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小學、中學期間,加了不少家長群。
家長們之間,偶爾也會互動一下,說說養娃的心得,抱怨的居多。不聽話,挑食,不肯起床等等。
當然,這也都是正常現象。如果有個家長跳出來說,我家娃可乖啦,一叫就起床,讓出門就出門,給吃飯就吃飯,大多數家長都會投去疑惑的眼光,你家養的是狗嗎?
跟員工背后說領導小話一樣,抱怨孩子種種問題,也是家長們通行一貫的標準動作。
一段時間交流下來,也有了一些心得,打算寫一寫PUA小朋友,不不不,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如果有娃爸娃媽能從中有所收獲、啟發,那是最好不過。如果覺得這沒什么幫助也沒關系,因為它可能確實只適合于與我有相同境遇的家庭。
以下為三條PUA小朋友,不不不,溝通技巧,請參閱。
第一條,將判斷題改為選擇題。
此次適合三至五歲小朋友。
兒子小狗在三四歲的時候,突然學會了一個字。
從前,姥姥端上飯來,他會大口干飯。而那段期間,姥姥喊他吃飯,他會很決絕地喊出:“不!”
其他事情也是,穿衣服、出門、看繪本,樣樣遭到了抵制。
盡管有些育兒書已有提示,但碰到這個問題還是覺得棘手。
我能從這個“不”里聽出來,這并非一種理性選擇,而有一點惡趣味地在利用程序規則。因為這時的他突然發現,只要說出這個神奇字眼,本來的“逆來順受”,就變成了自己可以掌握的進程,大人們也會被搞得不知所措,令他會有一點莫名開心。
這確實讓我們慌亂了一陣,開始還說服教育,有時聽得進,有時聽不進,于是我試著改換了思路。
吃飯時間到,不再問他“吃不吃飯”這樣的問題,而是問一聲,“你早餐打算喝小米粥吃雞蛋,還是喝牛奶吃面包呢?”
這時的聲調,一定要真誠,不要有任何不良的誘導,要無比真摯地看著孩子,像神筆馬良一樣在空中描繪出這兩個畫面。
于是,孩子這一刻,腦海中的形象和味覺系統被調動起來,仿佛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作出一個重大抉擇。
而發現沒有,你已經跳過了“要不要吃飯”這個問答環節,直接從第二題開始了。
孩子多半不會注意到,對于他來說,判斷題改為選擇題后,他仍然覺得自己對這件事情享有主導權,而且會感到被尊重和呵護到。
這時,娃爸和娃媽保持真誠也是必要的。
因為你確實準備了兩種餐飲、兩個答案、兩個選擇,這比把盤子往桌子上一扔喊一聲“吃飯了”要有誠意多了。但如果顯得太過有機心,小朋友也會識破你,他們雖然不說,但會感到被欺騙到,因此也不會配合。
這條只適合小朋友。
如果你在第一次相親時,就問人家明天早餐想吃什么,對方肯定會覺得,你這個人又蠢又沒安好心。
第二條,不要說這個很好吃、不要為孩子夾菜。
此條適合五至十二歲的小朋友,再大一些也適用。
很多家長,包括我們家大人,在飯桌上都會經常和孩子說,“你看,這個多好吃。”然后,沒等孩子反應過來,已經夾了一筷子到孩子碗里。
開始時,小朋友們會比較配合,但越往后孩子會越反感。你會聽到孩子馬上皺著眉反擊一句,“你別——往我碗里夾了。”這個別字的尾音會拖得特別長。
我說得這么形象,是因為不僅目睹小狗這樣做過,我自己從小也是這樣。
我爸經常會在餐桌上給我夾菜,和我說這個多么好吃。很快我就不耐煩了,發明了一句懟他的話:“好吃你就多吃點兒。”
長輩們希望孩子多吃有營養的東西、健康成長,這份心情可以理解。
但如果從一開始便先是宣傳好吃,然后再夾菜指定任務,長期以往對孩子來說,吃飯會變成一種指標和任務。對,和你一到單位,你老板把一張業績考核表丟到你臉上一樣。
孩子會感到自由受到限制,意見沒有得到尊重,被大人代做了選擇。
那怎么辦呢?
