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心是我國兒童文學奠基人
冰心〔1900—1999〕,女,謝婉瑩,福建長樂人,現代詩人、作家、翻譯家,我國兒童文學奠基人。
冰心家境優渥,父親為海軍軍官,隨父職的升遷,她是在煙臺、北京度過的。她家塾啟蒙后,讀北京貝滿女中,1918年入協和女子大學。19年開始發表作品,21年出版詩集《繁星》、23年出版《春水》。
冰心
1923年讀燕京大學,畢業后,留美威爾斯利女子學院,攻讀英國文學。留學前后,她將旅途見聞錄,匯編為《寄小讀者》,這是我國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
1926年,獲文學碩士,回國后,相繼任教燕京大學、北平文理學院和清華大學。
1929年,婚后游學歐美亞,與吳文藻博士夫婦相偕,歷經英法德意蘇美日等國。歸來后坐家筆耕。
1946年,赴日本東方學會、東京大學講學、任教。51年回國,文革入“牛棚”,又下放五七干校,71年尼克松訪華前夕,調回北京,翻譯《世界史綱》。
1979年后,筆耕再盛,創作《三寄小讀者》等作品。
1999年,安詳離世,享壽100歲。
冰心的兒童著作
二、世紀老人作品的的核心是“愛和美”
冰心是優秀兒童文學家,主要著作,有《繁星》、《春水》、三冊《寄小讀者》。
她的創作主題是“愛和美”,永遠是“愛在右,同情在左”的理想主義,清麗雅致,怡人心扉。
巴金評論:“一代代的青年讀到冰心的書,懂得了愛:愛星星、愛大海、愛祖國,愛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輕人都讀一點冰心的書,都有一顆真誠的愛心。”
冰心有25篇詩文入選中小學教材,下面介紹小學語文上的四首新詩。
在約克遜號郵輪上
三、《母親》賞析
1、《母親》原文
母親呵!
天上的風雨來了,
鳥兒躲進它的巢里;
心中的風雨來了,
只想躲進母親的懷里。
2、讀《母親》
在一個雨天,詩人看到一張大荷葉,遮護著一枝紅蓮,她觸景生情,就寫下日記:“母親是荷葉,孩子是紅蓮。心中的雨來了,除了母親,誰是孩子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她又將“荷葉護紅蓮”的感觸,進行藝術加工,寫成小詩《母親》。
全詩采用比喻手法,歌頌偉大無私的母愛,抒發母親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心靈避難所的思想感情。全詩5行3句。
第1句、向母親深情呼告。意為這首小詩是以呼告式開篇,當著母親的面,喊一聲“母親”后,來歌頌偉大的母愛,充滿純真的童趣。
后面2句4行,歌頌母親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心靈避難所。詩人采用比喻手法,讓兩個假設復句組成的對偶句,構成比喻關系,用來表意抒情,語言優美,句式工整。
首先寫喻體:如果“天上的風雨來了”,那么,鳥兒為了免受侵害,都會“躲進它的巢里”,由此可見,鳥巢是鳥兒避難之所。在自然界的風雨前,鳥兒的這種生存之道,是人所共知的常識,詩人以此作比,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然后,再寫本體:如果孩子們遇到“心中的風雨”,也就是在人生路上遇到什么坎坷、遭到什么挫折,他們會像鳥兒要躲進巢里一樣,想到的就是至親的母親,要投入到母親的懷抱里,是母親用她那無私的愛,為我們遮風擋雨,讓我們在人生旅途中,始終有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從而,生動地表達了母親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心靈避難所,抒發了母親偉大無邊,母愛偉大無私的思想感情。
全詩構思新穎,比喻鮮明,意象優美,意韻溫馨,是母親的頌歌,為母愛的經典。
《紙船》
四、《紙船——寄母親》賞析
1、《紙船——寄母親》原文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
總是留著一一留著,
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疊著,
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2、讀《紙船——寄母親》
1923年初夏,詩人燕京大學畢業后,由上海乘約克遜號郵輪,前往美國留學,船經日本繼續進發,在橫渡大洋時,詩人在船上已生活十幾天了,她天天面對碧綠海水、澎湃波濤,日日觀賞藍天白云、海鷗飛翔,也產生了審美疲勞,而卻因離家日久,鄉愁日增,格外思念母親,甚至思念過渡而得病,卻又因夢中得見母親而病愈,便寫下了這首詩,抒發思念母親的深情。
這首詩很有特色,詩人出于童心,選擇疊紙船的游戲為題材,一來表示游子在外,無依無靠,似船漂泊;二來寄情于紙船,讓它做中介物,將自己對母親、對祖國的眷念傳遞給母親。于是,詩人以“紙船”為題,用“寄母親”為副題,揭示主題,寫成這首記事抒情詩。全詩12行,分3節。
第1節、寫自己折紙為船。詩人童心未泯,折紙為船,從船上拋下海中,為后文鋪塾。
第2節、寫拋下的紙紙去向。種種去向,都不符合心愿,但不灰心,仍堅持拋,“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她的愿望這么強烈摯著,到底“要它到的地方”是哪里呢?這是懸念。
