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會在某些場合聽到如題目一樣比較模糊的邀約:下次一起吃飯,有時間一起去玩等等。但是這些事情有的會發生,有的則只是“說一說”,那到底是什么決定了這個事情未來的走向呢?
我們本身在別人心目中的價值和別人對于這種模糊邀約的態度。
先說價值。如果我們對對方很有價值,對方一定會把這模糊的邀約記在心上,記在本子上,籌劃后續的安排。
畢竟記錄下來,讓自己掛念著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代價,如果我們沒有價值別人干嘛要付出這種代價呢?
最后可能變成只是為了表現“關系融洽”的客套話,但也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被更在意的一方提起被推動最終發生。而這就取決于到底這件事有多少價值了,或許不足以支撐被記錄,但或許足以支撐被發生。
再說態度。若是主動邀約人對于這種模糊的邀約定義為明確的邀請,對于自己的要求就是“言出必行”。那么這件事也會發生,只是這就跟被邀約對象的價值無關,只與自我要求有關。
但是,若這種事的推動力只剩自我要求時,這種事在同一個人身上可能發生的概率就會降低,反而會變成一種“吃一塹長一智”的行為結果。畢竟如果只是為了遵守自己的自我要求,下一次干嘛不邀請一個對自己更有價值的人呢?
所有不依靠足夠價值反饋的事情最終都會夭折,即使在要做的當時“信心滿滿”,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也是此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