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姓周,我的外婆姓魯。可能紹興實在太小了,魯迅家(周-魯)的姓氏搭配在我們那還挺常見的,我舅舅舅媽也是。外公的父親是私塾里的教書先生,人稱“蘭芳先生”,據我研究民俗學的朋友說,包括姓周的族人,當時都住在浙江紹興的魚化橋、鳳儀橋(亦或凰儀橋)以及長橋附近,傳說都是周敦頤(1017~1073年)的后代。
我在研讀《東坡易傳》的時候,其實早就知道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所以我在演講分享的時候,經常比劃“太極圖”,“水者,有無之際也”,就從太極里面的那根分界線開始畫,這股子水流出來,貌似是兩分的世界,實際上,它的流向是“離于無,入于有”(離開黑,進入白)。蘇東坡把從無到有的創造生成邏輯,用水哲學表達,可能就是基于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表明萬物剛柔、動靜、形理之辯證哲學思想。
我今年幫杭州東坡大劇院做駐場劇的時候,也查到蘇東坡與周敦頤之子周燾在杭州交往很多。蘇軾任杭州知州的時候,周燾任兩浙轉運使,二人經常結伴出游。
周燾曾寫有《觀天竺激水》詩一首:“拳石耆婆色兩青,竹龍驅水轉山鳴。夜深不見跳珠碎,疑是檐間滴雨聲。”
蘇軾則和詩一首《杭州次周燾韻游天竺觀激水》:“道眼轉丹青,常于寂處鳴。早知雨是水,不作兩般聲。”
明末清初的黃宗羲在寫《宋元學案》提到:蘇東坡應是周敦頤的“私淑”(注:即沒有得到某人的親身教授,但又敬仰其學問并尊之為師、受其影響的情形)。
南宋朱熹的高足、為周敦頤寫《年譜》的合州人度正這樣寫道:
“其后蘇文忠公追賦濂溪詩,有曰‘先生豈我輩,造物乃其徒’。言之至此,是必嘗見《太極圖》者,故推之于造物以形容之也。”
我想,蘇軾在1082年黃州的星空下,寫著他的赤壁賦的時候,也研究著他家學任務《東坡易傳》時,一定會想到生命涌動著某種規律和道。生命力運動起來的時候,一定會思考宇宙的。思考宇宙在馮友蘭的定義里,就是最深刻的反思力量。
一種源源不斷的力量,心在宇宙之中,宇宙在心中。
中國哲學史上,是周敦頤第一個系統地融合了儒和道。所以,我一直覺得,他被大大地低估了。從中國哲學的源頭上去看,一切思想元素似乎早就形成,剩下的就是排列組合。
唐代的佛教徒認為,傳統哲學的宇宙論和心性論是淺薄的,比如華嚴宗大師宗密《原人論》就攻擊“元氣論”,是迷執、假有。而周敦頤的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宇宙本體落實到了心性論——用“誠、神、幾”,三字定調。
寂然不動者,誠也;
感而遂通者,神也;
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
《周子通書》里充滿了人生的辯證——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必有恥,則可教;聞過,則可賢。《幸第八》。”
“天以陽生萬物,以陰成萬物。生,仁也;成,義也。《順化第十一》”
“厥彰厥微,匪靈弗瑩。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理性命第二十二》。”
“天下,勢而已矣。勢,輕重也。極重不可反,識其重而亟反之可也。反之,力也;識不早,力不易也。力而不競,天也;不識不力,人也。天乎?人也。何尤!《勢第二十七》。”
最后那段話極其具有能量——天下大勢也是這樣,隨著慣性的不斷加大,積重難返。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認識到“勢”正在向不好的方向發展,就要立刻下決心“亟反之”,趕緊要扳回來。如果能在積重難返之前意識到,還是能夠處理好,可以扭轉局勢的。
所謂“知幾”,就是知道“有無之間”,很會踩點。做非常之事,須是非常之人,要有強大的能力、能量,才能夠扭轉這個不好的勢頭。
這個能量怎么來的呢?是從“識”當中來,是從你的見識、你的精神境界中生起的一種力量。
“君子見幾而作”,找到了、抓住了扭轉時勢的機會,你就去做。事物最初萌芽的一瞬間,或者事物可能發生轉折的某一瞬間,這就是“機”。如果我們認識得比別人早一步,這種“機”就容易抓住。
真正的儒者,不光是在世間的規律和法則上很通透、很清晰,而且還要有“盡人事、聽天命”的曠達。面對天下大勢,面對這滾滾洪流,如果識也識得早,也盡力去做了,卻沒有取得預想的結果,沒有真正扭轉局面,又怎么辦呢?
