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6次推送
編者語:1942年,沙飛在河北平山拍攝了《父母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組照,記錄了邊區人民踴躍參軍的歷史瞬間。這些照片不僅展示了無數家庭的支持與犧牲,還見證了抗戰時期志愿義務兵役制在民眾中的廣泛認同和熱情參與。60多年后沙飛的女兒王雁走上了尋訪的旅程,尋訪父親影像中歷史人物和普通人物。通過尋訪這些普普通通的抗戰英雄,沙飛的照片和故事傳遞了抗戰精神的偉大力量。今《晉察冀畫報》創刊地——碾盤溝公眾號特編發王雁女士文章,帶您走進歷史走進那段抗戰歲月。
1942年2月,沙飛在河北平山拍攝了組照《父母送兒 妻子送郎》。這組照片,共51幅,《沙飛攝影全集》收錄39幅,全集外10幅(2006年4月找到),另有2幅曾在《晉察冀畫報》發表,但未找到原底片。抗戰期間膠卷極端缺乏,沙飛極少如此大量拍攝。
1942年3月20日,《晉察冀畫報》時事專刊出版;封面為沙飛攝“志愿義務兵入伍大會”,扉頁開始即為專題組照“志愿義務兵役制的偉大勝利 邊區人民踴躍參軍”及“家庭模范 父母送兒 妻子送郎”,發表沙飛照片6幅,他的學生張進學作品3幅。
《晉察冀畫報時事專刊》1頁
志愿義務兵役制的偉大勝利,邊區人民踴躍參軍
右上:邊區的創造者與領導者聶司令員。沙飛攝。右下:四十八個自衛隊員,擁擠在志愿義務兵報名處,爭先恐后的報名。村婦救會代表給四十八個報名參加志愿義務兵的自衛隊員帶光榮花。張進學攝。中:中隊副郝XX。張進學攝。
文字: 聶司令員在去年提出志愿義務兵役制以后,立即得到各界人士熱烈擁護,經過邊區政府的決議,遂正式宣布自今年一月一日開始實行。
從一月到現在,全邊區已掀起了廣大的參軍熱潮,千千萬萬晉察冀的優秀兒女自動地報名了,入伍了。許許多多的政民干部以身作則的打前鋒,并且號召著,領導著群眾成隊成班的參加了志愿義務兵。在這個運動中,我們看見很多的老人,老婦送著兒子,孫子,青年,壯年的婦女送著丈夫,哥弟,男女兒童送著父親,哥哥。而且無論參軍的與歡送的都知道自己為什么這樣做,都認為自己的行動是無比的光榮。
這里,我們只收集到一個村和一個區的材料,不過,就從這兩部分不完整的材料中,我們也就可以看出邊區人民參軍運動的一斑了。在具有高度政治覺悟的邊區人民的擁護下,這一新的兵役制度必然會取得更大勝利的。
四十八朵光榮花
平山縣XX村雖是一個小村,可是素來都是模范,這次在志愿義務兵役制的執行上,他們又做模范了。
二月十八日,全村開了志愿義務兵動員大會,在自衛隊中隊付的號召下,全村四十八個自衛隊員一齊報名了。內中一個隊員不在家,是他母親自動替他報名了。另外還有一個六十三歲的老頭和一個十五歲的小孩子,也要求報名參加。
《晉察冀畫報時事專刊》2頁
照片說明
上:入伍前的騎騾游行:二月二十八日,平山X區志愿義務兵入伍大會開會之前,準備入伍的新戰士和他們的家屬,每人騎一匹牲口繞會場一周,觀眾都鼓掌歡呼,說他們光榮。
中:父母送兒:平山X區志愿義務兵入伍大會上,魏XX夫婦,年逾半百,親自送他們的第三個兒子魏三牛入伍,并在大會上登臺講演。老漢魏XX,他開頭對大家說:“我是莊稼人,不會說話,但是我知道當志愿義務兵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老了,我們愿意送三牛來當兵。”
老太太接著說:“我們生了三個兒子,老二早就參加了八路軍,老大年紀快五十了,三牛年輕愛進步,這回我們又響應聶司令員的號召,送他來入伍。抗日是為了大家,我們兩口子也覺得光榮……”
臺下千萬顆火般熱烈的心,都伴隨著模范父母質樸的服裝,慈愛的顏容,和誠懇真摯的語音,而急速地波動,血管在澎湃,神經在緊縮,有些人眼珠里蘊藏著被感動的點點珠淚兒。——沙飛攝
下:光榮席上:新戰士與抗屬大會餐。——沙飛攝
《晉察冀畫報時事專刊》3頁
模范家庭:父母送兒 妻子送郎
圖片說明
上:平山X區X村抗日地主董X堂,合家歡送董X參加志愿義務兵,動身去入伍時之合影。圖中后排帶光榮花的就是董X。身上有(二)字的,是他的父親,有(一)字的,是他的叔祖父。其余的就是他母親,妻子,兒女,兄弟……
中:董X的叔祖父、父親寫給聶司令員的一封信:
聶司令員: 你是我們的救星,要是沒有你,我們的生命財產田園土地恐怕早就給日本強盜搶掠燒殺凈盡了,我們萬分感激你。
現在我們熱烈的響應你的號召,堅決擁護志愿義務兵役制。我們老了,不能來入伍,但小兒子年輕愛進步,志愿參加子弟兵,在你正確的領導下,保衛家鄉保衛邊區,我們闔家都十分歡喜,一齊送他來入伍。希望你們多多的教導他罷。不多寫了。祝你健康并致抗日的敬禮!
