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很多讀書人都很幼稚,他們所謂的盛世就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然后大臣清廉明斷,一心為公,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那么古代就沒有盛世了。而且這個標準放在現在也沒有人能達到,除非通過欺騙營造盛世來自欺欺人,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對于十年寒窗的大臣來說,他們的努力是為你服務的,你信嗎?古代君主制實行權力的賦予,因此怎么可能每個人都清廉呢?那么問題來了,為何文景之治在古代被人們稱為盛世王朝呢?
盛世王朝
首先就是漢文帝比歷代君主更加賢明,雖然漢文帝的本質還是為了維護劉家江山。但漢文帝認識到了百姓對于社稷的利害,因此他重視農業,輕徭薄賦。或許很多人都看不到文景之治的偉大,我這么說吧,漢文帝是中國古代史上,唯一一個把百姓當人看的君主,唯一一個付諸行動的人也是漢文帝。在夏商周時期,平章百姓指的是貴族。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姓指的是有姓的人,沒有姓的人被稱為庶人。
而在那時候,有自己土地的人才有姓,即使這樣,也沒有君主重視百姓的作用。一個君主能以身作則,甚至在田地耕耘,哪怕是做做樣子,這樣的君主也是難能可貴的。雖然漢文帝犯下了逼死薄昭以及捧殺淮南王等等,但起碼對于大多數百姓來說,他的存在比其他君主更讓自己過得好,雖然受到生產力的制約仍然有餓死的情況,但即使現在,誰又能做到他的國度沒有遭受饑餓的人呢?更可怕的是,歷史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
漢文帝
其次,就是漢朝比其他王朝更加寬松。在秦朝時期,賦稅高達三分之二,而劉邦建立大漢后實行十五稅一,等到好漢文帝時期,漢文帝接受晁錯的建議稅收減半,實行三十稅一。縱觀古代,即使在千年以后的明清,都沒有再實行過這么輕的賦稅。更可怕的,文景之治時府庫充盈,而明清時期卻捉襟見肘。輕徭薄賦這是一個王朝統治是否合格的表現,也是一個王朝是否良性運轉的標志,一個王朝入不敷出顯示了,這個王朝管理的無能,更顯示了這個王朝的衰落。
明朝時期嘉靖各種拆東墻補西壁,結果大明入不敷出。而張居正實行一條鞭法每年收入300多萬兩還有結余,而后來的崇禎收到了2000多萬兩還連軍餉都發不起。而歷史再一次說明了即使同樣的王朝,統治者的治理水平還是良莠不齊的。而在生產力那么落后的西漢,漢文帝憑著三十稅一不僅維持了整個王朝的正常運行,而且還積攢了大量的財富,這點才是更加難能可貴的,有句話叫上梁不正下梁歪,漢文帝節衣縮食,這些官員為了討好漢文帝,也得裝出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節儉文化。
文景之治
最后文景之治有缺點嗎?當然有,比如這些諸侯王巧取豪奪,比如王公貴族貪婪成風,比如外戚狗仗人勢,比如有的大臣濫用職權。那么文景之治為什么會被稱為盛世呢?因為漢文帝知道這些問題后他會改正,而不是像其他皇帝一樣掩耳盜鈴。當時有個名醫叫淳于意,他因為得罪諸侯被權貴網羅罪名并送到長安定罪。當時他有個女兒叫淳于緹縈,她冒著殺頭的危險請求漢文帝以自己充當婢女的代價減免父親的罪行,漢文帝深受感動最終赦免了淳于意父女。
而漢文帝與普通帝王的不同就在這時候體現了出來,他不僅赦免了淳于意,反而在反省自己的問題,最終他意識到刑法殘酷,于是他廢除了肉刑。一個好的君主都是主動改變,那些裝聾作啞被動改變的只能走向衰落,更可怕的是發現問題后還在那表演的自欺欺人之輩,這樣的君主簡直就是愚不可及。而文景之治也為漢武帝北擊匈奴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這也說明了一個王朝是否關愛百姓和經濟水平是沒有一毛錢關系的。
王朝
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么文景之治問題很多,為什么還有人吹捧呢?這其實就像做人一樣,立志做一個完美的人和是一個完美的人是兩回事。只有你一步步變得優秀,你才能逐漸完美,如果你一開始就追求完美,對于不完美的事止步不前,那你永遠也不會變得完美。后世追求漢文帝的賢達,追求文景之治的賢明,或許依然會有問題,但如果后世人們為了百姓的吹捧勵精圖治,那么這個王朝不也在前進嗎?只有一遍的實行,這個王朝才會更加美好,百姓的負擔才會越來越輕,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