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網上不少文章對民國時期150毫米重迫擊炮的描述,覺得過于夸大了,不能簡單看口徑大就吹捧得神乎其神。這里寫點文字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不到之處請軍迷們多指點。
首先,先簡單介紹一下民國時期的150毫米重迫擊炮,其實不只是一個型號,而是一個系列,先后有幾十年的生產歷史。最早的生產記錄是1922年東北兵工廠生產的,在英國著名迫擊炮專家、英國陸軍上尉弗朗西斯·沙敦協助下完成的,被命名為遼造11式150毫米迫擊炮。該炮生產了不少,被廣泛用于軍閥混戰,特別是對直系部隊作戰(直奉大戰)。因為150毫米重迫擊炮可以擊毀當時大部分的土木工事。
遼造11年式150毫米迫擊炮
1927年,東北兵工廠???又推出了改進型號——遼造16式150毫米迫擊炮。遼造16式150毫米迫擊炮重新設計了炮架,并增加了炮車(搬運車和彈藥車),顯著提升了機動性,性能更加出色。
看到張作霖的東北軍配備了150毫米重迫擊炮后,其他軍閥部隊,如馮玉祥的西北軍、閻錫山的晉綏軍自然不甘落后,也開始生產150毫米重迫擊炮,迫擊炮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西北軍主要在鞏縣兵工廠生產,稱為鞏造150毫米迫擊炮。晉綏軍則在太原兵工廠生產,稱為晉造150毫米迫擊炮。1930年的中原大戰,這兩種150毫米重迫擊炮投入使用,對蔣介石的蔣軍威脅很大。當時蔣軍火炮比較少,優點是機槍多,特別是輕機槍數量很多,每步兵連平均達到6挺。
炮身確實很粗
抗戰中后期,國軍火炮損失很大,由于缺乏身管火炮生產能力,國府兵工署隨后打起了生產150毫米重迫擊炮的主意。由于缺乏材料,第五十工廠將軍械庫保存的廢舊150毫米迫擊炮集中起來修造,口徑改為152毫米,并設計帶有緩沖器裝置的炮架取代車輪,將整炮改為可拆卸的三大部分,以利于山地作戰時人工搬抬,還配備瞄準裝置,增加命中率。于1940年改制成功,定名為29式150毫米迫擊炮,具體有1900毫米、1600毫米、1450毫米三種身管型號。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也生產過150毫米重迫擊炮,太行兵工廠出品,稱為太行造150毫米迫擊炮。從外形觀察應該是仿制遼造11式150毫米迫擊炮,因為缺乏原材料,數量不多,只有19門。
接著說說這些150毫米重迫擊炮的技術含量,其實只要看過相關歷史照片,就可以知道大概了。說句不好聽的,就是小作坊生產、工藝很粗糙。對比一下同時期生產的民20式82毫米迫擊炮,150毫米迫擊炮的生產工藝明顯不行。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缺乏加工設備外,更缺乏設計經驗,因為150毫米迫擊炮沒有仿制對象。最早的遼造11式150毫米迫擊炮其實是在一戰時期塹壕迫擊炮的基礎上改進的,技術已經落伍了,并且連緩沖器裝置都沒有。
法國布朗德120毫米迫擊炮
同時期的國外重型迫擊炮是120毫米口徑(法國、蘇聯、德國),就沒有150毫米口徑。日本倒是有幾款150毫米重迫擊炮,但要到上世紀30年代后期才有,而且設計圖紙也不會給國府。所以當時中國的150毫米重迫擊炮談不上現代化設計,就是土作坊工藝。那民20式82毫米迫擊炮為什么質量不錯呢,因為有好的參照——仿制法國布朗德81毫米迫擊炮,并且由于口徑小、加工難度小多了。
再說說150毫米重迫擊炮的威力,因為炮彈重20公斤上下,迫擊炮炮彈裝藥占比高,炮彈威力還可以。但射程上就尷尬了,像遼造11式150毫米迫擊炮的最大射程只有2200米,還不如81/82毫米迫擊炮。性能最好的29年式150毫米迫擊炮,長身管型號,炮管長度1900毫米,最大射程也不過3143米。要知道,民20式82毫米迫擊炮的最大射程都有2800多米,加裝藥包后超過3200米。加上射速慢,150毫米重迫擊炮的實戰威力其實沒想象中大。
再說一下機動性,150毫米重迫擊炮由于炮太重,山地戰時機動性很不佳、特別費人力。長身管型最重,放列全重310公斤,行列全重508公斤。短身管型最輕,但放列全重也有230公斤,行列全重則為477公斤。不過比起日本的150毫米迫擊炮反而輕便多了,日本陸軍的96式150毫米迫擊炮重達700多公斤,不過96式150毫米迫擊炮的最大射程接近4000米。
97式150毫米迫擊炮
PS:奇怪的是,二戰時期日本把96式150毫米迫擊炮劃分為中型迫擊炮,重達700多公斤的中型迫擊炮,比41式75毫米山炮還重很多。真是服了!
迫擊炮材質的問題也說一下。民國由于工業底子薄弱,無法產合金鋼,因此炮管質量就不佳(碳素鋼)。抗戰中后期生產的29式150毫米迫擊炮,居然是以廢舊炮管作為主料,因為失去工業城市后連碳素鋼炮管也生產不了!甚至有些150毫米重迫擊炮是拿火車的機車輪軸和貨車車廂輪軸當炮管,將車軸用鋸子鋸成炮管需要的長度,然后再把鋸好的車軸固定,用銑刀從小到大由淺入深,一點一點地完成套管內壁的精加工。所以質量自然不高了!
最后再說一下裝備數量,150毫米重迫擊炮的生產數量并不多,像抗戰時期生產的29式150毫米迫擊炮只有幾十門。這點數量只能組成獨立迫擊炮部隊,平均分配的話,一個步兵師都分配不到1門!
太行150毫米迫擊炮
軍閥混戰時期,因為各路軍閥普遍缺乏重型火炮(蔣軍、東北軍、晉綏軍雖然有幾百門75毫米山野炮,但大口徑火炮很少),150毫米重迫擊炮還是能大顯神威。但到了抗戰時期,150毫米重迫擊炮就尷尬了,射程上連日軍的92式70毫米步兵炮都很難壓制,更不用說日軍大量的75毫米,105毫米,150毫米口徑身管火炮。加上日軍有空中優勢,因此150毫米重迫擊炮的實際作用相當有限。
150毫米重迫擊炮最好的一次戰績還是全面抗戰前創造的。1932年淞滬抗戰時,十九路軍通過預先設伏的方式,用晉造150毫米重迫擊炮擊毀了日軍兩輛89式中型坦克。但這是特例,需要特定的場景(城市巷戰),很難復制。另外1944年的騰沖戰役中,國軍使用29式150毫米迫擊炮炮擊日軍據點也是一個戰例,不過當時國軍已經擁有制空權了,一個重迫擊炮營攜帶了8000發炮彈從容炮擊,根本不需要擔心日軍炮火反擊。
綜上所述,民國時期中國軍隊使用150毫米重迫擊炮其實就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因為無法生產大口徑身管火炮,只能用大口徑迫擊炮來彌補重火力上的不足。要是能大量生產裝備射程遠、威力大的150毫米、203毫米口徑榴彈炮,誰愿意用這種粗制濫造的迫擊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