平山 董X 董X 上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下:平山XX(南莊村)村劉XX(漢興)參加志愿義務兵,他的父親,母親,妻子和弟弟備好毛驢送他入伍;動身的時候,他們都很歡喜,親切的互相叮嚀。
1942年7月7日《晉察冀畫報》創刊號出版;“邊區人民 踴躍參加志愿義務兵”中,發表沙飛該組照片5幅(其中3幅為再發),他的學生張進學的作品1幅(再發)。
《晉察冀畫報》創刊號之一頁
《晉察冀畫報》創刊號之一頁
劉漢興、王金蓮夫婦在參軍大會 1942.2
地主參軍:河北平山縣董環為一開明地主,當志愿義務兵役制頒布施行后,首先擁護,報名參軍。(1938)
1998年4月, 為拍攝沙飛紀錄片,筆者與中央電視臺編導史學增、父親的學生顧棣等到河北、山西尋找沙飛的足跡。之后,我寫了文章《晉察冀行──尋找父親沙飛的足跡》,此文于1998年8月24在《文匯報》首發。現發表有關一段:
平山走訪抗日兒女
這次晉察冀之行異常順利,大家都說是沙飛在天之靈保佑著我們。來到了河北平山溫塘,見到楊成武將軍當年的老房東的兒子閻東生。這位只通過信從未謀面的朋友,初次見面就給了我一個驚喜:“你要找的劉夢元、劉漢興已經打聽到了。”太令人振奮了!
我去看望了東生的父親閻大爺。他告訴我:“我記得很清楚,你父親沙飛當年經常到我們家找楊司令員……”他們家現在已蓋了新房,但在同一個院子里還保留了楊成武夫婦曾經住過并在這里生了一個孩子的小土屋。多么淳樸的老區人民啊!
在東生的陪同下,我們又上路了。經過西柏坡時,參觀了紀念館。里面有多幅父親拍攝的抗戰照片。我送給紀念館一本《沙飛紀念集》,館長很高興。從西柏坡乘船到夾峪村,一路打探,終于找到了劉夢元的家。巧的是劉夢元正好在院子里編筐,好像特意在等我們。其實他從來沒有想到會有這一天。
我拿著1942年父親拍攝的他戴著大紅花參軍的照片給他看,還給他讀了父親寫的文章《滾滾的滹沱河》的一段,“一個年輕的新戰士登臺講話。他說,‘我叫劉夢元,我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是最忠于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的,所以,我首先入伍……”。70多歲的劉老漢臉都紅了,他樸實地說:“那個年代,日本鬼子來了,不參軍不行呵!”他告訴我們,參加八路軍后跟著鄧華將軍,轉戰南北,打死了不少日本鬼子,當了幾年兵最后升到團參謀。解放戰爭中負了傷,就又回村當農民了。現在生活得很好。老漢心態很平和,一點也沒有功臣被虧待了的感覺。這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呢!我和他一起合了影,就告辭了。
光榮花戴在胸,一心要當八路軍。劉夢元(左1)、劉漢興(中)、王德壽(右一)。1942.2
劉夢元 1998.4
劉夢元 1998.4
劉夢元 2016
我們又到了平山南莊。進村后向一個老大爺打聽劉漢興的家。他說:“我帶你們去。”我們一邊走一邊聊,大爺告訴我,“劉漢興去世快兩年了,他老婆在,叫王金蓮。”他仿佛隨意說了一句,“王金蓮是我妹妹。”我一愣,“什么?王金蓮是你妹妹?”他點點頭。真太巧了!
