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媒發聲
文丨談古論今
大家好,這里是談古論今。
今天說的是一個關于“狗”的故事——
不是真狗,比狗還“狗”。
在遼寧本溪五里甸學校,狗都比學生“更體面”。
12月19日,這所學校的“廚藝創新”被家長們發現了:
他們把倒進垃圾桶、狗食袋子里的剩菜,都一抖挑一挑,重新端上了學生的餐桌。
菜里居然還有牙印,很多學生吃吐了。
我在想,孩子們趴在馬桶邊干嘔時,那些把垃圾桶里剩菜倒進大鍋的人,不會心痛嗎?
學校的反應更讓人心寒。
先是只讓看監控禁止錄像,等到越來越多憤怒的家長目睹了真相,干脆把監控也禁了。
多么熟悉的劇情?
看不到,就沒發生?
據說,當地已經開始調查,不過,可能也是為了調查而調查。
最諷刺的地方是:我們的食品安全法規,號稱“史上最嚴”。
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
嚴到了什么程度?
一個蔬菜店賣菜賺1.3元,因為檢測出農殘超標,可以被重罰5萬,逾期未繳再加5萬。一名攤販賣70斤芹菜賺了14元,因為檢驗不合格,同樣要被罰5萬。
可就是這樣的重罰,卻震懾不了那些喪盡天良的人。
為什么?
因為所有的嚴厲,都只在紙上。
看看本溪事件后的反應:
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第一時間“介入調查”,承諾“徹查到底”。
但就在一個多月前,當地還專門部署了校園食品安全整治工作。
他們說要用“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實舉措”推動專項整治。他們拍著胸脯保證“確保專項行動取得可感知、可檢驗、可評判的工作成效”。
可整來整去,還是有人把喂狗的剩菜喂給了學生。
那些冠冕堂皇的整改方案,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諾,真的有用嗎?
現實是:
有最嚴的法規,卻沒有最基本的良知;有最詳盡的流程,卻沒有最起碼的責任感。
所有的整改,都在循環中變成了例行公事。所有的問責,都在程序中喪失了靈魂。
近些年,類似的事還少嗎?
“指鼠為鴨”事件里,他們把老鼠肉當鴨肉賣。
鄭州某學校里,老師吃新鮮肉,學生吃冷凍肉。
昆明某學校里,孩子們的餐盤中擺著變質的肉。
如今,他們甚至把準備喂狗的剩菜端上了學生的餐桌。
惡行在升級,劇本卻老套。
每一次事發,都是“深入調查”;每一次通報,都是“依法嚴懲”;每一次結果,都是“深刻檢討”。
卡洛琳·李維特在《迷途青春》中寫道,“當你看見一只蟑螂,暗處可能會有一千只”。
這話放在學校食堂里,格外令人不寒而栗。
本溪的案子,還是被家長們及時發現的。
那些沒被發現的呢?那些正在發生的呢?
整改永遠在路上,問題永遠在原地。
時候表態的關鍵詞我都倒背如流了:
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基本屬實、臨聘人員、違規操作、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加強整改……
一個字一個字,都像是一把鈍刀,慢慢消磨著公眾的耐心。
每一次深入調查,都是一場情緒的消耗戰。
震驚會被習慣稀釋,憤怒會被時間沖淡,最后剩下的,不過是一聲嘆息。
問責?早就變成了一場程序正義的游戲。
有人露臉道歉,有人寫檢討書,有人貼出整改公告。
臺上臺下,都在完成著各自的表演。沒人真正關心孩子們吃了些什么,也沒人在乎家長們經歷了什么。
信任,就這樣在一次次“整改”中死去,制度的權威,在一份份“通報”里消失。
最后剩下的,是公眾內心那道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
實質正義?
它早就被程序正義的遮羞布掩蓋了。
那些冠冕堂皇的整改報告背后,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諷刺。
現在到處都在提倡生育,那起碼得好好思考一個問題:
狗食都能端上餐桌,要怎么保證孩子安全長大?
我們用“整改”平息眾怒,用程序正義掩蓋實質正義的缺失。整改報告越來越漂亮,問題卻扎根越來越深。
這不只是一盤盤臟飯爛菜,而是孩子們、未來的社會主力對社會的信任。
當他們知道自己吃的是“狗食”,看著大人們虛伏表演,目睹正義被整改掏空。
他們心里,會怎么想? 這些孩子會成為怎樣的大人?
這,元比腐爛的飯菜更可怕。
如果基本的良知都可以舍棄,而惡行又一再重演,
就不能指望誰還會老老實實、服服貼貼。
良心喂給狗的同時,未來也會一并腐爛。
救救孩子......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信息來源均為網絡,如與事實不符或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作者澄清或刪除。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綠色網絡世界!
敢為蒼生諫真言,豈因禍福避趨之!
@關注、點贊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