周敦頤先生就說,那也無所謂,這是天命啊!這對蘇東坡的“性命情”理論影響應該很大——
什么是性?性就是君子每天修養美好的品德,不好的方面在減少,但最后無法消除的東西;以及小人每天積累不好的品德,好的方面在減少,最后也無法消除的東西。
什么是命?性達到極致狀態,就是命。死生禍福,無不是命。性是人為的,命是自然的。兩者要是合一了,就實現了無我。
什么是情?是性的運動,由性向上追溯就可以到達命,沿著性向下發展,就是情。也是水流狀態啊。
周敦頤的靜,闡釋為:
今曰理本無形,故謂之無極,無乃轉落注腳。太極之妙,生生不息而已矣。生陽生陰,而生水火木金土,而生萬物,皆一氣自然之變化,而合之只是一個生意,此造化之蘊也。惟人得之以為人,則太極為靈秀之鐘,而一陽一陰分見于形神之際,由是殽之為五性,而感應之涂出,善惡之介分,人事之所以萬有不齊也。惟圣人深悟無極之理而得其所謂靜者主之,乃在中正仁義之間,循理為靜是也。
周敦頤特別重視《艮》卦,艮就是止。止是根本,有了止才有發用,沒有止就無所發用,這叫主靜。其實我們現代人可以學的就是“公則溥”,沒有過度的欲望,每個人只專注我自己本分的事兒,因為不過度,所以不在“欲”的范疇。
周敦頤治理贛州的方法,便是“無欲則靜,誠能主靜”。1094年,蘇東坡他被貶惠州途中經過贛州。感慨周敦頤的靜治,寫下“大邦安靜治,小院得閑游。贛水雨已漲,廉泉春水流。”(《虔守霍大夫監郡許朝奉見和此詩復次前韻》)
在海南儋州的時候,他也以周敦頤安慰自己。周敦頤任廣南東路(今廣東)提點刑獄時,朝廷對在嶺南職事的官員已有明文規定:外出巡視可擇日而出,以避瘴毒之侵。然而,周敦頤身在其位,心中卻有“志伊尹所志”的志向。他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馬不停蹄地奔波于屬地十四州、四十三縣的刑獄公事上。“及使嶺表,不憚出入之勤,瘴疬之侵,雖荒崖絕島,人跡所不至,瘴癘之鄉,亦必緩視徐按。”
所以,蘇東坡在儋州雖然生活很苦,但還是做了非常多的事:他再一次重建新居;他發現了“雙泉”,尋水源解決當地飲水問題;他和完了陶詩,療愈之余,開發了陶淵明—韋應物—柳宗元一脈的“枯淡觀”;再度更新了自己的儒釋道胸懷,“生事狼狽,勞苦萬狀,然胸中亦自有翛然處也”;專研海南教育和科考,培養出了第一個舉人;摯愛沉香精神,被侵蝕、修復、治愈,涅槃之后,才成為至寶……
1100年,蘇東坡獲得赦免北歸,由“儋州—廉州—英州—韶州—嶺南—南安—虔州”,一路行來,全部走在周敦頤的遺跡之上,沿途所見所聞更讓他感慨萬千。
你看,我們追尋的是千年東坡路,東坡追尋的是“敦頤路”。
建中靖國元年,當他來江州廬山,看到周敦頤的歸宿地“濂溪書堂”后,別有一番感慨,故而寫下這首《獨覺》詩。
“瘴霧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風生體疥。朝來縮頸似寒鴉,焰火生薪聊一快。紅波翻屋春風起,先生默坐春風里。浮空眼纈散云霞,無數心花發桃李。然獨覺午窗明,欲覺猶聞醉鼾聲。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你看,“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不僅在《定風波》里,也在《獨覺》詩里。
周敦頤,他看淡世間的那些榮華富貴,看重的乃是用自己的心血去傳播儒家思想,桃李滿天下。同時他也向往那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這也是蘇東坡心中所愿。有那么一個前輩,一直指引著自己,是多么大的心力來源。
在《題濂溪書院》里,他又寫:
“廬阜秀千峰,濂溪清一掬。先生性簡淡,住在溪之曲。深穿云霧占幽境,就剪茅茨結空屋。堂中堆積古圖書,門外回環老松竹。四時風物俱可愛,嵐彩波光相映綠。先生于此已優游,洗去機心滌塵目。樵夫野叟日相侵,皓鶴哀猿夜同宿。”
蘇東坡的好友兼弟子黃庭堅說舂陵周茂叔(注:今湖南寧遠舂陵) ,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風光霽月。
其實宋代理學創始之初,也是活潑潑的、清新自然的、大無畏的。周敦頤也是仙氣飄飄的仙翁隱者的形象。梁漱溟先生曾經指出,從根本氣質上講,儒家是一種樂感文化。只有真的自由快樂,才是儒學的本。程顥曾說:“自見周茂叔,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之意。”北宋道學家普遍喜歡有生命力的東西,比如程顥喜觀雞雛,張載喜聞驢鳴。
朱熹說,“濂溪在當時,人見其政事精絕,則以為宦業過人,見其有山林之志,則以為襟袖灑落,有仙風道氣,無有知其學者。”
周敦頤中年以后,他辭官隱居。“區區世路求難得,試往滄浪問釣船”。1063年,他在通判虔州任上游羅巖寫:
“朝市誰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爭名逐利千繩縛,度水登山萬事休。野鳥不驚如得伴,白云無語似相留。傍人莫笑憑闌久,為戀林居作退謀。”(《同石守游山》)
寫完這首詩不久,因為一場火災的牽連,他被對移到永州通判,于是歸隱之心就更強烈了。十年的沉浮,他對山林隱居更向往了,于是寫:
“靜思歸舊隱,日出半山晴。醉榻云籠潤,吟窗瀑瀉清。閑方為達士,忙只是勞生。”(《思歸舊隱》)
理學創始人,毫無理學的酸腐,隱隱久久地透出一股幽深有趣。不要物役,不要塵鞅,孤風遠操,高棲遐遁,隱逸高趣,脫俗灑落。
除了陶淵明、白居易、柳宗元,周敦頤也是蘇東坡重要的精神偶像,是他儒釋道集大成者之路上的指路明燈。
周敦頤,不僅把儒和道用更深層次的根鏈接起來,他其實對于佛學也很有研究。據說,《愛蓮說》一文,與唐代高僧法藏的《華嚴經探玄記》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周敦頤跟佛印也是好朋友。
人最終要做的,其實就是找自己深層次的心力來源,那就是一生研究的哲學核心。
No.6123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水姐
作者簡介:秦朔朋友圈主編,上海作協會員,公眾號:水姐。視頻號:中年好友水姐/陽明心能源。代表作:《陽明心能源》。??????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