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熊,今天由我繼續給大家分享干貨。我在我以前的文章有說過,歷史文章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賽道,并且分享了相關的提示詞寫作。
但是我今天要給大家分享一些其他的知識點,就是這個賽道的坑。這些坑是很多小伙伴忽略的地方。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歷史類自媒體文章越來越多,但真正能做起來的卻寥寥無幾?作為一個深耕歷史自媒體領域多年的老兵,我看到太多新人栽在這些坑里。
前兩天我看到一位新人寫了篇關于李自成的文章,閱讀量居然達到了1萬+。但第二天文章就被下架了,賬號還被禁言7天。這不是個例,每天都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在我的自媒體交流群里,經常有人問我:"老熊我用AI寫的歷史文章,怎么總是過不了審核?"說實話,這個問題讓我哭笑不得。
根據我的統計,歷史類自媒體賬號的整體合格率僅僅為23%左右。這個數據,是我對100多個歷史類自媒體賬號所進行的追蹤分析。其中有72%左右的賬號都曾經踩過雷,這些賬號,要么其內容較為敏感,要么存在數據造假的情況。
我記得去年有個創作者,寫了一篇關于二戰的文章。他完全依賴AI生成內容,結果把某個戰役的傷亡人數寫成了實際的10倍,把戰役時間都搞錯了。這種低級錯誤,對于歷史創作來說簡直是致命傷。
通過分析發現,歷史類自媒體文章主要存在三個致命問題。
最突出的就是敏感內容問題。
很多創作者為了博眼球,偏偏要選擇碰觸敏感歷史人物和事件。我的建議是,與其冒險,不如把精力放在挖掘歷史細節上。
第二個問題是數據準確性。
我發現有超過65%的新手創作者會直接采用AI生成的歷史數據,這是極其危險的做法。AI可能會產生幻覺,編造出完全不存在的歷史數據。記得有次我審核一篇稿子,發現里面提到的某個將領的生平完全是虛構的。
第三個問題是內容展示方式過于死板。
很多人寫歷史就像在寫教科書,枯燥乏味。我分析了平臺上10多個1萬級以上粉絲的歷史賬號,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善于用生動的細節和故事性的敘述來包裝歷史知識。
那么說,如何避免這些坑呢?
我現在每寫一篇文章,都會用ContentAny這類工具進行三重檢測。第一重是真實性檢測,確保每個歷史數據都有可靠來源。第二重是敏感度檢測,避免觸碰平臺紅線。第三重是AI痕跡優化,讓文章更接近人性化表達。
比方我這篇文章,我就充分利用了真實數據檢測、邏輯性檢測、和文章AI味道優化,我覺得還是非常有效果的。至少可以讓我少踩坑。大家可以看看我這整篇文章的邏輯性和流暢度就知道了。
我這里再重申一下,幾個非常重要的點。也就是大家經常忽略的點。
歷史類型自媒體或者新媒體文章創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還原真相,不過在這期間,還需要考慮讀者的接受程度,太過專業沒人看,太口水文了,又非常業余,所以我們需要找到其中的平衡點。
我建議大家多留意歷史人物的日常生活細節,像他們的飲食習慣,還有興趣愛好之類的。這些內容既比較安全,又很有樂趣,更利于引起讀者的共鳴。
通過對近期1000多篇高質量歷史文章的分析,我發現最受歡迎的內容都集中在民生、科技藝術等領域。比如前段時間有個小伙伴寫的一篇關于“宋朝市井小吃背后的故事”相關的文章,不僅安全過審,閱讀量都還算可以,盡管沒到爆的程度,但是比以前好太多了。這就是小技巧,帶來的正向反饋。
最后我這里給大家總結幾點:選題要遠離敏感區域,數據必須反復核實,敘述要生動有趣。在這個基礎上,再配合專業工具做好內容優化,就能大大提升文章的傳播效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