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免疫聯合化療或雙免疫治療BTC,療效如何?
晚期膽管癌(BTC)患者通常接受吉西他濱和順鉑化療,根據Ⅲ期ABC-02研究的結果,該試驗報告的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治療晚期BTC的6個月時無進展生存(PFS)率為59%,中位總生存期(OS)為11.7個月[1];且化療進展后,缺乏有效治療選擇[2,3]。
目前,抗PD-1/PD-L1抑制劑通常與化療或其他ICI,如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蛋白4(CTLA4)聯合使用,用于多種惡性腫瘤的一線治療,可顯著改善黑色素瘤、胃食管癌、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肝細胞癌的預后[4-8]。基于上述進展,研究者假設ICI聯合化療或ICI雙藥用于BTC可增強臨床獲益[9]。
Cancer (IF=6.1)曾發表了一項題為“A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of nivolumab,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or nivolumab and ipilimumab in previously untreated advanced biliary cancer: BilT-01”的臨床研究[9],旨在評估既往未接受過治療的晚期不可切除BTC患者隨機接受納武利尤單抗聯合吉西他濱和順鉑或伊匹木單抗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搬t學界”特對該研究結果進行整理,以饗讀者。
BilT-01:納武利尤單抗、吉西他濱+順鉑 vs 納武利尤單抗+伊匹木單抗一線治療晚期BTC的隨機2期試驗[9]
?研究背景:
吉西他濱和順鉑治療晚期BTC的療效有限,在全身化療或CTLA4抗體中加入PD-1/PD-L1 抑制劑,能夠為多種實體瘤帶來臨床獲益。
?研究方法:
這項Ⅱ期臨床試驗納入≥18歲的晚期BTC患者,所有患者既往未接受過全身治療,東部腫瘤協作組體能狀態(ECOG PS)評分為0 – 1分。所有患者被隨機分組接受納武利尤單抗(360mg,第一天)聯合吉西他濱和順鉑(每周期的第1天和第8天,每3周)治療,持續6個月;隨后每2周接受納武利尤單抗(240mg)治療(A組)。B組患者接受納武利尤單抗(240mg,每2周)聯合伊匹木單抗(1mg/kg,每6周)治療。主要研究終點定義為研究治療開始后6個月的PFS率;次要終點包括評價最佳客觀緩解率(ORR)、中位PFS、中位OS和不良事件 (AE)發生率。
?研究結果:
在接受任何研究治療的68例患者中,51.5%為女性,中位年齡為62.5歲(范圍:20- 80歲)。大多數患者有肝內膽管癌(61.8%)和轉移性疾病(89.7%)。A組有手術史的患者比例明顯高于B組;所有其他基線特征在 兩研究組之間相似。
表1.患者基線特征
A組和B組分別接受了6.6個月(范圍:1.1-22.6個月)和2.7個月(范圍:0.7-25.2個月)的治療,中位隨訪時間分別為32.2個月 vs 31.5個月。A組 vs B組觀察到的6個月PFS率分別為59.4%(95% CI:40.5%-74.0%) vs 21.2%(95% CI:9.4%-36.3%)。在接受任何治療的人群中(N = 68), A組 vs B組的中位PFS分別為6.6個月(95% CI:3.4 - 7.7個月) vs 3.9個月(95% C:2.3-4.5個月)。
圖1.PFS結局
A組 vs B組的估計中位OS分別為10.6個月(95% CI:6.4-24.5個月) vs 8.2個月(95% CI:5.8-16.9個月)(P=0.61)。
圖2.OS結局
A組 vs B組的最佳ORR分別為22.9%(95% CI:10.4%-40.1%)和3.0%(95% CI:0.1%-15.8%)。A組的中位緩解持續時間為4.3個月(范圍:1.8-18.5個月),其中3例患者的緩解持續時間分別為11.3、15.6和18.5個月;B組的單次緩解持續時間較短(1.9個月)。在A組中,7例患者進展后在免疫相關的RECIST標準下繼續治療,平均持續73天(范圍:30-166天);而在B組中,6例進展后患者的繼續治療也平均持續了73天(范圍:29-180天)。
在12個月和24個月時,A組47.8%和35.4%的患者仍然存活,而B組只有38.4%和28.8%的患者存活。至數據截止時,A組11例(31.4%)患者存活,B組10例(30.3%)患者存活。
共有54例(79.4%)患者經歷了≥1級治療相關不良事件(TRAE),其中A組31例(88.6%)患者,B組23例(69.7%)患者。總體而言,34例(50%)患者經歷了3級或更高級別的TRAE。
表2.安全性結果
?研究結論:
總而言之,本研究發現,盡管化療聯合免疫治療和免疫雙藥治療對晚期BTC患者的耐受性一般良好,但兩種聯合治療方案都沒有改善PFS率、中位PFS、中位OS或緩解率。然而,在化療聯合免疫治療組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2年后存活,因此仍需要其他研究來進一步驗證該結果。
醫生站網頁版上線啦
無需下載便可瀏覽更多外科資訊
參考文獻:
[1].Valle J, et al. N Engl J Med 2010;362:1273-81
[2].Kim RD, et al. JAMA Oncol. 2020;6(6):888-894.
[3].Piha-Paul SA, et al. Int J Cancer. 2020;147(8):2190-2198.
[4].Larkin J, et al. N Engl J Med. 2015;373(1):23-34.
[5].Doki Y, et al. N Engl J Med. 2022;386(5):449-462.
[6].Janjigian YY, et al. Lancet. 2021;398(10294): 27-40.
[7].Uprety D. Lancet Oncol. 2019;20(9):e466.
[8].Finn RS, et al. N Engl J Med. 2020;382(20): 1894-1905.
[9].Vaibhav Sahai, et al. Cancer. 2022 Oct 1;128(19):3523-3530.
審批編號:CN-149999 過期日期:2025-12-15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不用于推廣目的。涉及具體藥物使用,請參考相關藥品說明書。
此文僅用于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信息,不代表平臺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