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探討的話題很可能會引發爭議,因為不少人會反對的,這個話題就是“哪些郵票的價值堪比官窯?”
官窯是古代皇家專用的瓷器,因其制作精良,外形精美,存世稀少成為了收藏界的頂級佳品,尤其在當代,拍賣會上動輒上就是幾百萬到數千萬元成交,試問郵票能比得了嗎?
郵票是國家主權的象征,素有“國家名片”之美譽。
郵票的選題是國家主管部門經過縝密研究而確定的,是全國最優秀的設計家來設計,使用最昂貴的印刷設備來生產的。
由于歷史原因,有些郵票損耗的數量非常大,尤其是我國六七十年代發行的紀念和特種郵票,在長期不準集郵,不出口的背景下,絕大部分進入通信領域消耗了,其存世量非常稀少,尤其是品相完好的更是鳳毛麟角。
以老紀特六珍為例:一改以往單色調為彩色版,向世人展示了絢麗多姿的方寸世界,這難道不是一次具有里程碑式的變化嗎!這些郵票與官窯相比,在藝術價值上并不遜色,唯一的“不足”就是沒有官窯那么貴。
一說起官窯,世人腦海里大都呈現的是價值不菲,而一說到老紀特六珍郵票,則是一片空白,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尷尬,是集郵界宣傳不夠所致,并非其價值不高。
郵票的設計并非想象的那么簡單,有人覺得郵票就是個小畫片,其實不然。
新中國郵票設計第一人孫傳哲先生生前說過:畫家不一定能設計出精美郵票,但是郵票設計家一定是優秀的畫家,這句話道出了郵票設計不同尋常的高超技藝。例如:80版猴票就是黃永玉原畫,邵柏林設計,姜偉杰雕刻三位藝術家聯袂才設計出來的,還要經過印刷廠精心印制才得以出爐。
有的人覺得,郵票就是個工業印刷品,不可能有什么收藏價值。如果按照這個說法,那么官窯也是古代的工業產品,不過黃土一堆罷了,能這么理解嗎?當然不能,這是很荒謬的說法。之所以有這樣的謬論,無非是想要詆毀郵票,來達到行業競爭的目的,這一點集郵人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還有的人攢了幾十年郵票,不僅沒有收益,還虧了本,這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是收集了90年代以后發行的郵票導致的,這部分郵票發行量動輒上千萬,而且通信消耗又比較小,雖然經過幾次銷毀,但是存世量依舊很多,至少超過當前的集郵者人數,收藏這樣的郵票能不虧本嗎?咱們什么時候見過收藏六七十年代發行的郵票的集郵者虧本了?我們都知道:不能用當代的仿官窯來衡量古代官窯的價值,同樣也不能用新郵價值來解讀老票的價值。
能和官窯相媲美的只有存世量稀少的老郵票,它們都是不可復制的藝術品,之所以定會流傳千古,就是因為它們太珍貴,太難得了。
來源:畢氏郵品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