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彬電影《哈爾濱》在12月19日首爾VIP首映后,不光他們本國熱議度高,咱們這邊的影迷也表示很“關心”。
關心的第一個“點”也比較統一,就是這幾年韓國“偷感”很重,看到咱們什么都想巴拉過去。
你拍抗日題材我們歡迎,你拍抗日義士我們鼓掌,但就怕幾年過后,你們憑著《哈爾濱》這部電影名的名字,就把咱哈爾濱說成是你們自己地盤,這就不嘻嘻了!
要是以前我可能覺得這么離譜的事兒,是個人類都干不出來,但是經過以色列拿著一本《圣經舊約》宣稱耶路撒冷是他們的后,我就覺得咱們防范他國的意識,還需要再提一提,畢竟他們也沒少干這樣的事兒。
所以我認為《哈爾濱》雖然是韓國電影,但是打著咱們《哈爾濱》的名字,我們關心一下電影內容,有沒有夾帶“私貨”也很合理!
第二個關心“點”就是《哈爾濱》主角抗日義士安重根的“屬性”問題。
有人嚷嚷著他是朝鮮人,有人嚷嚷他是韓國人,雖然這個話題對于我們沒有任何影響,但就像湯圓是甜還是咸一樣,就是有人愿意掰扯。
我個人是站朝鮮王朝這一派,因為安重根生于1879年,死于1910年,屬于李成桂建立的朝鮮王朝,那時候朝鮮半島是統一狀態,叫大韓帝國,這就是為什么有的網友查到,安重根自己簽名是大韓人的原因。
至于二戰結束后,朝鮮半島勢力劃分為大韓民國和北部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那都是他死后的事情了,實在攀扯不上他。
不過對于這位抗日義士,不管是當今的韓國還是朝鮮都非常推崇,分別稱呼他為“愛國烈士”和“義士”。
據哈爾濱朋友說,韓國客人很看重安重根義士,只要來哈爾濱有時間,一定要去安重根紀念館看看。
甚至連我們的哈爾濱,也為安重根開了義士紀念館,連火車站也在安重根刺殺的地方做了標記,可見在“抗日”這件事情上,民眾的態度還是比較一致。
這部《哈爾濱》電影是由執導過《南山的部長們》《局內人》的禹民鎬操盤的,攝影也是《寄生蟲》《雪國列車》的洪坰杓,按道理來說品質應該不錯。
但我看這部電影的兩版預告片,總覺得畫面是過關的,劇情似乎有點怪,就不像我們看到的抗日電影,更像一種懸疑題材的娛樂大片。
預告片開始就是安重根一個人走在空無一人的冰湖上,這點倒可以解釋得通。
因為在救國運動那幾年,安重根曾去了俄國的海明威這些遠東地區進行活動,那兒就是海濱城市,1908年安重根帶義兵反攻韓國,那50名義兵戰士就是跨過圖們江,重新踏上朝鮮土地,這個鏡頭不突兀。
可接下來的戰爭場景,我看著就有點不得勁了,地上是死了很多士兵,安重根也是拿著武器和日本軍拼,還有用刀割破敵人喉嚨的鏡頭。
可這種場景看著就有點漫不經心,和我們國內抗日大片那種激烈慘烈的鏡頭沒辦法比,甚至包括安重根和同胞見面擁抱,都有一種喪氣感。
然后就是火車站刺殺這個場景,給了一個大場景鏡頭,我不知道是否和曾經的哈爾濱火車站類似,整體看上去還行。
可是安重根穿著黑色長大衣戴著禮帽,帥氣走在火車中間,那就太過了吧,大哥咱們是去刺殺,不是走秀啊!
然后看9月份這部電影在國外參展時,影迷的反饋也并不是太理想。
主要就是針對劇情,電影中有安重根不顧眾人反對,堅持放掉日本戰俘;給叛變的隊友回歸機會的人性“光輝”橋段。
然后整部電影鋪墊了六七十分鐘,結果到刺殺重頭戲的時候,就看安重根喊著“大韓萬歲”,沖到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面前將他擊斃。
而兩邊有密密麻麻的上百名衛兵,硬是沒有一個人阻攔,連周圍的旅客都覺得從容淡定,我想問你們也是群演嗎?就這樣讓刺殺成功了?
總之劇情上面有很多硬傷,好在都稱贊電影鏡頭語言非常好,再配上帥哥玄彬的高人氣,在商業方面還有發揮空間。
在這里要插一句,其實一開始玄彬是拒絕出演《哈爾濱》的,有媒體人問他是否考慮到了韓流明星位置的問題,因為他在日本人氣也很高。
他回答說:"沒有,因此的苦惱連1%都沒有,主要是對安重根將軍感的苦惱。" 言下之意是怕自己演不好安重根將軍。
玄彬還提到:"自己還從日本接到過劇本提案,提議在日本制作關于安重根的作品,我覺得非常奇怪”。
聽他不太“明朗”的表達,就感覺這里面的水還挺深的,最終玄哥還是接了這部電影,不管這部電影文藝性如何,但凡只要它不夾雜私貨,我就挺這部電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