有一個替代方案是這樣。
在飯桌上,永遠不要說哪個菜好吃,永遠不要給孩子夾菜。你所要做的就是,端起飯碗來,把你那一份迅速、干凈地吃光,一抹嘴,就走。
孩子有嘴、有手,他會嘗試,合他胃口他便多吃,不合他意便吃得少,那就再調整、再嘗試,至于他吃不吃,吃多還是吃少,那是他的問題。
你表現得吃得很香,很開心、享受,孩子的好奇心也好,同理心也好,也會被激發起來,想嘗試一下。
他們想加入大人的世界,而不是被大人控制自己的世界。
不要再端著一碗飯求神拜佛似的喂孩子了。
現在生活條件好,一兩餐飯不吃、吃得少問題不大,而一旦開始“追喂”模式,孩子甚至會把吃飯當做一件消遣,一件娛樂,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
現在小狗十幾歲了。有時吃飯,我會讓他加入烹飪過程,讓他做自己那份。
我實在不想拉下一張老臉對他說:“你知道爸爸為了做這道菜付出多少努力嗎?”
我要這么說,他只會覺得我很多事,人家也沒求我這么做,我也會覺得自己自作多情。
于是,讓孩子自己做一些,辛不辛苦、有多辛苦,馬上就知道了。
而且你可能會驚喜地發現,如果孩子加入烹飪過程,他在吃飯時不會有任何怨言。
第三條,家法要高懸。
此條適合三至五歲小朋友。
有一天逛商場,看到一位三四歲的小朋友,大概是因為買玩具的事情,正躺在柜臺旁地板上哇哇大哭,父母站在一旁正在說服教育,這種情況見過幾次。
三歲的孩子,狗都嫌煩。這個年紀的小朋友,會表現出一些敏感和執拗,稍不如意,便要哭鬧、大叫。
你給他買了不就行了嗎?
小朋友這時的心智正在慢慢成熟,不斷摸索世界的邊界,形成自己行事的風格,不加節制會令其趨向偏激,必要的管束是正確選擇。再說了,畢竟咱們家礦也不是那么豐富。
而當這小惡魔翹起犄角耍無賴時,說服教育多半無用,要擱我父親那會兒,大概率是一把拉過來打屁股,但其實還有個辦法。
小狗姥爺在世時,為了教訓他,扯了幾根掃帚苗,用紅繩綁起來,高高放在冰箱上,取名為“柳梢條條家法”。
每回小狗不聽話撒潑時,他姥爺就指著冰箱對他說:“你再不聽話,姥爺可就要請家法了。”
小狗抬起頭,僅能見到冰箱上方露出一大半掃帚苗,細細長長,略有弧度,被一條醒目的紅繩雜亂捆綁在一起,不由心生恐懼,不敢說話了。
姥爺這樣說過小狗多次,有幾次還把“家法”拿在手里,作勢要打,嚇得小狗往后躲。但其實,那個家法就沒打在他身上。
說到這里,各位大約也明白了。這個家法并不是真正地要打,而是讓它高高在上,對小朋友幼小的心靈形成持久的震懾,讓他心中有所畏懼。
小東西調皮搗蛋起來,真正是無法無天,匪夷所思,不給他們點兒顏色怎么可以?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做父母的又哪舍得真打?
而且開始一旦開打并成為習慣,打得輕了,小朋友們會在瞬間明白,哈,這也不疼啊,大人那一套也就那么回事兒。打得重了,相信我,那會讓雙方都進入到一種互為惡果的關系,越往后越痛苦。
你可以把這個辦法稱為是恫嚇,要點就是表演要逼真,仿佛馬上就打,但始終不打,他姥爺至多一下下抽到沙發上發出“啪啪”的聲音,足夠了。
我不太同意姥姥那種狼來了的嚇唬,因為看不見、摸不著,這層皮很快會被拆穿。
我有些同意媽媽們可能會用的冷暴力,讓小朋友對墻站著反思過錯,這個也有效,但需要長時間反思、省察,他一旦學會假意應允,虛與委蛇,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說到底,這是出戲,一定要有技巧,要入戲,要有發揮,表情、語氣都要到位。
當他成年之后,當他成年人的腦瓜回想起當年的這段經歷之時,多半會覺得好笑,自己怎么會對那么幾根掃帚苗產生如此大的敬畏。
當他也有了不服管教的后代之時,說不定,也會找個什么東西捆起來,高高掛在視線可及的地方,對著他的后代說:“你要再不聽話,我可就要請家法了。”
那一刻,他大概也會戲精附身似地表演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