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廣為人知的英文詞組比喻——“煤礦中的金絲雀”(canary in a coal mine)。它源于19世紀末,人們發現金絲雀對礦井中的有毒氣體異常敏感,吸入微量便會暈倒或致死。因此,金絲雀被帶入礦井充當“哨兵”,一旦其狀態不佳,工人便會撤離,這一舉措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直到1987年,電子探測儀器普及后,礦工們才停止把金絲雀當瓦斯探測器。
在中國,用鳥類的類似預警現象同樣存在,而且出現得更早,可以追溯到17世紀明崇禎年間。這一時期,由于李自成大軍的威脅、滿族鐵騎的侵擾以及崇禎皇帝的嚴酷統治,社會動蕩不安,被稱為“沙雞時代”。這一歷史細節被明朝崇禎的狀元楊士聰(1602-1648),在其編著的《玉堂薈記》中詳細記載,該書成書時間距離崇禎朝覆亡僅百余日。
書中第一卷描述了沙雞時代的不祥預兆,由于這種預兆在當時被視為極為敏感和危險,無人敢公開言及,以免遭受叛國叛君的殺頭之罪。于是,北京城市場上出現的沙雞,就如同煤礦中的金絲雀一樣,起到了警示作用,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風暴。這更加凸顯了中國老百姓在面對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時,所展現出的敏銳洞察力和智慧。
沙雞的故事并不僅僅局限于它們作為預警者的角色。在自然界中,沙雞還是盡職盡責的父母,它們在撫育后代方面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
陽光灑在沙漠上,金色的沙丘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上,沙雞的家卻顯得格外溫馨。雄性沙雞與雌性沙雞之間默契配合,共同孕育著新的生命。它們輪流孵蛋,用體溫溫暖著未來的希望。經過二十多個日日夜夜的守護,小沙雞們終于破殼而出,毛茸茸的身體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可愛。
面臨著沙漠的嚴酷考驗,雌沙雞用身體為小沙雞們遮擋烈日,用母愛為它們提供庇護。而雄沙雞則肩負著為小沙雞們取水的重任,每天都需要飛到30公里外的水源地。雄沙雞的翅膀更長,尾羽更豐滿,使它可以飛得更遠、更快。在飛行的路上,它還會呼喚其他沙雞一同前往河邊,共同享受這份珍貴的資源。
來到河邊,雄沙雞小心翼翼地觀察著四周,確保沒有危險后才開始喝水。喝足水后,它并沒有立即離開,而是向前走幾步,站在淺水中,讓胸腹部的羽毛浸入水中,左右搖晃身體,使羽毛蓬松起來。原來,雄沙雞胸腹部的羽毛非常密實、蓬松,像海綿一樣,可以吸收和儲存水分。只見它正在用羽毛吸水,然后帶回去喂小沙雞。這一招,實在是太神奇了!
說來也怪,只有雄沙雞具備這種長途飛行取水的能力,雌沙雞則無法做到。在養育后代這件事上,雄沙雞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與某些鳥類不同,雌沙雞并不能獨自撫養小沙雞,而是與雄沙雞共同承擔這一責任。
雄沙雞小心翼翼地讓羽毛吸水,直到它們變得沉重,幾乎達到自身體重的四分之一。隨后,它振作精神,拍打翅膀,盡管因為水的重量增加了飛行負擔,它飛得明顯更低,但它還是堅定地飛了回去。歸途中,雄沙雞遭遇了蒼鷹的襲擊,但憑借著勇氣和智慧,它成功地從鷹爪中逃脫,帶著珍貴的水資源回到了巢穴。三只小沙雞本能地鉆到它的身下,張開小嘴,從它胸腹部的羽毛中吸出水來。這一刻,母愛與父愛交織在一起,化作一股暖流滋潤著小沙雞們的心田。雌沙雞激動地叫著,仿佛在為雄沙雞加油鼓勁。
接下來的兩個月里,雄沙雞每天都重復著這樣的取水之旅。它就像一個移動的“飲水機”,用自己的羽毛為小沙雞們提供著生命之源。直到小沙雞們學會了飛翔,能夠自己飛到水源地喝水時,雄沙雞才終于卸下了這份重任。
雄沙雞和它的家族,以它們堅韌不拔的生命力和智慧,共同譜寫了沙雞之舞——生命奇跡與自然法則的交響曲。
本文是《沙雞時代》系列文章第二篇,下文將描寫沙雞時代的社會現象,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