者、小說家墨白對從50后到00后的六個不同代系的讀者從不同角度對本書的接受與討論,并從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時代背景的給出的各自的閱讀感受和收獲,讓他感到十分欣慰。他認為文學創作,只要能用自己的形式,按照自己的理念,來表達對文學、對人生、對世界、對存在、對實踐的認識,就是好的文學。
鄭州大學“墨白作品《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研討會”海報
12月13日,“墨白作品《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研討會”在鄭州大學二月河文學藝術研究中心舉辦,來自河南省作協、河南省文學院、河南省社科院及多家高校的作家、評論家、學者,鄭大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的師生30多人與會,從不同角度對該書及墨白的文學創作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文學院教授、著名評論家劉宏志主持。
河南省作協副主席、詩人馮杰首先發言,他認為,文學家不僅要有文學的“故鄉”,也應追尋文學的“飛地”。墨白在這部書中,離開了他的文學本土“潁河鎮”,來到了“異鄉”青藏高原。這部新著不同于一般的走馬觀花見景抒情,而是對風俗文化、地理人文的深度解讀,為“新旅游文學”寫作提供了模板。河南省作協副主席、評論家劉海燕強調,作者在書中以不同的時空與現場,與所寫的人物重影,聚焦了許多別人可能寫的很混亂的內容;通過表達的復雜性,凝聚出一種獨特的高原精神氣質,讓我們借此來對抗現實生活的千篇一律與衰敗感。
《河南日報》編輯張冬云表示,墨白的新作在松弛隨性中蘊含著激情涌動,在書寫中創造了自己的時間,用追尋過去的方式瞭望未來,結構復雜,是一次寫作的典范,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的佳作。鄭州大學教授、散文家趙煒認為,墨白的作品自始至終流淌著敬畏之情,閃耀著人性光輝,展示了創意寫作的無限可能,堪稱是一本珍貴的寫作“教科書”。《河南工人日報》記者、作家奚同發指出,墨白的新作展現出一種作家進入生活時的“切膚之感”,是一次“心靈放飛之旅”;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不僅是墨白自我拷問、反省的旅程,也是墨白對文本和題材的創新做的有益實踐。
本書作者墨白(左)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馮杰(中)、鄭州大學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長李勇軍(左)在研討會上。
《鄭州師范教育》編輯部主任鄭積梅則從敘事與寫作的新樣態、“地方發現”的征用、資料性的留存、愛與慈悲的張揚四個話題切入,認為墨白用這本新著帶領我們見眾生相,感悟萬事萬物的枯衰興榮,關切我們當下的處境,尤其是困境,探尋當代人的命運走向和精神結構問題。河南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郭海榮認為,本書的新文體是作者文化自信帶來的文體自信,不受具體文體敘事的束縛,是現實、精神、文字三重通向青藏高原的道路。《鄭州日報》編輯陳澤來表示,很多人走青藏線,只是為了打卡發朋友圈,書里面墨白的青藏之行,途經的雪域冰川、飛禽走獸,甚至每一股清風都融入他的生命,成為他內心和情感的一部分。
鄭州大學文學院“墨白作品《通往青藏高原的道路》研討會”與會人員合影。
青年評論家彭進強調,本書內容是涉及眾多學科的復雜文體,展現了創作的豐富性與先鋒性。青年作家陳霖東表示,本書帶給自己無盡的想象與思考,無限的憧憬與向往,無論是青藏高原還是像青藏高原一樣神圣純潔的文學事業,都引領和激勵著她一路思考,一路成長。青年評論家張向輝認為,書中描述的正是自己向往的生活,干凈的文字可以凈化心靈。
作家墨白最后一一解答了鄭州大學文學院現當代專業研究生王雨晴、黃樂為、萬方、祁同悅的提問,特別強調了在現代主義創作中“瞬間”“生活”和“當下”的重要性。《南腔北調》主編饒丹華,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青年學者潘磊、段玉亭、朱一帆、馬曉炎以及現當代文學10余名研究生也參與了研討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