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七年(1137年),此時的南宋王朝已經在南方站穩腳跟,不僅平定了各地義軍、亂兵,還在與偽齊的戰爭中不斷取得勝利,可以說“形勢一片大好”。然而就在此時,位于前線的淮西地區卻爆發了一場大規模兵變,南宋駐扎在此地的四萬軍隊,裹挾著十余萬百姓,居然叛投偽齊政權。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淮西換將
在與金朝、偽齊作戰的過程中,南宋逐漸形成了幾支非常重要的軍隊,分別由韓世忠、岳飛、張俊、劉光世、吳玠統率。紹興五年(1135年)的時候,南宋朝廷更改了這些軍隊的“番號”,韓世忠所部為行營前護軍,岳飛所部為行營后護軍,張俊所部為行營中護軍,劉光世所部為行營左護軍,吳玠所部為行營右護軍。
劉光世雖然也位居大將的行列,但他“御軍姑息,無克復志”,因此引起了主戰派宰相張浚的不滿。于是,張浚在紹興七年(1137年)上奏,請求解除劉光世的兵權。劉光世自己也不愿意繼續干了,“引疾請罷軍政”。對此,宋高宗趙構予以同意。但問題隨之而來,劉光世的行營左護軍有五萬二千多人,駐扎在淮西地區,這些軍隊該由誰統率呢?
二、舉措失宜
最初的時候,宋高宗趙構有意將行營左護軍交給岳飛統率。然而,宰相張浚的“職業病”卻表示反對,出于文官對武將的不信任,他擔心岳飛的勢力會大大增強,將來會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宋高宗如夢方醒,也就拒絕將行營左護軍交給岳飛了。之后,張浚做出了這樣的安排,“乃命行營左護軍前統制王德為都統制,又以統制官酈瓊為之副”。
然而,王德、酈瓊之間素來不睦,雙方很快就產生了爭執,互相指責對方,甚至把官司打到了都督府、御史臺。為平息淮西軍中的矛盾,張浚讓王德率領所部八千余人前往建康駐扎,由都督府直接掌控。與此同時,張浚還派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前往淮西,去安撫、監督行營左護軍。當時岳飛正在朝中,他對于張浚的安排表示反對,但張浚不為所動。
三、淮西軍變
呂祉抵達淮西后,酈瓊等人立即向他訴說王德的罪行。呂祉好言安慰,說道:“若以君等為是,則大相誑。然張丞相但喜人向前,儻能立功,雖有大過亦闊略,況此小嫌乎?當力為諸公辨之,保無他慮。”聽了呂祉的話,酈瓊等人深受感動,還流下了眼淚。假如呂祉能夠赤誠以待,積極安撫軍隊,淮西軍變原本是可以避免的,然而他卻做了一件錯事。
呂祉向朝廷密奏,“乞罷瓊及統制官靳賽兵權”,結果這件事還被書吏曝光了。酈瓊得知此事后既感到憤怒,又覺得害怕,因為此時他已經得到朝廷征召其入京。在這種情況下,酈瓊“遂率全軍四萬人渡淮降劉豫”。與此同時,呂祉也被酈瓊挾持,并且遭到殺害。淮西軍變的發生與南宋高層的決策失誤有著直接關系,事后張浚被罷相。
參考資料:1.《宋史》;2.《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