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更何況校園餐和學校食堂的服務對象——青少年兒童,是我們常說的祖國的花朵和未來,民族的希望之所在。
但是,這幾年,圍繞校園餐和學校食堂出現的問題,真的是無以復加,讓人很無語!
以前遠的就不再說了,像不在校園食堂訂餐就不讓你在餐廳或教室吃飯,只能蹲坐在操場上,伴著“大風起兮灰飛揚”就餐;或者在學校食堂里吃鴨脖結果吃出了鼠頭,玩“鴨脖變鼠頭”的游戲;或者讓學生吃當天現宰現殺、只因存儲運輸方式不當就變戲法一般很快變質發臭的豬肉;或者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校長行使至高無上的權力,在晚自習后給學生加頓“愛心宵夜”,讓學生一天吃四頓飯,使他們的幸福感、安全感、歸屬感爆棚;或者將學生校園餐經費挪作他用,化解政府債務,讓青少年學生提前為國家作“貢獻”等等。
前兩天,更惡劣的事情發生了!
在東北某地的一學校食堂里,在學生用餐期間,食堂工作人員發現菜不夠了,于是,又把已經倒進垃圾桶里的剩菜倒了出來,再次打給學生們吃!何以見得?因為剩菜里還夾雜著大米飯粒!
要知道,這些剩菜剩飯本是食堂員工拿回家喂豬喂狗的!
此事一出,輿論嘩然!家長們哭得眼淚汪汪!可憐在家里被他們寵上天的寶貝疙瘩,在學校里吃的卻是豬狗食!
莫非,這些把學校食堂里的剩飯剩菜帶回家喂豬喂狗的人們,一不小心,也連帶把他們的良心喂給豬狗吃了嗎?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不論是校園餐,還是學校食堂里生發的那些故事,無一例外,都是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然后裝進自己的腰包,損公肥私,損人利己!
前幾天,在本地教育部門的一個公眾號里,看到教育行政部門曬出的一所市區學校的供餐單,這幾天心里一直不平靜。因為,我覺得,這份供餐單里也有“貓膩
初中生也好,高中生也罷,說白了,他們都還是青少年,不能算是成年人!不同年齡段的人,一日三餐,每頓飯吃的食物量是不一樣的!
為了避免自己可能是門外漢誤導讀者,筆者專門就這個問題上網搜索了一下,結果是這樣的:
1.兒童:年齡較小的3-6歲兒童,一頓飯的食物總量大約在150-200克之間,包括主食、蔬菜、肉類等;7-12歲兒童每頓飯的食物量可能會增加到250-350克。
2.青少年: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期,能量需求較高,一頓飯的食物量可能在350-500克之間。所謂“半裝兒,飯缸兒”“半大兒郎,吃死爹娘”。
3.成年人:一頓飯的食物量大約在300-500克之間,取決于性別、年齡、體重、身高、職業等因素。
4.老年人:消化功能逐漸減弱,一頓飯的食物量大約在200-300克之間,取決于健康狀況和營養需求。
但是,我見到的這份供餐單(菜譜)上,共有89種食物標明了重量。其中,有40種食物量超過了600克,24種食物量超過了700克,7種食物量超過了800克,1種食物量超過了900克!
大家知道,500克是一斤,600克是一斤二兩,700克是一斤四兩,800克是一斤六兩,900克是一斤八兩——將近兩斤!
筆者之所以對這份菜譜持懷疑態度,是因為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是這份菜譜上的食物量真實可信嗎?如果不真實可信,那么就存在這樣的問題:要么是做出來應付檢查、給上級或學生家長看的;要么是弄虛作假、缺斤少兩,疏于管理——他們根本就沒意識到將近2斤的食物讓一個初中生或者高中生一頓吃下去,弄不好會出人命的!一次能吃半斤、斤半、將近兩斤?這樣的學生究竟有多少人?
二是如果這份菜譜上的食物量真實可信,那么長期這樣暴飲暴食的學生,百分之八九十是要成為小胖墩或者大胖墩的!這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
三是如果這份菜譜上的食物量真實可信,那么這所學校的學生絕對會養成浪費糧食的惡習!因為大量的吃不了的剩飯剩菜,最后只能是、絕對要倒掉,這嚴重違背了黨和國家一再倡導和強調的節約糧食、反食品浪費的號召!
因為就在20多天前的11月25日,“兩辦”——中辦、國辦剛剛印發了《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其中有專門章節明確強調“學校食堂反浪費”——
加強學校食堂采購、儲存、加工、烹飪、分餐、供餐管理,對學校用餐人員數量、結構進行監測、分析和評估,做到計劃生產、按需供餐、物盡其用。建立健全校外供餐單位擇優引進和退出機制。推動學校食堂、校外供餐單位改進供餐方式,科學營養配餐,豐富不同規格和口味配餐選擇,定期聽取用餐人員意見建議,保證菜品、主食質量。強化學校就餐現場管理,加大就餐檢查力度,落實中小學、幼兒園集中用餐陪餐制度,鼓勵大學食堂推行稱重取餐。
真要因為超量配餐造成糧食和食品嚴重浪費的話,那么這所學校培根鑄魂、立德樹人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所以,一份小小的菜譜,可以折射出許許多多的問題!
校園餐、學校食堂,想說愛你不容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