一進院子,大爺就大聲嚷,“金蓮,有客人來看你了!”只見一個穿著干凈整齊,動作挺利索的老大娘走出屋子。我走上前,拿著那張父親1942年2月拍攝的“父母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相片問:“大娘,您見過這張相片嗎?”她馬上說:“我家墻上也掛了一張。”說完就進屋拿著一個相框出來,里面放的正是相同的相片。我既驚訝,又高興。“大娘,這是您嗎?”“當然是了。這是我,那年剛二十歲。這是我家老頭劉漢興,已去世兩年了。這是他爹娘、他弟弟。”我告訴她,“大娘,這張相片是我爸爸拍的。”她一下子激動起來,“是你爸拍的?他叫什么名字?”“我爸叫沙飛。”幾句話一下子把我與大娘拉近了。她說:“誰都說這張相片拍得好,這些年來就因為這張相片有不少記者來采訪我們。你爸爸現在呢?”“已經去世很多年了。”大娘用袖子擦了一下眼睛,我的心也一酸,眼淚差點掉下來。我趕緊岔開話題,“大娘,今年您多大年紀了?當年您還很俊呢!” ……我跟大娘有說不完的話。“大娘,幾十年前我爸爸給您照相,幾十年后我又來看您,這就叫緣份呀!”“對!對!”大娘很高興。她手里捧著這張相片,我緊挨著她一起合了影。臨別時,大娘堅持把我一直送到車上。望著遠去的大娘的身影,我的眼睛濕潤了.。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河北平山南莊劉漢興光榮參軍,妻子王金蓮及全家歡送他。1942.2
王雁與手捧著沙飛照片的王金蓮合影。1998.4顧棣攝
顧棣(右)、王雁與王金蓮及兒子(后中)、孫子(后左)合影。1998.4.
我們采訪王金蓮時,她還說,1960年代,解放軍畫報社的段繼文,曾經拿著此照片找他們,在村子里住了好幾天。
之后不久,筆者在北京見到剛從解放軍畫報社社長位置退下來的段繼文,向他詢問此事,他說是,1966年他們曾拿著沙飛拍攝的《父母送兒 妻子送郎》照片,到河北平山南莊找到劉漢興一家,了解他們的情況,為他們拍下了一組生活照和一張全家人的合影。2004年5月石家莊雙鳳山陵園沙飛塑像揭幕,劉漢興的四弟劉法興從報刊上看了報道后,通過石家莊日報,與我們取得聯系,巧的是,他與我大哥是聯中的同學。
2006年4月,我與妹妹晉察冀之行最后一站是石家莊,我們拜訪了劉法興——組照中拿小旗的小孩。
劉法興回憶:我的父母生了我們哥兒4個,大哥叫劉載興,是當時南莊村村長,共產黨員,二哥劉漢興在他影響下報名參軍的。拍這張照片時二哥21歲,我13歲,是小學3年級學生,村里的兒童團員。那天我放學回家一進門,就看見院里圍了很多人,有兩三個八路軍,其中有一個拿照相機的八路軍在準備拍照,他看到我后招呼我過去,我舉著小旗站在后面,三角小旗寫著“我們響應聶司令員的號召”,二哥一家和我,胸前都戴上了一朵大紅花,嫂子把自己的大紅花摘下來,給二哥手里牽著的小毛驢戴上了,讓它也光榮一下。后來我才知道拍照片的人叫沙飛,他后來又拍了二哥騎著驢子到區里開會、和二嫂一起在入伍大會會場、跟其他入伍青年扛槍待發等照片。《晉察冀畫報》發表照片后,給了我們家兩張照片,后來堅壁清野就沒有了。
大哥后來參加了八路軍,與日本鬼子拼刺刀身上留下傷疤;二嫂王金蓮娘家就是我們村的,她當時20歲,是村里的婦女干部,支持丈夫入伍抗日,被評為模范抗屬。二哥參軍后不久,在靈壽的一次反圍剿戰斗中受傷,傷好后落下殘疾,被定為三級甲等傷殘,再也沒有回到部隊;二哥回家后到村武裝部,跟二嫂一起參加了為部隊提供后勤給養的工作,組織村民做軍鞋、軍裝,籌備糧食等。他常對三哥和我說,我不能再隨軍打仗了,你們去吧!在他動員下,三哥和我分別于1943年、1946年參加八路軍、解放軍,我參加過抗美援朝。二哥晚年因為癱瘓而喪失了勞動和生活自理能力,1996年去世;二嫂前幾年去世了。
劉法興
劉漢興的妻子王金蓮、父母、大哥劉載興全家及弟弟劉法興歡送劉漢興參軍。1942.2
劉漢興、王金蓮、弟弟劉法興及父母1942.2
歡送河北平山165名青年入伍,游行慶祝.最前者劉漢興。1942.2
河北平山入伍青年和家屬在滹沱河畔騎馬游行。最前者為劉漢興。1942.2
本文初發表于王雁博客,發表時間2008年8月5日。
來源:碾盤溝
實習編輯:李嫣然 雷軼童
編輯:張立強
審校:周津皓
審核:汪 素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