同時,拋出那么多,都不能如愿,下文必翻新意,不然就寫不下去了。
第3節、寫詩人寄情于紙船,希望它帶著自己的愛和悲,進入母親的夢中。詩人先充滿溫情與期待地呼喚道:“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然后,以奇特的想像,把詩情推向高潮:想像那只她“含著淚疊的”、“一只很小的白船兒”,經過“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思念的悲哀,回到母親的身邊,進入母親的夢中。她寄情紙船,終于如愿以償了。
全詩以紙船為中心意象,從疊紙船、拋紙船、寄情紙船,到想像紙船入母夢,自己心想事成,懸念已解,主題已明,卒章顯志,故事圓滿收篇。
《成功的花》
五、《成功的花》賞析
1、《成功的花》原文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2、讀《成功的花》
這是一首哲理小詩。詩人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采用比喻和對比的寫法,用“明艷的花兒”,比喻成功的人士;用“當初的芽兒”,比喻事業的起步階段;用“淚泉”,比喻努力付出的艱辛;用“血雨”,比喻努力付出的犧牲,又讓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形象地告訴人們,不要只驚羨別人的成功榮譽,而要看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努力與艱辛。
全詩5行2節。前1節、2行,寫人們不能只驚羨花兒的明艷。這里,一以“明艷”形容“成功的花”,突出花兒特別漂亮、特別燦爛;二以看花人既羨慕、又驚嘆的“驚羨”表情,再從側面烘托花兒,從而有效地突出了花兒的優秀等級之高。
這是一層意思,而另一層意思,則是人們對她的態度,不能“只驚羨”她,為下文鋪塾。
后1節、3行,描寫花兒成功的歷程,追溯當初她是付出極大的努力、作出巨大的犧牲,才取得成功的。首先,詩人用“然而”緊承上句“只”字,語意一轉,導出對“當初”的追溯。
在追溯中,詩人對比著寫,上節“現時”的“明艷的花”,“當初”她只是個小“芽兒”, 也不是一下子就長成的,這中間她“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甚至“灑遍了犧牲的血雨”,一句話,“成功的花”是汗水與心血澆灌的,是奮斗與犧牲孕育的,而不是坐享其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里,詩人運用了多層次的對比:“當初與現時”、“芽兒與成功的花”、“奮斗犧牲淚泉與驚羨明艷”,表明了艱苦卓絕,玉汝于成的哲學道理。
這首詩是用比喻來寫花的,花在詩中只是喻體,而本體則是人,詩人的意思是:花的成功如此,人才的成長發展、事業的成就輝煌,不也都是如此嗎?從而激勵人們,一要有堅定的信念、遠大的理想,二要有不屈的精神、頑強的毅力,要想成功,就必須付出努力與汗水。
六、《嫩綠的芽》賞析
1、《嫩綠的芽》原文
嫩綠的芽,
和青年說:
“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
和青年說:
“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
和青年說:
“犧牲你自己!”
2、讀《嫩綠的芽》
這首詩語言優美,構思精致,采用擬人法,以果樹的現身說法,表達青年的成長就像果樹一樣,要經過從芽兒到花兒再到果兒三個階段,勉勵青年要不斷地發展充實自己,甘愿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直至犧牲生命。全詩充滿青春的活力,洋溢著生活的熱情,催人奮進,給人以前進的勇氣與力量。
詩人抓住特征,選詞精當,用“嫩綠、淡白、深紅”分為修飾“芽兒、花兒、果兒”,表明它們為果樹生長的三個階段:以“嫩綠”形容芽兒健康旺盛、富有朝氣;以“淡白”修飾花兒,蘊含樸素純潔、不求奢華;以“深紅”描摹果兒,象征成熟豐碩、美麗輝煌。
《嫩綠芽兒》
詩人采用復沓式行文,按照果樹生長規律,分層描寫,層層深入,逐層推進。
首先,用擬人法,讓“嫩綠的芽”勉勵青年說:“發展你自己”,這是因為它是果樹生長的初始期,由它要求青年發展提高,不然就沒有前途了,是現身說法,地位平等,身份一樣,顯得親切,容易入耳。
然后,詩人以復沓式,再分別寫花兒、果兒的話,要青年“貢獻你自己”、“犧牲你自己”,也就順理成章了;
芽兒一旦成長,開出“花兒”來,就要裝點大地,而不是孤芳自賞,所以青年要積極投入社會,為社會添磚加瓦,“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年華;
最終,花兒結成“果兒”,就要“犧牲”自己了,青年應該像我們一樣,甘愿以犧牲精神,為社會建功立業,創造人生的輝煌。
全詩謳歌青春,禮贊活力,鼓舞人心,催人奮進,富有積極的意義。陳存選2024、12、22
參資:百度百科《冰心·母親·紙船·成功的花·嫩綠的芽》。
冰心夫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